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一家为中国的非营利部门提供支持服务的上海组织,为自己确立了未来三年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同时希望加强非营利组织和企业以及媒体的合作关系。

 

“映绿”的头两年

 

 

庄爱玲2004年创办了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她告诉《中国发展简报》,中心的目标是在三年内从现在的5人团队(其中2人兼职)发展为拥有20名专业员工,年度运作资金要从现在的90万元增加到500-600万。庄说,这些目标是通过最近的一次战略规划会予以确立,同时也强调提升专业化和服务质量。“我们并不一定要成为规模上最大的组织,但我们想成为一流的组织。”庄说。

 

 

在成立的头两年里,中心开发了21项培训课程,包括项目和财务管理、员工发展和志愿者管理、筹资、沟通以及战略规划等等。培训面向草根组织和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有支付能力的组织需为每位参加者支付适度的800元,以弥补部分成本。

 

 

中心的资金主要来自国际组织,包括福特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为中心提供了培训和机构发展资金。当然,中心也从上海浦东新区政府那里获得资助(经由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会),为上海市的老人院院长举办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同时研究和开发养老机构的管理评估标准。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管理与政策学院也是这个项目的合作方。

 

 

促进与公司对话,加强与媒体关系

 

 

庄说,“近期我们开始和公司,特别是美国商会,就如何促成NGO 和公司形成真正的对话进行沟通。”

 

 

提及跨国公司增加慈善捐赠,以此作为“公司社会责任”战略的一

  部分,庄说“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期望自己去做,他们要么并不知道能跟谁合作,要么感觉(草根NGO)能力和责信不够强。双方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他们现在只是喜欢和大的组织或者国际NGO合作。我们想把这两者拉到一起进行合作。”

 

 

庄相信在草根NGO和公司之间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合作案例。为此,她提到了微软资助上海当地的草根组织?D?D热爱家园开展民工学习计算机技能的例子。但是她说,如果最初的一些项目出现错误,就可能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很长时间内公司会停滞不前。”

 

 

十月份开始,中心将首次举办“对话会”,将美国商会“圈定”的数家公司和一些非营利组织联在一起。这些组织是中心认为能够用好公司捐赠的组织

 

 

中心还举办研讨会和论坛推动多部门之间的交流、对话、合作。今年8 月份举办了系列的“志愿精神与和谐社会”论坛,以激励“公司、青年、政府、NGO以及媒体的社会责任。”庄觉得推动加强非营利组织和媒体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指出“过去要请媒体来报道志愿精神和慈善非常困难,但是现在媒体变得相当积极主动。”

 

 

庄爱玲

 

 

此外,中心在未来数月还计划在上海举办研讨会,向中国的非营利团体介绍“社会市场营销”和“社会企业家”的概念,以及治理、领导力和培训活动的监督评估。今年10月,将在厦门面向残疾人服务领域的组织举办战略规划和领导力培训会。在中国新生的非营利部门,庄爱玲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发展实践者引人注目。她曾在南京的爱德基金会工作11年,与国际组织视博恩(CBN)合作,管理防盲和视觉康复项目。其后在美国组织?D?D国际奥比斯中国办事处担任一年的副代表。通过兼职学习她在南京大学获得

  了社会学博士学位,她的论文选取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爱德基金会作为个案,对官办和民办基金会的能力建设进行比较研究。她还经过一年的学习,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从哈佛毕业归来之际,庄曾考虑和一家已经在从事NGO能力建设的组织进行合作。成立于2001年的NGO信息咨询中心,以及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是这方面的先行者。最后,她决定留在上海,创办了一个新的支持性组织,以服务中国东南地区快速发展的非营利部门。当然,中心仍然和北京的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组织的成员担任着中心理事会或顾问的角色。

 

 

(Nick Young, 付涛译自中国发展简报英文刊2006年9月)

 

 

联系: 庄爱玲

 

 

021-58402670,

 

 

azhuang@npodevelopment.org

 

 

www.npodevelopment.org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公益事业  公益事业词条  上海  上海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中心  中心词条  
公益

 乙肝携带者遭遇就业歧视获赔六万

工程师李磊(化名)应聘德资企业可耐福石膏板(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耐福”),因体检被查出乙肝阳性而未被录取。在公益律师的帮助下,李磊将该公司告上了法院。日...(展开)

公益

 周韵回应欧宁

既然是回应与对话,那么对于欧先生,我就用第二人称写。 整场讨论,我始终明确了一点,这次批评,对事,不对人。但看到您的回应,认为我一条和朋友互动的无关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