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菲律宾社区组织大学的邀请,经香港乐施会的资助安排,香港乐施会中国项目干事3人与云南省禄劝县合作伙伴5人于2004年6月7日至16日在菲律宾对其农村社区组织进行了考察学习。
其实邀请我们的菲律宾社区组织综合大学(Community Organizers Multiversity)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一个NGO。该团体成立于1994 年,由社区组织者及社会发展专业人士组建。
菲律宾人口近7000万,关注弱势群体的NGO组织却多达4000多个。大部分NGO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这些组织关注的领域包括土地、水资源改革、农村发展、男女平等、法律及政策倡议、教育、环境、健康、土著居民的生存权利等。
影响菲律宾NGO发展的因素很多,社会背景、贫困问题、环境问题、土著居民的权益问题、宪法修正案以及土地问题催生了NGO的发展。除了在马科斯统治的时代,菲律宾有许多公开的与不公开的NGO组织联合起来反对他的独裁统治,为受压迫的人民争取自由与发展的权利外,许多菲律宾人民深受马克思、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他们对毛泽东的土地革命,特别是“打土豪、分田地” 特别赞成,认为菲律宾只有采取毛泽东早年采取的策略才能彻底解决菲律宾的土地问题,使农民获得对土地的拥有权与支配权。
同时,菲律宾在阿基诺总统执政期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也推动了NGO的发展。1986年的宪法修正案也鼓励老百姓参与政治,加之当时解除了多年的军管制度,NGO发展的环境变得相对宽松起来。
因为菲律宾的贫困问题、环境问题也非常突出,许多社会人士与环境保护主义者愿意组织起来,为解决贫困与环境问题贡献力量,因此,与扶贫及环境相关的许多NGO就诞生了;由于政府工作效率低下,许多社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有志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志愿者便组织起来,成立了许多NGO。菲律宾的许多NGO之间相互配合,形成网络,共同为菲律宾的弱势群体争取权利。到目前,菲律宾4000多家NGO已经形成了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联合起来与政府进行各种问题的谈判与磋商,逐渐改变了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为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NGO、CO 与PO的网络
在中国,一提起NGO,大家自然会想到民间组织、行业组织以及一些非赢利组织。但在菲律宾,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Community Organization)以及人民组织(People Organization)都统称为NGO,并且在NGO的框架内,NGO、CO与PO是不同的。PO是指在村一级或与村类似的行政机构基础上由当地人民自愿组建的组织,如PAKISAMA、SIKAT等。CO是指若干个PO形成的联盟。许多不同的CO 的联盟就是NGO。因此,在菲律宾,NGO的结构类似金字塔状,PO是最基层的组织,向上依次为CO、NGO以及NGO形成的联盟。这些联盟就是网络。
NGO从事比较专一的工作
菲律宾的NGO都比较小,一般而言,一个PO只有3-5个人负责,其会员可多达几百或上千人;一个CO大约有10个左右的职员;一个NGO的职员也不超过20人。但从PO到NGO,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人少工作效率高,敬业、务实,工作主题明确。例如,SIKAT(PO)的使命是:培养海岸区的生态平衡; 鼓励应用合适的捕鱼科技; 推广经济及社会公义及公平; 设立粮食保障; 提升社会性别公平及整体发展;实现参与式民主及赋权人民。PAKISAMA(PO)的主要工作范围为:透过建立强大及可信的国家农民联盟,倡议及落实真正和可持续性土地及水资源改革及农村发展,以及男女平等, 从而赋权菲律宾的农民。比较而言,中国的许多NGO没有非常明确的工作方向,似乎什么都可以做,往往不能突出主题,而且,在几个大城市成立的许多NGO,其工作对象并不是草根阶层的弱势群体,似乎研究NGO的所谓NGO组织比做实际工作的NGO还要多。
CO负有对PO培训以及社区领袖培养的职责
CO除了自己的特定工作外,还承担着对不同PO的培训以及社区领袖的培养任务。例如,“社区组织综合大学” 的主要工作职责为: “推动城市贫穷人口的住房权、土著人口的祖地拥有权、社区为本消除童工项目、社区为本妇女劳工组织、发展组织接班人培训计划,人民赋权故事记录;在发生过冲突的地方进行社区组织及发展项目,包括促进冲突和平解决。”
除此之外,该组织的一个主要使命是为城乡的社区组织者、人民组织、土著社群及其它方面的盟友提供能力提升的各种培训项目。该组织先后培训了数十名培训者,这些培训者获得培训资格后,分别到SIKAT、PAKISAMA等人民组织承担培训任务以及人民组织的领袖的培养。此外,“社区组织综合大学”还接收菲律宾大学社会学系的实习生,经常组织大学生到人民组织体验草根阶层的生活,提升他们的技能。
社区的参与性很高
菲律宾的社区与中国社区的显著差异是,在菲律宾的农村社区,村民都表现出对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而在中国,村民的参与需要进行长期的鼓动与倡导才能达到目的。菲律宾的社区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参与性,这与菲律宾NGO的发展、公民接受的发展教育、公民社会理念的传播不无关系。因此,在中国的农村社区,参与性的培养还需要走过较长的时间,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发展教育与公民社会,而催生一大批类似于菲律宾的PO组织的NGO在农村社区的发展会缩短这一进程。
强调社区与整个社会的公平
菲律宾的大部分PO所开展的项目,都不同程度上倡导社会公平,这种公平不仅要体现在社区内部,而且要体现在整个社会。例如,Missionary Sisters of the Holy Spirit在帮助当地的土著民族Aeta实施的一系列项目中,突出地倡导Aeta人内部的公平以及Aeta民族如何与其他民族享有平等的土地权等权利。相比而言,许多国际NGO在中国农村开展的许多项目,主要强调社区内部的公平性,而对社区在整个社会中的公平性考虑得较少。因此,我们值得借鉴菲律宾的经验与做法。
宗教在推动NGO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宗教的认识还不够。而在菲律宾,宗教在整个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长期受西班牙统治和天主教的影响,约有85%的菲律宾人信奉天主教,是东南亚地区惟一的天主教国家。宗教在推动社会进步、倡导公平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许多NGO在实施项目、向政府进行倡导、组建联盟过程中都不同程度上要赢得教会的支持,甚至要与教会进行长期的合作才能实现目标。
环境教育无处不在
菲律宾是一个由众多岛屿组成的国家,许多城市毗邻大海,降雨量充沛,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度。但是,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环境教育无处不在。宾馆、学校、家庭不仅有醒目的“节约用水”的标志,而且还有用来装循环水的大桶。相比而言,中国是一个缺水大国,许多地方异常干旱,在这个水资源异常紧缺的大国,人民普遍缺乏节水意识。甘肃省的民勤、东乡就是非常干旱的县,但在这两个县很难体会到人民的节水意识,环境教育的踪影也很难看到。
倡导社会性别与少数民族敏感
与中国相似,菲律宾有90个少数民族,语言多达70多种。因此,许多NGO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宗教背景,倡导以“社会性别与少数民族敏感的”项目设计思路,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但我们观察到,尽管菲律宾的CO对社会性别有一整套理论体系,但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很难体现出社会性别是如何贯穿在整个项目当中的,这一点与我们在中国实施的项目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说,从理论上倡导社会性别比在实践中应用社会性别要容易得多。
但菲律宾的CO在突出少数民族特点方面具有成熟的经验。例如,Mis sionary Sisters of the Holy Spirit 1991年开始介入Aeta 土著居民社区,帮助Aeta人成立了10个PO,并为每一个PO培训社区领袖。这10个PO联合起来与政府进行对话,争取政府返还Aeta人的土地。目前,菲律宾政府已经答应返还Aeta人提出的18,000公顷土地中的14,000公顷。所以,如果没有CO以及PO组织与政府的多次谈判,Aeta人的土地权益是不会得到解决的。
菲律宾与中国的扶贫比较
菲律宾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两国的贫困人口众多。但比较而言,中国的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要远远大于菲律宾,因为中国的人口是菲律宾的10多倍。两国的贫困存在着一个相似点,即造成两国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体制性贫困。不同的是,菲律宾的贫困是由于土地分配不公平而造成的,中国的贫困则主要是由于对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现行的扶贫机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造成的。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制定了系统的扶贫计划,并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扶贫,而菲律宾没有专门的扶贫机构,也没有专门的扶贫资金。关注菲律宾的国际机构越来越少,许多国际组织以及国际NGO都将目标转移到了中国,这对中国而言是利用外资扶贫难得的机遇。
通过评估培训培养年轻的项目管理人员
菲律宾社区组织综合大学在培养年轻的社区发展职员中有一个培训计划,即“评估与规划”。该计划的具体操作过程是,新加入NGO或PO的成员首先到PO组织中协助PO设计一个项目发展规划,该规划是一个表格,包括四项内容:预期产出、实际产出、评估、学习。当新成员完成这个规划后,他们要与CO的培训者进行讨论,培训者通过提问的方式对规划的每一项内容进行审核,并指出规划中不足之处,要求进一步修改。通过对“评估与规划” 的观察与学习,我体会到这种方法对培养新加入CO或NGO的成员而言,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培训方式,可以在短期内提高NGO职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培养社区组织成员以及社区领袖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建议
菲律宾的NGO发展、网络建设与务实的社区工作经验,特别是菲律宾的NGO网络发展手法与经验值得中国的同行借鉴;许多国际与国内组织正在探讨如何在中国农村组建并发展社区组织,菲律宾的PO的组织模式、管理方法、运作程序以及网络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果有能力,建议相关组织能够到菲律宾考察学习,而且,到菲律宾考察社区组织的费用并不高;建议中国的NGO组织能够深入农村社区,关注农村的生计、环境、健康、基础教育以及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推动更多的本土化的社区组织的诞生。
本文作者为香港乐施会 中国项目官员 联系方式:wgding@oxfam.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