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绿色发展,必选之路》是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共同合作组织编写的,是《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第三部。本报告的主要目的,是重新回顾今日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考察人与环境的联系,以及环境变化如何影响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分析人民的选择会怎样改变环境,探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方案。
中国的经济正在走着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这种增长和发展的前景如果仍然是建立在环境退化的背景上,而且人口压力同时也使中国继续陷入恶性循环的话,中国将踏上发展的“危险道路”。这个报告通过观察中国多样性的环境和错综复杂的人口,分析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情景的假设之中,试图启发在中国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向可持续的未来。当然,这可能需要良好的治理和全力投入的人口,合理的政策和所有社会力量的动员。同时,不确定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文化、经济和环境本身。
全书分五章,首先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介绍形成当前中国环境的大背景,第二、三章分别从环境现状、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分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所有这些数据和分析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观念,就是自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人类,包括人类健康。而影响环境状况的因素却是多样而且多向度的,人口数量,社会政策、经济导向、人类活动等等。但一切也不是那么悲观,环境意识的提升,专业技能的发展,消费格局的转变和技术进步等社会各因素都在与环境互动,和发展同步。
第四、五章根据前面描述,对可以帮助中国走向正确道路的各种力量进行评估,提到了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政府、经济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响应,试图发现一条走向“绿色未来”之路,对中国政府和每一个中国人来讲,这确实是需要立即选择和行动的道路。
这个报告,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对土地、生物多样性、水、空气和固体废物这些环境因素的现状进行了详实地调查和分析,提出环境恶化对人类健康、经济和区域的影响,并提供了如人口、经济、贫困、社会不平等、意识及全球化等非自然环境因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此相对应的大量的表与专栏给读者提供一份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此报告的意义在于提出的解决方案,对各种力量进行分析。尤其在体制下,提出了非官方的行动反应。认识到环境方面的非政府组织,虽然规模不大,但已开始成为中国社会表达对环境的关切和影响变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们的活动倾向于环境教育和社区发展工作,而且专业化。善于表达、有知识和行动积极的公众,是未来环境的最好保障,而非政府组织、智囊机构和媒介是使之成为现实的渠道。这种拓宽的公众空间,在今后的几十年中,会形成一个最有影响力和潜力的日益强大的市民社会,环境管理部门在执行任务时,既受到公众参与这种上升中的新型力量的挑战也得到他们的帮助。这种公众参与的模式是建立在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的默契基础之上的。这种默契的底线是非政府组织和媒体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并且在中国政府可接受的范围内运作。更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客观甚至有挑战性的建议。
纵观全报告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即改革进程从整体上对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虽然在经济、公共管理和治理领域改进的进程不均衡,但环境收益总的来说是很大的。公共管理继续朝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需的好的理论方向发展至关重要。最后,治理结构改革的有限经验表明,在一种被管理、监测的框架内,赋予人民权利,放宽对人民意愿的控制,可以释放出一种强大而彻底的积极力量来改变环境,这种力量会补充、而不是威胁政府的目标和行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经验说明,新闻媒介和非政府组织在将来会成为强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