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转载广州日报消息,称有行业协会举行论坛,表示“拒食鱼翅”是一种资源浪费,且认为割鳍丢肉的环保电视镜头是有人编造,不切实际。此举一出,立刻引起较强的社会反响。
笔者在此暂且不论“拒食鱼翅”是不是就可以为生物链的保护做出贡献,是不是应该为了地球生态的平衡而放弃鱼翅美食。笔者要讨论的是,在公众都在纠缠于“鱼翅与环保”这个话题之时,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重点放在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从鱼翅食客的构成以及这种构成所带来的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上。
这比将拒食的原因归咎于环保更为有历史和时代意义。
众所周知,但凡去吃鱼翅者,或者吃得起鱼翅者,都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要么是有一定实权的官员,要么是腰缠万贯的富豪,就一般的小康生活者而言,不是万不得已需要显摆一下,谁去吃那么贵的鱼翅呢?动辄几百元、上千元甚至数千元一杯,假若不是有求于己的实权者,或是挥金如土的富有者,谁能消费得起。
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官员以及围绕这些官员转悠的所求者,包括一部分吃鱼翅有瘾的富有者,恐怕吃鱼翅就当百姓吃那些普通鱼菜一样成了家常便饭。
这就使鱼翅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比环保更为严峻的话题。
假若此种吃法以及此种现象任其发展下去,不仅造成环境恶劣、生物链失衡、物种灭绝,更将失去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人民公仆形象的认可和信任,吃掉的,不仅是鱼翅,而是吃掉了党政部门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吃掉中国良好的节俭美德,进而带坏民风和社会风气。
所以说,吃不吃鱼翅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环保问题,而是涉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
好在,人们从环保的角度已经在号召广大食客拒食这一奢侈品了,而且此前也已有部分人士受到了这种宣传的感染,主动放弃这一“美食”。特别是“两会”期间,与会者“拒食鱼翅”的举动,包括一些高档酒店已经宣称放弃鱼翅的销售,这为各级干部及广大公众带了一个好头。
如果说,单从环保方面呼吁,即可解决这个社会顽疾,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此间又有机构和专家跳出来反驳拒食之理由,这就给此场拒食运动的前途蒙上了阴影。
笔者并不反对鲨鱼肉以及鱼翅的产业开发,但假如这种开发助长了不正之风,而这种不正之风有可能成为影响甚至断送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种构成因素,那就应该“网下留情”以及“口下留情”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国家不吃,别的国家照样在吃,那是别的国家的事。总归一条,即便我们国家确有担心资源浪费之忧,但也得做一些限制性的规定。比如公务员以及准公务员们,就应该禁食,如同公检法人员上班时禁酒一样。
最起码,也要有一些号令或劝谏之举措,让公众首先是公务员们,从我做起,从本单位做起,以借此纠正攀比消费的不良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