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原标题:公益创新不必排斥“拿来主义” 近年,随着现代公益事业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民间公益组织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中国公益需要创新,但并不拘泥于为了创新而创新,有益的“拿来”,同样可创造出新公益。
近年,随着现代公益事业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民间公益组织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在此背景下,“同质化”的公益组织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公益组织来说,如何诠释自己的使命、解决面对的社会问题,“创新”成为一个常被提及的概念。通过创新从同行中脱颖而出,是许多公益组织希望获得的发展目标。
不可否认,创新是任何公益组织获得持久发展的能力之一,但公益组织同样应该看到,今日中国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成功解决方案,因此,公益组织的生存方式与工作方法不必一定为了创新而创新,在不侵权的前提下,借鉴与复制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上周,中国三星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了一个新的项目——“三星梦想课堂”。“三星梦想课堂”原本是三星集团在韩国开展的社会公益项目之一,主要以低收入层子女为主要对象,借力大学生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给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在韩国推行两年获得了成功经验后,今年,三星将其模式复制到中国,希望以此惠及中国希望小学的学生。
而在此之前,中国三星还将在韩国推行多年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一社一村”项目复制到中国这个在中国称为“一心一村”的项目,通过各地三星公司与附近的一个村庄结缘,定期持续性帮助村子发展,最终帮助村庄实现物质富裕,精神丰富。实行八年间,“一心一村”帮许多中国村子获得了巨大的改变,“拿来主义”公益在中国的土壤开花结果。
推而广之,“拿来主义”也可以理解为直接对优秀经验的学习与继承。
几天前,友成基金会的“小鹰计划”迎来了来自国内外的第三批青年学员。
“小鹰计划”面向拥有多元背景的优秀青年,在对其进行公益培训后,青年们将走进全国不同领域的基层公益机构,实际参与社区发展项目。在为期一年的服务与学习中,每个学员都配有专门指定的导师,帮助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来自于高校的公益“小鹰”来说,亲自深入基层的公益体验与在高校的感受完全不同,孤独、无助、痛苦、迷茫,几乎是每个初下基层青年的共同感受,而通过实践摸索最终获得的经验与方法,成就远超预想。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对于公益人才来说,学校经验固然有益,但通过深入社会最基层、最现实、最复杂的环境中去解决问题,亲自去“拿来”经验,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