日本NPO/NGO起源较早,但自明治维新以来其发展大不如欧美。直到1980年代末,受“福利国家危机论”的影响,日本政府才开始将部分无法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由NPO/NGO执行。
不过,NPO/NGO真正的发展契机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这些组织的出色表现让日本政府彻底改变一贯的限制和谨慎态度。1998年,日本颁布《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从法律上保障了NPO/NGO组织的权益。据日本JICA调查,认证NPO法人从2000年的2763个,剧增至2009年的 37196个。
收入与职业认同
日本NPO/NGO组织职员的收入并不乐观。据日本关西国际交流团体调查,NGO组织正式职员的平均年收入在300-399万日元者约占 21%,400-499万日元者占17%,即年收入超过300万者的比例低于40%,大部分职员的年收入少于300万日元,这在日本属于偏低收入。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NPO/NGO组织?日本评论家田中尚辉在《志愿者的时代》一书中反问:“年收入250万,干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工作,和年收入500万做一名可能并不喜欢本职工作的工薪阶层,你会选择哪个?”田中尚辉的反问触及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此外,日本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可确保在NPO/NGO组织工作的职员,生存本身并没有问题。同时,被戏称是“历史上唯一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日本,是稳固的“一亿中流社会”,收入差距相对较小。
多次国民意识调查均显示,日本1.3亿人口中,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的人口稳定维持在一亿左右,阶层差异非常小,职业歧视意识淡薄,从事NPO/NGO工作的人一般不会遭遇职业认同上的困惑。
遭遇发展瓶颈
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的日本NPO/NGO组织还是希望追求经济自立。
目前,日本NPO/NGO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公益补助、社会捐赠、会员会费、利息收入及部分有偿服务收益。据国际协力NGO中心(JANIC)统计,日本NPO/NGO组织的平均财政规模为2000万-3000万日元,财政规模小于1000万日元的NPO/NGO组织超过一半。其中,总收入最多的为日本Unicef协会(约175.65亿日元),其次是Plan-Japan协会、World Vision(日本)、无国界医生(MSF日本)等。
然而,这数千万家NPO/NGO组织中,募捐收入超过20亿日元的仅有Unicef和Plan-Japan两家,而欧美大型的NPO/NGO组织募捐收入往往超过500亿日元。World Vision(日本)事务局长片山信彦分析指出,日本社会捐赠文化淡薄正成为制约日本NPO/NGO组织发展的一大瓶颈。
此外,日本的税收制度束缚了NPO/NGO发展的手脚,获得税收优惠必须通过“公众支持度测试”(Public Support Test)。日本NPO中心统计的42,000多家日本NPO组织中,目前可享受税收特殊优惠待遇的仅215家、约占0.5%,而英国则有16万家,美国更是多达180万家。
新的转机
不过,“3•11大地震”可能为日本NPO/NGO的发展带来新的转机。
国际协力NGO中心事务局长山口诚史表示,通常年间活动预算仅数千万日元的组织,震后三个月内即收到赈灾资金100多亿日元。实为义援金的资金,换成“NGO活动资金”后,就无法享受税收优惠。”“NPO/NGO税法人制度改革联络会”趁机联合“超党派NPO议员联盟”,提出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部分修正案”。
更多 《菊与刀》文章
链接: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23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