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民教育背后是法治精神

 

 

       摘要:我讲的内容是“民国范儿”和公民教育。民国这几年特别热,我所了解的“民国范儿”跟媒体讲的“民国范儿”有点区别。

 

 

 

嘉宾简介

 

  王晓渔,文化学者,历史学博士,现供职于同济大学。近年来致力于对大众文化、公民社会和转型历史的研究,倡导公民阅读的理念和实践。著有《文化麦当劳》、《知识分子的“内战”》、《重返公共阅读》等,主编“独立阅读”书系,多篇文章被译为英文、日文。

 

  我讲的内容是“民国范儿”和公民教育。民国这几年特别热,我所了解的“民国范儿”跟媒体讲的“民国范儿”有点区别。

 

  对老课本不宜评价过高

 

  为什么民国这么热?讲到20世纪的教育,经常说“五四”前后的北大、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院,还有西南联大,这三个典范,被视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黄金时代,都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而且有两个是在10年代、20年代。“民国范儿”一方面跟历史热有关,另外一方面与对台湾有更多的了解有关。

 

  这些都涉及到对民国的理解,但民国并不是一个整体。从1911到1949年,民国政权发生了变化,一个是北洋时代,一个是南京国民政府时代。这两个时代的节点在哪里?就是1927年、1928年。

 

  这几年民国的老课本特别热,我个人认为有相当一部分跟公民教育是没有关系的。这也是非常荒诞的地方,为什么要回到民国?要回到公民教育?问题在于,民国1927、1928年之后进入一个党化教育的时代。1924年的广东,改组后的国民党表示,一方面建立以“党义宣传、党德养成”为中心的学校,培养国民党的干部。另外一方面是扩大国民党在其他学校的影响,使其他学校逐步变成国民党的党校。1927年,教科图书开始有审查规程,要求适合党义、适合国情、适合时代性。

 

  2005年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印了一套民国的老课本,包括商务、世界书局、开明,有三种共六本,每个出版社两本。2005年是滞销书,2010年突然变成热销书,这跟民国热有关系。我在书店里面经常看到父母给孩子买民国老课本,有的课本让我非常感慨,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公民教育的内容。开明课本特别受追捧,因为插图是丰子恺先生的作品,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编撰。但是,对开明课本不宜评价过高。为什么?首先课本编得很仓促。一个时代一旦发生转折首先是换课本。中华书局以什么起家?晚清的时候他们意识到清朝快要结束了,先把未来的共和教科书编好,清朝一结束,民国刚开始就把教科书推出来。教科书的销量很惊人的,再不买书也要买教科书,这是中华书局的第一桶金。上世纪30年代也是如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教科书又要更改了。开明的国语课本编得非常仓促。

 

  叶圣陶本人对开明课本有一个回忆,按照他的回忆,他用一年的时间编了开明小学国语课本,有12册,400多篇课文,课文编得非常仓促,相当于每天编一篇课文,一半是创作,另外一半是再创作。所以叶圣陶的儿子讲到,在1980年的时候有人约他父亲写一篇文章回忆他与儿童文学的关系,他的父亲才想起半个世纪以前编的课本。丰子恺的女儿说,如果出版社不打电话,快把这个事情忘掉了,从记事起父亲从来没有在她面前提过这套书。而且她认为父亲编的开明国语课本并非教材中的经典,希望读者不要盲从。叶圣陶的孙子、著名作家叶兆言,说这套课本有很多问题,甚至有一些内容需要淘汰,至少他不会太让女儿来读这套书。

 

  如果把开明课本作为典范,有很大的误会,跟当时的编撰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开明课本的内容,已有党化教育的成分。跟商务有什么区别?商务国语课本在1912年出版,里面是讽刺偶像崇拜。

 

  所谓公民读本偏重义务

 

  讲到民国课本,我个人认为从1912年到1927年左右的民国教育更接近于公民教育的内容。民国初年公民教育的读本有时不叫公民教育,叫修身,这个“修身”来自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代表性的是世界书局在1933年出版的一本叫模范公民训练册。这是理想的公民读本吗?这个模范公民手册日前由贵州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主要内容是讲公民要有什么素质。公民素质尚且是可以接受的范围,但是公民素质变成什么样的概念?我稍微念一下其中的内容:“我睡觉的时候头要露在被窝外面”、“我尊重校徽”、“我每天大便有一定的时候”……这跟公民教育毫无关系,用公民素质来代替公民权利,又用公民的生活习惯来代替公民的素质教育,中间已经转换了很多。公民教育首先需要明白公民享有哪些权利。

 

  这些所谓的公民读本往往注重公民的义务,而不是公民的权利。世界书局的教科书有一个特色,里面经常出现“不”。我昨天经过一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精神,这个城市的精神是“十不”,要求市民不准干什么。上海有“七不”,有一次看新闻,小朋友到路上拦着行人问你能背出“七不”吗,你背不出“七不”能成为合格的市民吗?我个人认为让小朋友把路上行人拦住的教育方式其实比“七不”更可怕,这涉及到观念的问题。这些“不”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跟公民教育无关。我住的小区,春节的时候物业贴了一个告示,第一条是“祝广大业主春节愉快”,挺好的,但接下来是业主不准干什么,当然说的不准干什么是对的,但是作为一个服务机构,首先需要告诉业主享有什么权利。(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世界书局的模范公民训练册有很少的内容似乎跟公民权利有关,比如讲到选举,“我不放弃选举权并且自由选举我所佩服的人”。如果对公民权利比较熟悉,看到这么一段话,可以判断出这是上世纪30年代以后的教科书。这篇课文里面讲到“我要选举体格强健的人”、“我要选举身体整洁的人”,这又跟公民教育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个人不管是地方领导,还是其他什么职务,当然要身体整洁,更不能躺在病床上见选民,但是这跟选举没有太多关系。

 

  模范公民训练册背后的理念是什么?是训政观念,一部分人教育另外一部分人学习民主。公民教育,不是一部分人教育另外一部分人,而是公民的自我教育公民自己来教育自己。怎么自我教育?首先要有开放的言论和开放的空间,通过开放的言论和空间,让公民自己选择。

 

  比如说到言论,通常认为一个好的时代,允许出现的言论是正确的言论,鼓励讲真话。但是如果只鼓励讲真话的话,我还是不敢讲话,为什么鼓励讲真话,我还是不敢讲话?鼓励讲真话跟言论自由关系有点遥远,因为默许一个前提,鼓励的是真话,你讲之前要确定你讲的是真话,如果是错话怎么办?谁来判断真话和错话?开放的言论和开放的空间,首先允许错话,即使你讲的是错话,也允许说。但这不符合人们的理想。网络刚刚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觉得网络很混乱,还是纸媒好,经过筛选的,讲规则。为什么最初网上的言论乱糟糟的?当一个人从没有言说权利到有言说权利,往往是不知所措的,没有经过言论的训练,这完全是言论开放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从来没有机会公开说话,一旦有机会公开说话会说几句口头语,你要他天天在网上说这样的话,他也会很无聊。你开始说这样的话大概有人听,说长了别人也不会愿意听。公民教育要经过开放、自我的训练,而且公民教育一定要容忍不完美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在自我训练中形成公民的理念。

 

  公民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公民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但在中小学阶段也应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公民教育背后是什么精神?法治精神。公民教育有一个法治精神,1912年共和国教科书理念就是强调法治。举两个例子,平等和自由。

 

  平等,我们非常熟悉,平等到最后变成了平均主义,什么是平均主义?打土豪、分田地,就是平等的,这个是平等吗?不是均贫富,而是均贫穷。100年前的小学教科书里面讲道:“人民不分阶级,凡权利义务,一切以法律为断,不相侵犯,此之谓真平等”。

 

  讲到自由,“共和国之法律,凡属个人之自由,不特他人不得侵犯,即国家亦不得侵犯,其尊重自由也如是”,核心理念是公民享有权利,政府不得剥夺公民的权利。如果要讲到法治,首先是政府遵纪守法,而且要尊重宪法,然后再来谈其他的法律。1912年共和国教科书强调自由是以法律为限,国家不能侵犯个人自由。个人自由包括言论、集会、出版的自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公民教育与党化教育的区别。

 

  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公民素质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他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在暴雨期间你帮助别人,一般而言管理部门不会说你是黑车。如果你平常时间去路上帮助别人,要冒着被指责为黑车的风险去救人,你会愿意吗?2009年上海出现过“钓鱼执法”事件,如果一个公民去救助别人的时候要随时想着把手指头砍下来,证明自己的清白,那公民素质怎么会高?公民的素质高低跟制度的鼓励与否有直接关系,首先要保证他的权利,公民才能表达善意。(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公民教育首先是公民的自我教育公民教育不等于训政,训政是一部人教育另外一部分,公民有了开放的平台和空间可以自我教育教育的内容是权利教育优先于素质教育。今天的素质教育,被简化为琴棋书画的教育,跟公民素质没有太大关系。琴棋书画是个人爱好,父母没有必要要求子女必须学习。

 

  只有明确这些,才有可能更多来谈“民国范儿”和公民教育。南都公众论坛的讲座之前,有一个公民自我教育的环节,就是公民十分钟,公民发表演讲。如果这个环节在每个城市充分实现的话,就是公民的自我教育,是公民自我表达、互相交流的空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民教育背后是法治精神  法治  法治词条  公民  公民词条  背后  背后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公益

 愿为底层造像

  肖颖和她的作品《愿》  广州市天河城西门,人流如织。一位街头艺人在人群中卖唱,他倒立着,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唱着歌,用脚为自己夹起了一把伞。...(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