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乐群:内地首家社工事务所发展故事

 

 

乐群社工事务所的“雏鹰行动“项目中,卫行小学的孩子们正在排队进行免费体检

  本报记者 闫冰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国内第一家专业社工事务所,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年,像任何一家公益组织一样,也经历了初期的求存彷徨和成长的艰难。用上海市社工协会副秘书长郭晓牧的话说“乐群既要求生存,又要坚持社会化的方向,是没有经验可循、经历了艰难坎坷一路摸索走过来的。”作为国内社工事务所的先行者,乐群的成熟也标志着国内一批专业社工机构的成长。

  求生阶段:项目为主导

  2002年,由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支持的“简易小学”项目开始尝试社工参与青少年教育。项目派驻了5名社工到民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做精神支持、行为辅导等工作。

  “当时在行政体制内成立社工站,招募一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社工,后来发现行政体制内很需要民间组织来操作,由第三方来做更可以很好地来实现,就发展民间社会组织。”乐群社工服务社负责人吴芳介绍。

  于是,由浦东区社工协会运作成熟的“简易小学”项目剥离出来,2003年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注册成功。

  流动儿童服务、医务社工服务、特殊学校驻校社工服务、街道养老院服务、“浦东本地人就业意向调查”……一直到2004年,乐群所涉及的项目涵盖了各行各类,人员也迅速扩张。但这也险些将乐群的发展断送。

  “我们在蛮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什么项目都做,因为那是项目主导的生存阶段。有一度发展很快,成立之初项目的小组都是由专业社工组成的,可能在项目开发、项目洽谈方面很薄弱,这就导致当时一腔热情、快速扩张之后,发现项目的来源不能支撑这样的项目团队和增长,也不利于社工专业化的成长。甚至当时网上有人说,乐群因为资金问题倒闭了。”吴芳如是说。

  成长阶段:项目可持续、保持专业性

  转机出现在2005年,乐群内部梳理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砍去了琐碎繁杂的项目,将自身定位为专注于三大方向:儿童及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和社区共融项目。同时,项目选择上,注重可持续性,再根据可持续的大项目延伸出适应需求的小项目。

  张晟晔在高考时第一志愿就是社工,她笑着说自己是受TVB电视剧的影响才爱上社工这个工作的。等她如愿考上了之后,她对社工的执着令班上所有的同学感到惊讶。“当时班里有些人知道自己毕业后肯定不会做社工,有很多人考了社工但是不了解社工是什么。”她说。

  2008年,班级里31名社工专业毕业的人中,只有她和另外两个人留在了社工行业,适逢乐群社工事务所招聘,她成为了乐群的一份子,开始了自己坚持社工理想的道路。

  张晟晔一直专注于儿童和青少年服务类项目,并且在其中有了自身的成长。“只有长时间地跟进一个项目,才能找对需求并且体现出社工的专业性和价值。比如我服务的打工子弟小学,我会发现比起对孩子的行为干预、心理辅导,他们更需要硬件设施的改善,于是我会协调引入外部资源。”

  在她看来,社工更像是一个资源的整合者,而社工事务所,就是一个大的调度站和服务于社工的供给点。

  项目专业化得到体现的同时,也可以加以复制和扩大,“再比如社区共荣项目,服务于统战对象里面的大部分,由浦东区统战部购买,07年的时候是最大的项目,开始只做5个街道,后来扩展到11个街镇,2011年扩张到20个街镇。”吴芳说。

  人才结构与财政来源多元化

  2011年乐群社工服务社开了战略规划会议,会议上大家提出了包括人员单一、资金链不连续等问题,也是很多成长初期的社工事务所都面临的问题。

  吴芳说:“成立初期,乐群内部100%都是专业社工而没有其他类型的工作人员,但这是完全不行的。做老年服务的社工要去做护工的工作,有时候社工还要做活动搭建、项目拓展等辅助工作,就会有一种迷失感,也不利于专业发展。”于是,乐群开始招募社工助理,增加多重工作人员类型的配比。目前乐群拥有的60余名工作人员中,社工比例占有90%。

  “另外,通常都是一期项目做完评估完之后才会结算,如果项目的购买方很少又遇到了延期的情况,就会造成资金断流的情况,我了解到一些机构发不出工资可能是因为这种情况。”吴芳对《公益时报》记者说。

  为此,乐群将资金来源分解为政府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购买服务,政府补助和社会捐助几方面,并通过上海公益项目招投标平台来主动申请项目,“就是资金来源多样化,有不同的账期,每月核算,这样资金流就可以保证了。”吴芳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社工  社工词条  乐群  乐群词条  事务所  事务所词条  内地  内地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