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开放的头脑和实事求是

 

        大众媒体在中国非营利领域发展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在去年8月份由公益时报组织的座谈会上谈到了这个问题,同样的话题,在两年前NPO信息咨询中心举办的一个论坛也讨论到了。

 

        我认为,答案非常简单。媒体的角色就是报道事情的真相,就像他们看到的那样清晰和直白地报道。

 

        我意识到这么说听起来有点自大,特别是一个曾在西方媒体做过记者工作的人这么说。许多西方人确实自负地认为他们拥有假定的“新闻自由”,并把它奉为典范以希望那些发展中国家效仿。我并不认同这种自我满足:西方媒体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媒体集中在少数媒体大亨手中,因此,形成意见的权力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很多媒体产物过多地关注人物而不是事件,并且倾向于侵犯性地报道公众人物的私生活。同时,在这个假定的“全球化”世界里,大部分西方媒体也宁可拘囿在他们的领地里,用大部分的篇幅来讲述“消费者”和“生活品位”的故事,如葡萄酒、汽车或者化妆品,只有相对很少的篇幅告诉他们的读者这个更广阔的世界。除非是战争或者催人泪下的人类悲剧,在西方的报纸上,发展中国家的形象主要出现在商业版,作为能挣钱的“新市场”,或者作为假期可选择的目的地出现在旅游版上。这些让我感到很痛心。

 

        在中国,媒体面临一系列不同的问题,他们需要在国家和党的政策指导下进行报道。与很多外国人不同,我认为中国大众媒体的角色正发生着意义深远的变化,并且,他们日益显著地在强调和引导对社会问题的讨论。由于政府从直接经济管理中退出,在中国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这是一个重要的和有建设性的功能。

 

        像公益时报这样政府的报纸能够邀请大家来讨论它自己报道非政府组织的角色这个问题,这么真实的现实显示出媒体变得越来越独立了。但是,这个讨论也暗示出政府对NGO的态度还不是完全清晰。一方面,政府认可NGO的价值是作为“社会力量”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的是,政府非常重视对这些社会力量保持控制。这有点举棋不定,没有一个简单的,清晰的政策“立场”让媒体追寻,所以,对国有的媒体来说,思考这个问题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中国自己的媒体接受这个观点:就是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是“好的”,并为此就采取一味正面报道的政策,这可能未必是个好事儿。

 

        这不是“立场”问题,这里需要的是在“实事求是”精神下,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批判性的求证和报道。

 

        在社会理论、意识形态或者偏见的基础上,预先就判断某种社会现象是好或是坏是毫无意义的,中国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先例了。(同时,不仅如此,大多数的社会现象都非常复杂,给社会中不同群体带来不同的收益和成本)。媒体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给方方面面的社会争论同样的版面,然后让公众根据事实来衡量。

 

        一些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开始提到他们“公众监督”的角色,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发展。我当然认同非政府组织可以在提升政府的责信和效率上扮演重要角色,同样在经济领域也具有有价值的督导功能,但是对非政府组织本身也需要严格的监查,他们是否有效率?是否实现了他们的主张?或者在努力实现?这些都是那些清醒的,善于思考的媒体应该问的问题。

 

        如果我们假想所有非政府组织都是好的,那将是很荒谬的。当然大多数非政府组织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个组织的好坏不能仅仅用它所宣扬的来判断。据我多年来对中国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报道,我遇到的组织中,一些做的很好,也有一些做的并不够。

 

        媒体对非政府组织的报道能带来不少隐患。首先,在中国,媒体对一个机构的报道可能倾向于突出这个机构领导人的显著形象,这就可能使他们变得自大,也拉大了与同事和合作伙伴间的距离。建设性的媒体的报道应该关注于非政府组织提出和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所做的工作,而不是领导或者创办人自己的个人成就。(应该承认,这在中国是很难的,因为很多非政府组织主要是由一两个人创办的。)

 

        第二,类似地,尽管大众媒体的报道对组织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能让他们所倡导的信息传达给更广大的受众,但这也可能会分散他们对所服务的社区的注意力。一个组织花大量精力试图通过媒体提高他们的公众形象,可能会忽视他们工作的实质,就像一个企业花了很大力气来宣传品牌而没有注意产品的质量一样。

 

        第三,媒体的关注可能使一些小组织对自己所能做成的事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第四,同样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热衷于报道非政府组织的成就可能制造不现实的期望,就是非政府组织无所不能。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来讲是全新的:他们是建设性的社会力量,这是政府无需害怕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应该值得庆祝。但是,对这新鲜的社会力量的热衷不该引导人们认为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够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在代表可能无法发声的民众在议政中发声、进行教育的实践和创新、社会服务和环境保护等等上,非政府组织能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些活动对好的政府来说,是补充而不是替代。如果过多的谈到非政府组织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而鼓励政府从很多提供社会服务的领域、尤其是政府还需要负主要责任的领域如卫生保健中退出,则将是非常不适宜的。

 

        当然,这都不是说媒体应该忽视或者对非政府组织抱有敌意。我不过是指出有很多复杂的政策问题,如果媒体对这些问题事先采取某种编辑立场是不负责任的。真正重要的挑战不是事先决定“正确”的编辑立场,而是建立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调查中的客观标准。

 

        随着大众媒体正变得越来越职业化,成熟和独立,这不仅仅对非政府组织的报道,而且对所有媒体报道的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对这个进程小小的贡献,在下面我们拿出自己的“行为准则”供大家参考。这是两年前我们集体制定的,用来指导中国发展简报中英文刊的报道。如果任何读者发现我们的报道不符合这些标准,我希望大家能够拨冗告诉我们。

 

(蔡凌平译)

 

 

中国发展简报职业行为准则

 

1)我们说出眼见的真相,不在知情的情况下发表任何虚假的信息,或者故意隐瞒与报道的事件相关的任何事实、或者歪曲他人观点。

 

2)我们努力秉持客观的方法,为不同观点、包括我们个人并不赞同的观点给予应有的表达机会。

 

3)除非是明确的广告收费,我们不接受现金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酬劳进行报道。

 

4)我们不将他人的想法或者劳动据为己有,也不未经允许就发表其他来源的材料。我们会将发表的材料注明出处。

 

5) 从个人或者机构取得信息或正式评论并在报道中提及他们的名称时,我们认可受访对象了解我们身份的知情权。(不过,出于公众利益需要进行“调查”性报道,有必要采用其他身份接触一些机构,以确定它们运作的效果如何,这样的情况不在此例。)

 

6)我们尊重受访对象匿名接受采访的权利,如果他们有这种希望的话。但我们不给予匿名的“消息来源”过度的权重。我们也不发表任何未经证实的传言或小道消息。

 

7)我们对报道的事实予以合理的查证。

 

8)对刊物中发现的事实性的错误,将在下一期中同样重要的版面加以更正。

 

9)我们认可读者对发表的文章提出异议的权利,并会对读者来信分配合理的篇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开放的头脑和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词条  头脑  头脑词条  开放  开放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