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汪永晨:为环保死磕

        圈内人称汪永晨为"死磕",因为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她汪永晨看准了,就绝对会坚持下去,决不回头。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1954年出生的汪永晨从1988年开始关注环境,1993年下定决心要为保护环境而努力,1996年正式成立环保民间组织"绿家园志愿者"。

 

        绿家园的执著

 

 

       "当时我去青藏高原采访,在格尔木的野牛沟,望着那么蓝的天,那么白的云,那么绿的草,身披黑黑长毛的野牦牛的奔跑,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可也是那一次,却又看到那一只只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都成了淘金者们枪下的猎物。看到那些野生动物的血一滴滴地印在了小溪边的砾石上,我就暗下决心要把青藏高原大自然的美告诉听众,把它们的问题告诉听众。"之后,汪永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并主持了"环保热线"、"动物天地"、"走进自然保护区"、"阅读绿色"等环境栏目。

 

 

       1996年,汪永晨采访一所农村小学时,她惊奇地发现那里的孩子竟如此地热爱小鸟。"我发现其实每一个人都对自然有一份关爱,但不知道该怎么做。"汪永晨说那一次采访深深地感动了她,也让她决定正式发起"绿家园志愿者"(下文简称"绿家园")。

 

 

        绿家园中的志愿者大部分是记者,他们利用媒体的优势,以新闻传播的方式来关注环境。绿家园早期固定的活动有种树、观鸟、绿色生态游和记者沙龙。

 

 

        绿家园的第一次活动是从领养树发起的。汪永晨说,"最初的这种公众的热情,我根本没想到,后来,我们就像滚雪球一样,队伍越滚越大。我们去内蒙古、山西种树,一去就是250人。"参加活动的一位13岁的北京女孩说,领养树和种树是不一样的,在领养的过程中,你多了一份责任在肩头。

 

 

        提到观鸟,汪永晨说志愿者们观鸟的足迹遍布全国,在湖南洞庭湖与小白雁一起看新千年的曙光;到山东荣成,和那里的白天鹅一块迎接了新世纪的到来;在江苏盐城,和丹顶鹤一块过春节。

 

 

        汪永晨一直很喜欢绿色生态游,"我们去梅花山看老虎怎么野化,去怒江帮助当地的小孩上学。"武当山、梵净山、新疆哈纳斯、喀什、内蒙古原始大森林,都有绿家园志愿者踏过的足迹。"一个小孩子从4岁就开始参加我们的活动,现在他都10岁了。他每天从宿舍到教室,看到可回收的东西就捡,还率领其他同学捡。学校特别为他设了一个官职"环保委员"!"汪永晨说。

 

 

       记者沙龙是绿家园的品牌,每个月的月中,记者们就会聚在一起,每次都会针对一两个主题,邀请专家或者官员发表见解。2003年,都江堰要在最精华的部分鱼嘴修一个杨柳湖水库,"如果修建的话,就等于让这个仍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文化遗产"退休"了。"汪永晨说,他们通过记者沙龙把这个信息发布出去,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有180家媒体关注,两个月后四川省最高领导宣布不建了。

 

 

       怒江边的情愫

 

 

        2006年11月,绿家园开始了一项大型环保活动"江河十年行"。汪永晨说:"未来的十年可能是中国江河变化最大的十年。我们将连续跟踪江河十年,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记录下它们的变化。"为了江河十年行,汪永晨又来到让她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怒江

 

 

        一谈起怒江,汪永晨就有割舍不断的情结,她立即沉浸在怒江的记忆里。

 

 

        从2003年开始,汪永晨率领着绿家园打响了怒江保卫战。当时汪永晨在南水北调的丹江口采访,途中忽然接到在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个朋友电话,朋友急匆匆地告诉汪永晨,怒江要修十三级水电站了。汪永晨听到这个消息,心头一震,"从那一刻起,觉得这辈子关注江河的生涯要开始了。"

 

 

        汪永晨利用媒体的独特资源,叫了绿家园记者沙龙十几家媒体记者前去参加2003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活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打响了怒江保卫战的第一枪。紧接着,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汪永晨呼吁在场的62位科学、文化艺术、新闻、民间环保界的人士联合签名呼吁:保留最后的生态江──怒江;汪永晨与自然之友等环保民间组织联手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积极宣传怒江要建水电站先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要召开听证会,要有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在"两会"期间向代表委员提交建议;自己筹钱在北京举办"情系怒江"摄影展……"该想的招儿都想了,甚至让志愿者们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公室打电话,希望"烦"他们,以引起他们对怒江的注意。"2004年4月,从怒江丙中洛到贡山的路上,汪永晨一行十几个人默默地走着,突然手机响起,汪永晨的脸色慢慢由忧愁变成了欢喜,"中央批示了!我们赢了!"挂掉电话,汪永晨掩面大哭。志愿者和专家们的笑声激荡在大峡谷中。

 

 

  志愿的快乐

 

 

        汪永晨于1999年获得"地球奖"──中国环保最高奖项;她连续三次获得亚洲太平洋广播特写节目奖,是中国获此殊荣最多的人;她还获得美国一家杂志"世界环境人物"奖。谈起获奖的感受,汪永晨淡然地说:"奖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前一阵子因为我写怒江的一篇文章又得了一个自然写作奖,让我去深圳领奖,我没去,我正行走在大山里,我觉得行走大山比领这个奖重要。得奖那一刹那会觉得挺值的,但是我享受这个过程更快乐。"

 

 

        汪永晨干了10年的志愿者,没有领过1分钱的工资,反而每次都要自掏腰包。她把获得地球奖的2万元奖金捐出来设立了"绿家园教育基金"。把美国人给的2万美元的奖金用来给怒江小学建了37个阅览室,买电视、DVD,开设了电影课。她说钱对她来说是无所谓的,过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过个快乐。汪永晨说:"每个人的快乐有所不同。对我来说,看到一个孩子拿到一本书后,满脸的惊喜,我就觉得真的很快乐。"

 

 

        汪永晨在她的《志愿的快乐》一文中这样来描述自己的快乐:"快乐来自走进大自然,走进后才发现还有那么多惊喜;快乐来自志同道合者的组合,组合后才发现,有着共同志向的人竟然有那么多;快乐来自于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体现后才发现因为志愿得到的这份快乐,真的很快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汪永晨:为环保死磕  环保  环保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