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给公益注入更多的创意

 

 

        公益发展至今,渐渐让人感受她的魅力所在,无处不有,无处不精彩,处处闪耀着光芒。年轻大学生群体的参与,让公益变得更为可及,更富有创意。而这些终将为这个社会的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公益精神的倡导注入新的元素。慢慢地,它让公益看起来就在身边,不再遥不可及。

 

 

公益插上创新的翅膀

 

 

  当你看到一群群大学生出入城市的某个社区,或亲身来到农村的某个学校,在鼓捣着“导盲犬小Q”,或者是“下乡放电影”、“开办音乐会”,抑或带着孩子们在“疯狂早读”时,请你千万不要惊讶!其实,他们正在实施自己的公益计划呢。让你惊讶的还不仅这些,因为这只是千百个公益创新计划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而这些公益创意大赛的“推手”,正是以创新闻名的IT公司谷歌(以下称Google)。2008年2月,为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倡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Google发起“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面向大学生征集公益创意、资助获奖项目,以实现“创意改善社会,公益温暖中国”的主旨。

 

 

  表面上,这与我们一般看到的公益并无两样,可二者的区别之处就在于这些后起的公益更富有创新性,激励着中国大学生的公益意识,指导并资助大学生群体发挥创意投身公益。从上文提到为残障人提供导盲犬服务,到引导低龄小朋友们参加暑假交通学习班学会交通知识,再到乡村图书馆、留守儿童关注等不一而足,都是在Google公益创意大赛取得资助资格的公益项目。

 

 

  据Google在网站上公布的讯息,可以看出参与此项公益创意大赛的院校数量和创意方案,真是层出不穷,昭示着大学生群体参与公益的热情和公益背后的创新性。迄今为止,Google的两届公益创意大赛中进入复赛创意的大学生团队达到了2 426个,其中决出的优胜项目仅有61个。

 

 

  日前,激战正酣的第三届大赛预赛活动刚刚截止。所有通过预赛、进入复赛的项目创意将于2010年1月15日对外公布,届时也将开始接受复赛计划的提交。此届大赛于2010年5月结束,随后这些入选的公益项目方案会在暑假期间执行。

 

 

  不过, 本届“益暖中华”大赛却是最后一届。 此前, Google宣布投入1 000万元, 连续举办了三届大赛。 此后Google公益创意大赛能否继续,尚未可知。

 

 

 

 

 

涌动的公益潮流

 

 

  目前,Google正对进入公益创意大赛复赛的公益方案有条不紊地甄选着。然而对此类公益创意大赛“情有独钟”的企业也不是独此一家。更多企业针对大学生而设立的公益创投计划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也有联想公司、零点调查公司这样的企业。

 

 

  如此大规模的学生参与 ,虽然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类似的大赛中也可以见到,但由企业关注公益而发起这类创意大赛或计划,以此挖掘大学校园里的公益创意,并对获选的决赛项目进行资助执行,这在中国本土来说还算是一个新的开始。

 

 

  2008年8月,零点调查公司开展了“大学生公益创业行动”计划。在2009年的第一期项目正式开始前,尝试了一个实验期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弥合数字鸿沟”领域,旨在通过大学生的公益实践“提高弱势群体使用信息技术改善生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

 

 

  实验期的项目中,零点在北京、上海的高校中进行选拔和筛选,最后评选出8组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这些公益创业实践,涉及的领域从进入社区帮助老人学习拍摄照片和掌握电脑技能,到利用网络为盲人按摩店提升市场营销和自我推广能力,再到利用网站为大学周边的外来理发人员进行创业能力培训。

 

 

  直到2009年3月,零点的第一期大学生公益实践才正式开始。不过,这期它主要面向华南地区的高校学生,共收集到递交的公益创业计划申请126份,最后通过评选,有11个公益创业团队的公益项目进入获选资助行列。9月,这11个公益计划也进入了执行阶段。

 

 

  与此同时,零点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行动第二期也已同步展开。此次公益创业行动扩大了高校的范围,由第一期面向华南地区拓展到全国高校。截至11月18日,第二期行动共筛选出145个大学生团队,并进入次轮考核——撰写计划书阶段。

 

 

  而另一家IT公司——联想从2009年秋也开始将目光转向大学生群体,发起主题名为“飙爱心”的“青年公益创业计划”,在支持中国的公益组织之外,也开始将触角伸向了校园里的大学生和在职场中的青年人。虽早在2007年底,联想就已经开始涉足公益创投项目,曾拿出300万来做“公益创投计划”,只是当时还仅限于对本土环保领域内的公益组织,主要是为其提供“公益孵化器”计划等其他能力建设,但并非针对校园里的大学生群体。

 

 

  日前,联想的青年公益创业计划角逐出全国28强,在接受为期3天的公益培训后返回各地开展公益实践,同时也将为最后的决赛而准备。最终他们将12月底决出14支获胜的队伍。

 

 

  而在联想公益创业计划那些落选的公益创意方案中,仍不乏精彩的创意。在网站的“创意秀”里,从针对学校食堂无法满足学生的日益需求而开办“520快餐店”,到让城市的斑马线“涂鸦”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再到下乡为贫困孩童拍照留念,甚至连为大学生这个潜在的旅行群体提供性价比高服务又好的“大学生旅舍”,形形色色的点子都想到了。

 

 

 

 

 

大公司的“公益蹊径”

 

 

  让大学生或初入职场的青年人开始投身公益,在实践过程逐渐锻炼其对社会的担当和对公益项目的执行能力。然而,能够有如此轰动的社会影响,能够让这么多学校和学生加入其中积极响应,这与公益创业或创意大赛的发起方,如Google、联想这些公司的品牌效应有很大的关系。

 

 

  而这种公益创新的号召力是其他途径难以比拟的。一方面,这些公司的就业雇主的形象分值很高,对学生来说吸引力很大;另外他们在社会企业责任方面做出努力,将大学生创新创意的潜在能力与有着道德加分的公益结合起来,并通过层层PK的方式将之展现出来,更能引起公众的关注,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身边的公益活动中去。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公益提供了另一种实现的途径,既容易完成公益计划,又使得公益无穷的创意借此得以展现进而实现。而这种方式,恰好满足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对公益的需求。提交富有创新性的计划,执行的同时又可以达到公益的社会影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公司的这种“操盘”公益的方式很有意思,与企业进入高校招聘毕业生实为相似。它开始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如与高校的密切联系、公司的专长以及员工的优势,来设计适合公司战略定位的公益项目,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

 

 

  首先,由公司启动公益创意大赛的计划,并由网络来发布大赛的相关内容。其后,招募此次大赛的志愿者小组长等工作人员,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大赛中来。在公益大赛准备就绪时,由各个公司的“大佬们”前去高校与学生做面对面的宣讲。

 

 

  之后,公益实践计划开始进入实质阶段。各个高校的大学生在规定的时限里,提交公益创意计划,经过网络投票和大赛评委会的初步评审,决出初赛、复赛的公益团队。筛选出来的大学生公益团队,此后可能还需要搭建博客以展示公益实践的进程。

 

 

        最后,在此基础上再评选出优胜的公益团队,并给与资金和能力培训方面的支持。这些胜出的公益方案,通常是大赛主办方指定的时间里来完成,如Google要求是在2个月的暑假期间,而零点则主要根据学生团体递交的方案自己确定。此后,这些执行中的项目,还要不定期进行反馈或者跟进,以确保顺利进行。这些完成的项目成果,如果还有创新性和复制性的话,大赛的主办方还有可能将之进行推广。

 

 

        相较Google和零点只在校园里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的“低调”,联想则相反,利用媒体大张旗鼓地为公益造势。自活动开始起,“飈爱心”的广告铺天盖地,从网络、报纸到电视,无不出现其身影。甚至有知晓内情的NGO业界向笔者透露,联想此次公益创业计划的媒体营销费用是其计划运作成本的10倍左右,真是令人咂舌。

 

 

    尽管这些公益路径是NGO领域的机构不曾具备的,不过仍值得学习借鉴。如何在为目标群体提供具体服务之余,创造出一些条件提供机会或途径让更多的青年学子参与到公益中来,这可能是未来试图转变方向加强青年人培育的NGO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创新的公益与NGO

 

 

   类似的这种公益创意大赛,形式多样、花样繁多,让人跃跃欲试:公益原来也可以这样玩!然而也需提及的是,这些公益计划的实现,同样需要专业性作为指导。在联想、零点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计划当中,就有众多NGO作为行动资源来保证大学生公益的专业性和公益的持续性。NGO不仅参与到公益创意大赛的评审中,对大学生提交的方案给出专家意见,而且还将以“导师”的身份,在具体执行阶段给予公益实践团队建议,进行能力建设。

 

 

  在零点的公益计划中,像“自然之友”等这样的民间机构作为“导师”赫然在列,据此项目的负责人刘晓雪介绍,这些“行动资源”主要作为一个资源参考提供给大学生,是否需要则由他们自己去联系。

 

 

  在之前的“弥合数字鸿沟行动”中,就有NGO被学生公益团队找上门。像为盲人找按摩师,提高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就曾听取“北京1+1”的一些建议公益方案。

 

 

  同样,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的评审阶段,有众多“大牌”保驾护航。这些大牌不仅有商界精英人物如李开复、马云,更有公益界的精英人物如南都基金会徐永光、NPI吕朝等,确保评选出的公益创业计划,既有创新性和可行性,又兼具公益性。而且这些优胜队伍,还将获得长期的能力建设培训和进入公益服务性机构、基金会的实习机会。

 

 

  目前,这些公司发起的公益创意大赛或创业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展开,一大批有创新性的公益方案正在接受一轮一轮的评审,有些方案甚至已经遥遥领先而且已开始执行了。也许你会发现,更具小众不被主流熟悉的NGO领域之外,已有大批的创意方案正在破土而出,它们被赋予公益性,从而实现公益与创业的结合。这种结合,终将会给这些参与其中的千万学子以更多的认识,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学习如何做到公益与创业之间的平衡。

 

 

 

 

 

后记:

 

 

  公益,可以这样:周末去敬老院陪老人们聊天,或者参加植树、捡垃圾活动、又或者为受灾的群众募集衣物和善款、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等。也可以像这些公益创意大赛那样,怀揣着有创意公益方案,然后组建团队有计划去实现,尽管目前它是以在校学生或青年为主,但公益又怎么能阻止热心于此的人投身呢?

 

 

  此外,公益创业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对公益的传统认知。比如“公益不应有负担,而应是轻松和快乐的”,就像多背一公斤的安猪(于志海)说的,在你旅行的背包里为需要的孩子们带上一公斤的文具或书本,就这么简单。同样,它也应是有创意和想法的。Google等企业发起的公益创意大赛等,正是看到公益本身所蕴藏的巨大能量。

 

 

  但也需审慎的是,在关注到公益项目的创意性之外,还要给予这些公益方案的设计和执行更多的关注,看它能否达到最终的社会效益?此外,也要警醒不良企业打着公益的旗号为机构赢得名声。

 

 

  尽管存有这种可能性,但能够为公众提供参与的公益途径,也将随之慢慢增多起来。而“公益创意”就是其中一个可以挖掘的内核。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给公益注入更多的创意  创意  创意词条  注入  注入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更多  更多词条  
公益

 公益组织:与外界互动

 图片作者:陈龙图片说明:有轻度智障的沈菲已在公益孵化中心里的一家餐厅上班近一年。店长夸她吃苦耐劳,什么都能干。 本报记者 陈龙摄 &nbs...(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