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陈冀俍:公众为什么要捐钱给NGO?

       环境NGO从业人员,最希望的就是政府放开NGO注册和公众筹款渠道,包括给NGO捐款的免税机制。但是,渠道开放后,环境NGO能否像绿色和平在其他国家那样,从公众中筹得项目和运营经费,特别是做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NGO,我心里没底。

 

  先看几个成功的例子,比较后,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欠缺。

 

  以前在德国念书时,我发现,德国银行自动柜员机边上都有不同NGO的小广告和汇款信息,如果人们认可这些机构的理念,或者行动方法,或者别的什么,可以选择在机器上对其捐款,很方便。

 

  在香港,我遇到过当街募捐的志愿者,妈妈带着孩子为所谓“失足青年”募捐,可能是一些教育和再就业的项目。也遇到过香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展台,填表可以成为会员,每月最低捐款为100港币。在英国的电视上我看到过WWF的野生动物认养广告,每月3磅,还送小礼品。

 

  海地地震时,我通过美国红十字会网站给他们捐了点钱,此后就一直能收到他们的活动进展报告。

 

  在英国,乐施会有一个筹资模式是,接受二手物品捐赠,然后在他们的商店里卖,也挺有特色。

 

  一般来说,成为机构会员表示你会定期捐款,并能收到简报和小礼物,可能在一些NGO收费活动上也能获得优惠。单次、随机的捐款,如果你留下联系方式,也总能收到他们的简报,因为他们已经把你锁定为潜在长期捐赠人。

 

  这些机构能够持续地开展工作,表明他们的募款基本还算成功。特别是绿色和平,不接受政府和企业的资金,不知道是否接受基金会的钱,主要依靠公众募款,它能生存和不断发展,并且支持那些不能自由募款地区的分支机构,说明基本上还是成功的。

 

  有人说国人没有捐款习惯,没有免税条款,草根组织没有公众募款制度的支持,但实际上并没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

 

  2008年汶川地震时,那种排队捐款捐物的场景,说明人们不是没有捐款的可能性。

 

  罗永浩利用牛博网迅速集资救灾的行动,也证明了草根组织(牛博网没怎么赚钱,老罗几乎把原来积累的那点财富都搭进去了,应该算作草根组织了)不是没有可能获得公众捐款

 

  老罗在一周内筹集到了一百多万。他们主要是在网上公开募款账户,各种银行都有,包括支付宝,尽量为捐款人提供便利,之后每天的活动和账目都公开在博客上,并为捐款人保留了若不满意可以退款的权利。之前他们也在一个月内为黑煤窑的窑工募集了16万元。

 

  有人说汶川黑煤窑是社会焦点,特殊情况,那再来看看北京北郊某高档小区的市民。他们决定反对在附近建立垃圾焚烧厂,每户人家2000元,200户人家一下子就筹集了40万公共资金来开展各项反垃圾焚烧的活动。

 

  从这些案例来看,在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中,让公众给NGO捐款的最重要条件,是这个机构有公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公众所信任的方法论和执行能力,同时还要有传播这些信息的传播能力;其次是规范,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最后是便捷的捐款渠道和捐款后的跟进服务。

 

  国内环保NGO的后两点,以及传播技能,都在迅速改进,因为这些属于“术”,难度较小。

 

  难度最大的是环保之“道”,即环保NGO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判断、价值观,以及NGO关于社会变化的一整套哲学体系,公众能否理解、接受和支持,环保NGO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公众是否相信和认可,这些才是硬骨头。

 

  在这方面,NGO中做气候议题的人,会比做其它环境议题的人受到更多质疑。比方说,为什么不关注更严重的本地环境议题,而去参与看上去离我们更远的气候问题?我一个普通百姓自己都没出过国,为什么要支持你们的国际旅行?而且你们说要节能减碳,自己却要到处坐飞机排碳。国际谈判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等等。

 

  上述疑虑已反映在国内新兴起的基金会资助策略上,它们对气候变化不怎么感冒,而乐于资助一些成果产出快、切实解决本地问题的项目。

 

  我们可以说,公众对气候问题和国际政治问题认识水平有限,但这是现实,现实要求从事气候议题的NGO要有自己的解释,使别人明白并欣然接受这个现实,NGO还要有能力去广泛传播这些解释。

 

  然而这个“解释”,我们尤其缺乏,相关思考和讨论都很少。虽然目前国内政策限制公众募款,民间环保组织的资源还是主要来源于有限的国内外基金会和大企业,来自公众的直接质疑很少,但这不妨碍民间环保组织以一个自由社会中的NGO标准要求自己。

 

  特别是在上文提到的环保之“道”的建设上,我们需要开始准备了,因为总有一天政策会放开,总有一天国外的资金会离开。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在一个自由的社会,如果脱离了国外的资金不能生存,它怎么还能称自己是“民间组织”,如果得不到草根大众的支持,怎么又敢自称是“草根组织”?

 

  而要想做好“民间组织”、“草根组织”,我们就要有一套价值体系,来阐明我们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回答支持我们的公众的疑虑。

 

  作者:陈冀俍  伯尔基金会环境与能源项目经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陈冀  陈冀词条  捐钱  捐钱词条  公众  公众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NGO  NGO词条  
公益

 环保NGO:何时回归原生态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我对民间NGO也是“敬畏”的。   “敬”的是,有些民间NGO仅仅是为了一个理想,仅仅是出于公益之心,不计报酬,甚至是倾家荡产,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