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益行业内,不同工作领域的NGO发育水平不同,群体特色也不甚一致。相对公益其他领域,教育领域常被认为是年轻人多,门槛低、安全性高,专业性要求低、筹款额度高。但对于教育NGO的认识,如果还停留在大学生假期支教、资助贫困地区孩子上学、捐图书建立学校图书馆和图书角,那你真是OUT了。2011年底在广州召开的教育类公益组织年会,是该类NGO的一种集体展示,该领域的“领头羊”们对行业发展的系统梳理,参与者对相关资源整合的需求和努力,众多NGO平等参与的意识与热情,令人难忘。教育NGO行业内的生态链条的建设、机构之间、行业内外的协作初见端倪,也许,教育NGO像环保、艾滋防治等领域一样,行业的整体性特色正在逐步彰显出来。
原定120家教育公益组织参加的 “2011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等到2011年12月16~17日会议如期举办时,已有200多家参会机构。除了教育类公益组织,还有基金会、研究机构和媒体,这大大超出了主办方最初的预想。
至2011年,民间力量大规模参与中国农村教育已有10年时光,至今在全国有160~200家教育类公益组织,活跃在农村教师支持、课程开发、儿童成长、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等领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场持续10年的草根教育运动。公益性农民工学校百年职校的模式正在全国复制,邓飞等人发起的民间自主公益活动“免费午餐”成为政府和民间良性互动的成功案例,立人图书馆面向乡村扶贫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的创新,福建等地有多家农村社区大学,歌路营侧重流动儿童的融入教育,北京西部阳光教育基金会工作重心是农村教育提升和乡村幼儿园的整合,刚刚成立不久的东莞蓝衣工人合作社是一家致力于普通工人教育的机构,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挥了民间智库的功能……在这个领域里,NGO可以做的工作超出了外人的想象,成都彩蝶计划的付帅锋已经做出了中国儿童发展公益流程图,将这个领域的很多工作列入流程之中,对教育公益组织颇有启发。
变局:教育供求关系发生基本的改变
但这次会议的主旨并非成就展示,而是探讨新时期教育公益组织的转型和发展问题。在邀请函一开始提出了4个问题:
您是否感觉到农村教育的环境在悄然变化?
您是否察觉到服务对象的需求在悄然变化?
您是否正在探索服务模式的转变?
您是否正在考虑组织的转型?
会上,杨东平做了题为《全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瓶颈:民间公益组织参与教育改革的状况》的主题发言,引起大家共鸣。他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教育供求关系发生了基本的改变。从他的发言中得知,现在中国已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的在校学生超过了2亿。同时,学龄人口大幅度下降,毛入学率大幅度攀升。此外,老百姓的选择越来越多,可以“用脚投票”,中国的教育已经越过了短缺和贫困的时代。
杨东平说,教育外部条件明显改善,内部环境逐渐宽松,人民对教育不满的强大压力,也可能转化成教育的动力。国家最近几年在教育发展和投资上也有很多新举措,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奠定了面向未来教育的基本价值和方向,尽管这还是一个概念,但是转变已经发生。基层学校和民间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为整体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范例、经验,中国教育正面临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教育。
而教育公益事业也正处在机遇期。不断增长的社会建设、政府转型的需求,部分地区放宽民间组织政策,而以非公募基金会的崛起为代表,社会资源越来越多进入到公益领域,随着新力量的进入,“创新”成为公益领域的一个驱动力。公益组织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方法、新模式成为潮流。
在新背景、新问题中寻找空间
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农村教育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大规模人口流动中出现的2 000多万流动儿童、5 800万的留守儿童,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教育公平问题。由于学龄人口减少,也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效率化思维”,从2001年开始的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到2010接近尾声,但这个进程至今还未结束。据梁晓燕谈到的数据,2007年西部地区的7 600所寄宿制学校,到今天已远远超出1 500所,未来大部分孩子可能进入寄宿制学校中去。初中要进县城,甚至小学也有了进县城的趋向。农村的抽水式的教育,使得农村社区失去了教育,失去了学校。
撤点并校正在造成新的上学难、上学远、上学贵。最近频发的校车事故只是一个表象。寄宿学生很多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如取暖、饮水、儿童伙食、营养、厕所都未得到解决。超大班现象也出现了,杨东平说,全国最大的初中班有120人,2011年一个小学最大班级160人。
另外,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内容单一、空洞,学生课余时间无所事事,情感和心理需求、安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在学校有驻校社工,社工到学校设立信箱,孩子们会给他们写信并投到信箱。社工每天可以收到几十封信,令人惊讶的是,小学5年级的信涉及谈恋爱。发生这样情况是因为情感需求。孩子们进入寄宿学校,没有父母、亲戚满足他们的情感,只有在校的学生陪伴他们。
农村的教学质量差导致了辍学率的回升。梁晓燕说,现在小学辍学率在贫困小学大概10%,可是初中贫困地区反弹强劲,辍学率高达40%。主要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厌学。厌学原因在于整个小学教育质量低劣导致孩子进入中学没有办法继续学习。
面对这些新问题,公益组织做什么?梁晓燕的发言谈到了新的工作空间在哪里。首先,寄宿制学校是我们未开拓的园地;第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在增加,2011年教育部对教师培训投入了5个亿,很多教师接受培训,但是培训目标、培训效果存在大量问题。在教师培训这个领域,民间组织如何有智慧地、有创意地将各种社会资源统合起来?这个领域有很大工作空间。 还有,三年前教育部开始提及学前教育。目前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20%,2011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提及的多了,甚至国务院发布学前教育计划。但要最终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至少还需10年,公益组织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进行发展。
转型案例:从书本扶贫到阅读推动
中国的教育已经越过了短缺的时代,旧有的一些模式需要转型、创新。奕阳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守礼做了一个阅读推广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大家熟悉的书本扶贫的效率和生命力已经走到尽头。书本扶贫其实是建立在资源短缺基础上的粗放型的公益行为。以往对书的质量问题没有太多关注度,经常是“多一个图书馆,多一把锁”。有了图书,未必就能实现阅读的价值和功能,由此提出阅读促进。
阅读促进和书本扶贫基本的差别在于,书本扶贫是基于对阅读传统的认识,例如上学等于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开卷有益”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的集体潜意识。书本扶贫是公益组织普遍参与的活动,以捐书助学模式为主。背后的行动逻辑是读书好——孩子没有书读——提供图书——公益目标实现。
而现在需要对阅读重新认识,重新确立阅读的价值,吸收近代阅读科学的新成果,建设以儿童阅读发展为中心的阅读教育体系。阅读推广(促进)的目标将集中在大面积、有效的促进儿童——青少年的阅读发展,乡村图书馆的价值在于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不在于其他。
张守礼说,从书本扶贫到阅读促进,乡村图书馆NGO将要面临三大转型。从简单提供读本到资源管理办法立体化、专业化,引领型的系统阅读教育支持和服务(语文教学创新,如何开展阅读课模式,如培养阅读教师);二是爱心驱动和专业化导向;三是从单兵作战朝着协作创新去转变,这个转变靠一个组织是很难的,需要系统结合和平台对接。
一些教育NGO已经为顺应变化而做了几年的探索。例如立人乡村图书馆“送人下乡”——专门有志愿者管理图书,并独立运作,此外在图书馆的基础上开发教育阅读体系。上海的真爱梦想基金会在公益领域系统导入商业化思维,它的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运营效率都很高。麦田计划的“一人一书”,就是把书直接送给学生本人,成为学生的私有书籍,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来看,无形中形成一种流动的图书室。还有电子阅览室和“典”燃梦想(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本字典等工具书),在阅读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对所读的内容有所补充。
教育公益生态链
随着学校撤并、巨型学校出现,教育行政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学校办学自主性越来越弱,民间组织越来越难进入学校,新情况、新环境对民间组织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了。同时,大多数教育NGO草根化、规模小,单靠一个组织很难应对当下新的需求。这次会上,教育NGO生态链成为重要话题之一。教育公益组织要发展,需要提高专业能力。可是什么是专业能力?这次教育年会上,梁晓燕对专业性有了不一样的解读。她说:“教育公益组织的最大专业能力在于整合资源的能力上。诸多机构受困于自己的专业能力,但社会上有专业能力的人和资源很多,关键是你要整合他们。将资源穿插进来,整合到你想要的整体当中去,在工作的主轴上,让资源活起来。”这是我们这些年来公益组织能否做好的关键要求。因此,公益组织要找到跟自己专业相关的资源,要学会跟资源方打交道。
生态链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也可以主动促进各个机构的资源整合成一个生态链。这就要求做公益有心人越来越多。心平阅读联盟——学习共同体与协作创新平台建设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心平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9月,经过几年的试点,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一个“无边界”的学习型共同体。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图书与阅读推广年会,每个季度分地区有心平伙伴圆桌会议,举办各种主题工作坊和交流活动,优秀的服务产品的共享。业内人士称:“如果每个领域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大大提高这个领域的专业化。”
在会上,发言者梳理了教育NGO的生态链条上各种组织的功能和位置。在基金会这个节点上,有资助型的心平基金会,运作型的陈一心家族基金会(阅读城市),滋根基金会建立爱的书库,青树基金会建设图书馆信息网络。60余家公益组织做乡村图书馆的工作,担当者行动的班班有个图书角,乡村教育促进会班级读书会,华益助弱服务中心儿童图书银行等。在书目研究上,新阅读研究所、立人书目绘本研究中心、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提供了这样的功能。天下溪承担了公益图书中盘的功能。专业研究机构有从事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更有多种教育研究资源的利用,在语文课中系统地导入大量阅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在早期阅读、汉语学习、协作讨论方面有研究,同类的机构还有阅读障碍国际阅读协会:《Reading Teacher》UIUC阅读研究中心。
专业化的商业组织也是这个系统平台上的重要角色,如亲近母语(小学)、奕阳教育、台湾信谊(早期阅读)。而以阅读推广人的功能出现的组织也出现了,如红泥巴阿甲、童书教学与评论的小陶子,1KG图书管理软件为大家提供了技术支持。
让理想落实在细节中
这次年会由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灯塔计划、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主题是“让理想落实在细节中”。主办方做了精心设计,形式灵动活泼,大处与细节并举。会议内容除了第一天上午有主题发言,下午的讨论专题多种多样。另外,在主会场外墙上贴上大白纸,每个人都可以发起话题讨论,到了一定人数,就可以到某个房间组织专题讨论。人们因为共同的关注而走到一个小组讨论,但也让人在众多的话题中难以割舍。此外,组织者设计了资源供需对接板。每个组织有什么需求,哪些组织可以提供什么,按照供需分列两处。很多人驻足供需板前,还不时记下联系方式。会议主持人要求发言人不要做项目和机构广告,要谈经验、问题和思考,但是晚上专门有公益组织展示会,参加者像赶集一样,在各个组织之间流连,组织之间彼此交谈、观摩,老友重逢,不亦乐乎。业内人士向笔者推荐很多值得书写的组织,实在无法一一呈现在本文中,但促发了笔者继续探寻教育NGO的整体轮廓和特色的愿望。
(感谢灯塔计划和NGO发展交流网的志愿者的录音与整理工作对本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