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雅各福群会 St. Jame’s Settlement
2001年12月,圣雅各福群会在香港湾仔推出社区经济互助计划,针对低收入居民组成互助团队,成员间以相互交换实物或服务的形式进行“另类贸易”。互助计划的运作方式是,会员入会以后获得一定数量的时分券(另类货币),以此互相交换服务。时分券上标注有不同的时间价值,既可用于在会员间流通的时分报上刊登征求或提供服务的信息,也可以用来在供需方之间交换服务提供计量,具体价格由双方协商而定。目前,圣雅各福群会每月为会员交易提供一次场地,并且计划在不久的未来每日提供场地。
助理项目主任袁凯欣介绍,近年来香港长期面临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很高,给低收入人群造成很大压力。和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政府提供的综合援助金不同,互助计划是通过成员间交换劳动和服务来满足自身需要,有助于建立成员的信心和能力,以自己的服务体现作人的尊严。在入会条件上,年满6岁者均可加入,但6-17岁之间的会员需要家长同意。如今,已经有600人加入,有很多是家庭主妇、半退休者或失业者。他们之间交换的服务多种多样,从会计、理发、教太极拳、家政、家教不等,刚刚升入中学一年纪的小会员聪仔十分活跃,以帮人补习功课、教人吹木笛、扎草蜢、做风车等多种技艺换取时分券,用来购买文具和食物。此外,除个人和家庭外,还有一些时装店、眼镜公司、中医馆、杂货铺等加入其中。
根据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许宝强教授的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金融膨胀和排斥,贫富悬殊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口无法以正规的货币进行贸易和生产活动,在很多国家兴起了各种强调社区资源挖掘和利用的另类货币贸易制度以及另类社区经济发展模式。圣雅各福群会的互助计划,就是对这些模式的借鉴。除经济上的考虑外,项目的服务主管林国伟还从社区重建的文化角度对此加以探讨。他认为,香港多年来进行的大规模城市拆迁重建使得社区长期建立的社会网络断裂,该计划有助于重新整合社区中不同行业、专业和拥有不同资源的人,重建断裂的社会网络,促进社群之间关怀、友爱和互助互补。以湾仔社区为活动地的互助计划中有40%的成员来自外部,但以前住在湾仔这个事实表明,互助计划既是一个经济组织,又是一个文化组织。
目前,互助计划由20人组成的管委会管理,管委会成员是通过投票选举从会员和圣雅各职员中产生。
圣雅各福群会创立于1949年,主要为湾仔区内居民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工作领域已经由儿童、青少年拓展至老人及弱智人士服务,已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每年预算约1.8亿港币,资金来源依次为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会费及服务费、公众捐款、香港公益金以及香港赛马会慈善有限公司等。
联系:林国伟 852-28354376 gcllam@sjs.org.hk www.sjs.org.hk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 Society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这个协会上世纪70年代由多位教会人士创办,是一个推动民权的倡导性组织(以下简称社协),以保障笼屋以及板间房居民、公屋困难户、失业人士、在职老人、街头露宿者和新移民家庭的公民权利为己任。
就业权方面,社协跟进就业问题个案、定期提供就业资讯和查询,协助在职老人及家庭成立组织,向立法会和政府部门争取老人退休金,要求设立最低工资和工时,防止年龄歧视。
房屋权方面,社协组织笼屋居民(多为单身老人、精神病患者、失业人士以及刑释人员)通过社会行动,成功地推动政府修改多项有关法案,使这些边缘人群的住房条件得以改善。
社协还关注香港近十万中港分离家庭的状况。由于政策限制,内地人士赴港探亲审批等候时间很长。社协组织这些家庭向港府反映情况,每年处理上千宗单程证及居留权个案及咨询,通过诉讼使3千多名儿童得以留港和家人团聚,并成功地使社会关注大陆来港无证儿童和家人的团聚和教育权利。
此外,社协还帮助大陆新移民成立互助会。根据社协资料,每年有三万港人和内地人士结婚。社协认为,其配偶和子女来港后,在就业和入学方面受到政策歧视。社协除提供有关咨询外,还成立了社区学习中心,为新移民妇女及儿童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敦促政府取消歧视性法律和政策条款。
患者权益也是社协的工作领域。通过跟进民事诉讼和医疗申述个案,社协致力于在医患关系中推动保障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和投诉权。
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方面,社协在1988年和十多个民间团体成立香港人权联委会,争取落实国际人权公约及倡议法律改革,推动香港成立法定的人权委员会,改进香港的人权状况。此外,社协还关注港人在内地的人权保障问题,并提供跨境法律援助,促使两地政府对在大陆经商的港人涉案设立通报机制。 联系:王智源 852-27139165 soco@pacific.net.hk www.soco.org.hk
卓新力量 Chosen Power
在香港,为弱智人士服务的社会机构非常多,但由弱智人士自己发起成立的自助倡导组织则是凤毛麟角,成立于1995年的卓新力量就是第一个这样的组织。不同于针对弱智人士的特殊教育和康复服务的主流社会理念,卓新力量的成员不满足于有人照顾、被动接受康复服务的角色,认为每个人都有卓越的一面,都可以更新进步,自立自主、自我倡导,回归社会。为表达自己的心声,卓新力量出版了各种宣传小册子,参加为弱能人士争取权益的国际会议、加入香港弱智人士服务协调委员会,并且制作了反映卓新活动的多套录影带在广为播放。在“录影力量”的帮助下,其成员现在开始自己拍摄自己的活动、生活的实况,在各种场合播放宣传。(注:录影力量是香港的一家非政府组织,见第15页)多位成员还进修了即兴话剧表演,参与“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巡回演出。(由Jonathan Fox 1975年创立于美国,亚洲民众戏剧节协会96年秋季引入香港。它不只是一种艺术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社群的参与活动。通过个人在舞台上展现真实的生活经历,反映自身处境,促进社群之间的沟通,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和社会文化的反省。)
长期协助卓新力量发展的社工冯慧瑛女士说,该组织的想法和活动受到“世界人本运动”(people first movement)的启发和影响。该运动60-70年代发源于西方,试图挑战对残障人士单纯的医疗观点,强调尊重多元,给他们表达自己需要以及独立选择的机会。卓新力量的很多社区活动围绕对这个运动的倡导来展开。 冯说,由于卓新力量的宗旨和香港的福利政策方向相互冲突,他们一开始非常艰难,很长时间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现行制度是将弱智人士局限在福利中心和庇护工厂中加以安置,但忽略了他们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生活及独立选择力所能及的工作的权利和愿望。
2001年,卓新力量成为香港乐施会资助的“自助组织发展中心”的一员,和其他10个自助组织共享中心的办公室。这些组织的活动领域涵盖妇女、老人、艾滋病孤儿救助、同性恋权益等。
经过多年努力和持续不断的影响,香港政府转变了态度,开始对该组织加以支持。2002年,社会福利署资助44万港币举办为期两年的“朋辈互助大使计划”,以游戏、话剧、舞蹈、录影、创作、音乐等多种形式吸引智障人士参与,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心事。
2003年11月,利用社会福利署拨付的另一笔经费,卓新力量启动了“倡导大使”计划,由活跃分子独立外出,到康复机构、庇护工厂等地方和其他弱智人士交友谈心,讲述自己的生活和故事,动员他们加入卓新力量的活动,同时和社工和管理人员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卓新力量用多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声音,告诉社会他们真正的需要。目前卓新力量有30多个会员,2-3位社工和大学生志愿者担当项目助理。联系:冯慧瑛 852-28389867 chosenpower@hk-cp.org www.hk-cp.org
嘉道理慈善基金会 Kadoorie Charitable Foundation
2003年11月6-7日,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召开年会,来自香港和内地的基金会、NGO组织约6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和香港协青社的代表分别从资助方和受助方的角度对如何建立双方在筹款中的伙伴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嘉道理有着合作关系的几家大陆NGO以及专家学者就他们在扶贫、流动人口权益保护和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方面的项目和与会代表分享了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
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由嘉道理家族创建,以改善贫困状况,资助医疗保健、教育、社区发展和环保项目为宗旨,以亚洲东部及东南地区为重点资助区域,并着重发展管理完善、反映社群需要但缺乏援助的慈善项目。
在1951年,为二战后涌入香港的内地难民提供农业方面的生计所需,嘉道理家族还创立了嘉道理农场。近年来,嘉道理农场已发展成为环境保育的科学研究中心,为推广环保教育、保护香港及临近地区生物多样性与政府部门、大学以及NGO开展了多项合作,其野生动物拯救中心对海关查获的走私以及受伤的野生动物提供救助。
1998年,嘉道理农场启动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在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进行实地科研调查、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培训青年生物学家等工作,并对小的环境教育和社区发展项目提供支持。这个项目有望扩展到其他省份。 联系:李建民 852-29053386 rkml@kadoorie.com
NGO参考图书馆 NGO Resource Library
这是香港首家以非营利管理为主题的专业图书馆,成立于2003年2月,专门为全港非营利组织、关注社会问题的团体和人士在资料研究、寻求组织增强效率的创新方法、或者学习了解实用的管理技巧等方面提供相关资讯。目前已收藏了600多本图书,涉及的内容涵盖非营利组织管理、资助计划书撰写、筹款、策略规划、社区公益等12个专题。还有光碟、录影带和教材。
图书馆还出版电子月报,每期选取一个有关非营利管理的话题展开探讨,同时推介2-3本相应的图书,并且邀请读者参加其主办的讲座、播放录影带等活动。
NGO参考图书馆由非政府组织――创意行动(Creative Initiatives)下设的NGO资源中心开办,其目的是为了让社会人士积累更多知识,以创新方法满足非营利组织及其服务社区的需要。除免费的图书阅览外,中心还在适当情况下向其他非营利组织举行会议提供免费场地。
联系:黄安娜 852-21792727 ngolibrary@creative-initiatives.org www.creative-initiative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