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利用新媒体,NGO也需要吸引传统媒体的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鸿谷的一席“‘公益’不等于报道”的言论引起了很多NGO学员的思考和讨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发中心主任姚晓迅说,根据青基会与媒体合作的经验,青基会和媒体的合作表面上是自由的,实际上是“被自由”,其价值是被媒体操纵的。只有当媒体感兴趣时,才会扑上来。
做公益和新闻报道之间没有关联性,不是因为NGO在做“好”事,媒体就要去关注,去报道。媒体有自己的运作规则。李鸿谷说,“公益”不等于报道,但如果在公益中发现了问题,在问题中包含有价值,这就会为三联生活周刊关注。其中有三个词语对三联来说很重要,它们是“冲突”、“戏剧”和“故事”。
到底如何吸引媒体对NGO的关注?在研修班所组织的晚上的讨论会上,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负责人廖晓义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曾志副教授给了不错的建议。
廖晓义:
在一个媒体时代,如果(机构)不在电视上出现,就不会存在。对于地球村来说,可以说没有媒体,就没有地球村。
首先,NGO在考虑媒体能为我做什么时,最主要的是考虑NGO能为媒体做什么?NGO要提供给媒体在网上搜索不到的稿源;提供给媒体从学者、官员那里得不到的视角和不同于主流的知识以及NGO本身在公众中诚信的形象。
NGO要加强自己的能力建设,不要怕做明星。NGO要明白,主流媒体的功能是什么。他们一方面是官方的喉舌,另外也有自己经营的功能。这是NGO与媒体合作时要考虑的因素。
第二,NGO需要把与媒体合作的事情纳入到机构的规划中。当然,吸引媒体的注意不是目的,是NGO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第三,NGO 最好要能够学会制造新闻事件,去学习吸引媒体关注的方式方法。
最后,NGO要去考虑适合什么样的媒体,然后形成自己的媒体规划和战略。
师曾志:
第一、NGO有时对媒体太理想化,有时太悲观,媒体和NGO应该在期盼和现实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媒体受到文化、法律、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第二、关于主动和被动的问题。NGO如何为媒体提供一个很好的故事,最重要的是理念和社会上的理念契合,不仅得到媒体支持,也会得到社会支持。
第三、要去注意利用新媒体。
第四、媒体是个双刃剑,一方面媒体可以扩大NGO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会暴露机构运行中的问题。当机构中有争议的事情发生时,媒体会更加地关注。
第五、NGO要找到生存的定位。媒体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方法,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媒体在于唤醒对于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