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莫桑比克:遥远但并非无关

 

 

        总航程14000公里,中转香港、南非约翰内斯堡两站,跨越印度洋……地理上的莫桑比克与我们如此遥远。到达之前,非洲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片陌生的土地,它只停留在书本及脑海的想象中。2009年6月,我们辗转抵达这里。在一家当地环境NGO——莫桑比克环境正义组织(JA!)——的帮助下通过有限的时间去感知这个原本陌生的国度,看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共性问题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为改变环境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当我们回到中国,所有的新鲜感受虽已尘埃落定,仍旧强烈感觉到莫桑比克与中国之间强有力的联系。有些问题虽然看似远在天边,但并非与我们无关。

 

 

 

 

 

为了环境正义

 

 

        在靠近使馆区的一个安静小区里,JA!的办公室就坐落其中。周日早晨的阳光清澈明媚,火焰树寂然不动,行人很少,偶尔能听到邻街传来小孩的玩闹声。

 

 

       已到退休年龄但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的安娜贝拉带我们走上二层。“铁门上有三个锁。”她指给我们看,然后一边从高往低一一打开笨重的铁锁,一边告诉我们,就在上一个月,有人破门进入办公室,盗走了他们的一台电脑主机,里面有他们正在跟进的项目资料。“还好,我们还没有受到人身攻击。”身为总干事的安娜贝拉和身为项目总监的丹尼尔深知从事的事业的艰巨及其潜在的危险性,但他们也只是耸耸肩如此表示。

 

 

       “JA!”是葡萄牙语Justica Ambiental的缩写,意为“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而且JA在葡萄牙语里也有“现在”的意思。为了环境正义,他们必须现在就行动,即便他们行动没能马上见到成效,即便他们的行动妨碍了某些利益团体。

 

 

        JA!成立于2003年。那时安娜贝拉已经有多年在国际环保机构工作的经验,而她的儿子丹尼尔也在环境领域学有所成,于是他们决定成立真正本土的环境组织,以应对本土的环境问题。

 

 

 

 

 

首先要让大家承认这里有问题

 

 

        赞比西河上的水坝建设对环境及社区的影响是JA!持续跟踪的一大议题。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非洲第二大河赞比西河从安哥拉发源,流经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赞比亚后,进入莫桑比克,在其下游形成富庶的赞比西河口三角洲,最终流入印度洋。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莫桑比克境内的赞比西河中游就修建了莫桑比克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卡奥拉巴萨(Cahora Bassa)。

 

 

        过去提到修建水坝,人们总是认为那是好的,可以带来就业,可以为当地提供电力,而没有想到修建水坝并不一定会为当地供电,相反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还会影响到生活在水坝周边及河流下游的人们。

 

 

        以卡奥拉巴萨水坝为例,该水电站所发电量约有一半供应南非,而首都马普托的用电则以比卖出价高出7倍的价格从南非买回。由于输电网络覆盖面有限,受到卡奥拉巴萨水坝影响的当地居民并没有从中获得好处。由于水坝的修建,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在人们愿意坐下来讨论问题的解决之道前,得先让他们承认这里有问题。最初的几年我们与政府的沟通主要就是去展示问题,因为政府说没有问题,一切都很好。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去让人们承认这是一个问题。然后,再去帮助他们寻找解决办法。”丹尼尔说。

 

 

       为此,JA!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包括记录卡奥拉巴萨水坝对地震带的影响,分析水坝建成前后赞比西河下游的生态变化状况,以及评估水坝建设对当地社区在文化、生计方面的影响。

 

 

        正是这些积累,使得他们在2006年4月莫桑比克政府宣布要在赞比西河修建第二个大型水电站Mphanda Nkuwa后,能很快整理出一份报告,并向外界表达他们的忧虑:(1)莫桑比克仍活在黑暗中(Mphanda Nkuwa水电站是为非洲南部电网提供电力,但莫桑比克80%以上的地区仍没有电网);(2)缺乏透明度(莫桑比克政府官员不公布重要的项目文件内容);生命财产受损害(将会迁徙1400名农民,由于没有获得任何赔偿,他们的生计将会受损);(3)地震带所处地区的安全性将受到挑战;(4)破坏下游修复工作(由于赞比西河口三角洲几十年来受到卡奥拉巴萨大坝的侵蚀,恢复下游生态平衡的计划正在制订中,但Mphanda Nkuwa大坝的建设却会让下游生态恢复任务永远也不能完成;(5)投资方对工程的资金支持将加大当地居民的维权难度(中国进出口银行继续提供资金支持将使莫桑比克政府忽视居民的需求,从而使民众权益不能得到维护)。

 

 

        反对在赞比西河修建大坝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JA!整理了多份翔实、有说服力的报告,每年都递交给环保、能源、农业、旅游、卫生等多个相关政府部门,期望政府能承认并采取行动解决其中的问题。

 

 

        在等待政府回应的漫长过程中,JA!同时也在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例如,针对大坝移民问题,他们深知解决之道在于利益相关方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共同协商。然而如何让利益相关的社区参与进来? JA!摸索出一个模式:他们帮助每个社区选出一个代表,这些代表组成一个委员会,并进行了注册。当政府有与水坝相关会议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个委员会中选择人去参与,这便保证了每次会议都能有生活在河边的人参加并表达自己意见。

 

 

        我曾问这样一个问题:“在长时间的游说甚至抗议之后,大坝建设仍然很有可能会上马。你们是否做了一些准备来应对上马造成的实际影响?比如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很可能会被迫迁徙,生计受到影响,是否有可能提前为他们做一些培训,让他们更容易找到替代生计?”丹尼尔给我的回答是:“目前不考虑这个可能性。”对于JA!来说,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延缓或停建这个大坝。他们会持续抗议或寻求其他的施压影响之道,直到达成目标。如此定位,可能在于JA!只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小组织,无法同时兼顾移民的替代生计方面的培训及安置问题。然而,如果大坝真的动工,当地居民的利益如何最大限度得到维护?如果能够有另外的互补性的组织在大坝动工之前就做好准备,帮助移民们顺利度过生计的转型期,是否会更好?

 

 

 

 

 

如何解决本土问题

 

 

       莫桑比克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因此环境问题让位给更为严峻紧迫的社会问题。估计JA!是莫桑比克里少有的环境NGO,而更多的NGO集中在扶贫、教育等社会领域。不过,即便对于环境NGO来说,他们工作的着眼点也不仅仅落在环境保护上,同时也与社会问题结合。

 

 

        以JA! 为例,这个机构一直关注水和森林。在“水”这个大主题下,除了对大坝建设及其环境、社会影响做了很多研究及政策倡导的工作外,同时也应对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贫民难以喝到安全饮用水的问题。在马普托,有两万人生活在没有安全饮用水的社区,JA!在那里做了种种社区参与建设的尝试。相比前者作为国际环境热点议题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后者虽然直接指向当地人民的生活改善,却很难筹集到相应资金来运作项目。正因如此,JA!积极推动用社区建设、社区共管的方式来解决饮用水的问题,以便即使将来外力撤出,社区的饮用水项目依然能够可持续运作下去。

 

 

        那么,他们做了哪些尝试呢?

 

 

        首先,他们帮助社区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然后教社区居民将垃圾进行分类,用出售纸、玻璃、电池等所得的收入投资水泵或水井,并培训居民们使用与维修的基本技能。有了水设施,还需要资金及人力来管理和维护。管理委员会把人们卖废品及原本用来买水的钱收集起来,与大家共同商定钱的用途:用来维护饮水设施或为社区的将来做投资。

 

 

        这些设计听起来很完善,但在操作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人们过去常常只是把垃圾烧掉,要让他们学会分类垃圾不容易,需要改变习惯。这就需要耐心的教育及充足的时间,因为即便大家清楚废品可以卖钱,但是由于忙于劳作,并没有时间来收集废品去卖。其次,很多如“可持续用水”,以及团队共同商讨事务等做法,对于社区居民来说都是崭新的概念和决策方式,成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并非意味着得到人们的真正理解和认可。再者,由于有些人没有收入,不能每月向管理委员会缴纳费用,这会导致另外的人也不交。此外,还存在其他社区的人到这个社区偷水的问题。

 

 

        我想,社区乃至国家的发展就如同人的发展一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着急不得。然而无论如何,需要JA!以及其他类似的组织不断尝试,才有可能摸索出真正适应本土的解决方案。何况对于JA!来说,他们深知要通过本土的视角和努力去解决本土环境问题,首先需要对本土的人文、环境问题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为此他们不断在做一些当地文化、社会特点的调查。

 

 

        此行,我们还拜访了另一家环境组织——WWF(莫桑比克),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从各国环境保护的历史经验来看,公民社会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莫桑比克的公民社会还需要培育,这正是WWF(莫桑比克)的工作重点之一。

 

 

        实际上,只有在当地人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与愿望而发声、而抗争,而不是在他人的帮助下代为发声、抗争的时候,才是莫桑比克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发端的时候。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才会出现真正草根的公民人物及草根组织。而这,需要一个过程。

 

 

 

 

 

环境问题与跨国合作

 

 

       由于工业并不发达,大面积污染尚未出现,莫桑比克环境NGO更多关注的是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其中,与中国有一定关联的环境议题包括:非法及过量的木材砍伐及木材贸易;渔业贸易(包括鲨鱼鱼翅的贸易);水坝建设与河流保护。

 

 

        从前两个涉及国际贸易的议题可以看出,破坏莫桑比克自然资源的深层力量,并不在莫桑比克本土,而是海外消费者。贸易的全球化使莫桑比克的本土议题具有国际性,直接引致莫桑比克的NGO需要寻求与外国公民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沿着这个思路,长期关注海洋保护及鲨鱼捕猎与贸易的WWF(莫桑比克),前几年与WWF(中国)曾有过合作,针对中国的消费者展开“拒吃鱼翅”的倡导,希望能从源头减少捕杀与贸易,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现在,WWF(莫桑比克)在做另一种尝试: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对政府、保护区官员进行培训,以提高政府保护海洋的能力。这也可看作NGO向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类型。

 

 

        而在大坝等大型工程带来的问题上,由于莫桑比克的国力尚弱,这类工程的建设往往依赖海外的投资与施工,因此当地NGO想要影响工程的决策,也需要跨国寻求支持与合作。

 

 

       2003年,JA!成立之初,在将水坝影响定为其关注的议题之一后,就与一家国际性河流保护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06年,国内的一些环保网站(包括绿网),就曾转发过这家机构与JA!共同发布的“莫桑比克大坝建设只会使贫困与生计问题恶化”的声明,声明中指出“中国进出口银行正在非洲各国支援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而就Mphanda Nkuwa大坝的投资问题,“国际维权人士向中国进出口银行提出的忧虑仍然没有回应”。

 

 

 

 

 

两国NGO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

 

 

       上面提到的声明,还只是通过国际媒体的报道、网络平台的传播对外发布,并没有看到莫桑比克NGO与中国公民社会合作的影子。但是,随着中国在莫桑比克的投资额度的增加,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09年4月新华网消息称,2008年中国已经成为莫桑比克仅次于南非的第二大投资国。所以莫桑比克NGO有越来越强烈的愿望与中国政府、企业以及NGO展开交流与合作。

 

 

        丹尼尔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在Mphanda Nkuwa大坝的建设问题上,他们正在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包括对中方银行进行游说,使该水坝建设不被批准。他们希望熟悉情况的中国NGO能够在这方面给予他们帮助,让中国的民众了解到中国的投资、企业行为在遥远的非洲的影响,同时寻找合适的对话渠道,让他们更了解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为他们的游说工作提供资讯,等等。

 

 

        自身仍处在发展阶段,对国内问题尚应接不暇的中国NGO,是否能够积极回应这些来自非洲的需求?至少,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强烈意识到,中国与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政府、企业、消费者的所作所为所想都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产生着影响。我们不能忽视这点,更无法推卸自己身上的责任。正如美国的每一个消费者都不能忽视自己的生态足迹对全世界的影响一样,我们也应该从现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态及人文脚印。可喜的是,一些国内的NGO已经开始设立相关议题的研究小组,为将来的行动而做准备。

 

 

        尽管现在还是合作与支持的前期探索阶段,但可以先从两个国家NGO的交流、相互了解开始。然后,才可能在一些具体议题上达成一定共识,乃至促成行动。

 

 

        对于国内的NGO来说,可以行动的点还包括:关注中国政府在海外投资方面的态度及政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及分析,寻找可以推动的环节。例如,可以先评估一下,在源自商务部及大使馆的信息里,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强调涉外企业的环境及社会责任?

 

 

以商务部今年3月发布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为例,里面规定了商务主管部门主要对是否影响双边政治和经贸关系、是否损害国家经济安全、是否存在恶性竞争等企业的境外投资进行核准,但并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环境影响方面提出要求。

 

 

        又如,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尝试规范企业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如何使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规范文件发挥真正的作用?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评估,“尽管中国政府已就鼓励负责任商业行为做出努力,但许多中国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明了负责任行为需要企业承担什么,也没有自组织地予以推动。政府机构的协调缺位阻碍了政府有效传达其对企业的期望。”

 

 

        又以《中国企业境外森林可持续经营利用指南》为例,在商务部的网站上,除了它发布的消息,却找不到下载的地址。而在莫桑比克的一个抽样调查中,一位中资林业公司领导反映并没有听说有类似文件。政府、NGO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制定了行为规范,却只是被搁置在一旁,企业对此一无所知,或者仅知道这条消息而不了解相关的实际内容,自我规范更无从谈起。

 

 

        这些,都是中国NGO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帮助政府的公共平台设计更多接口,纳入针对涉外企业的环境标准;帮助打通渠道,让更多中方的海外企业、投资者了解,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负责任的企业行为。

 

 

(本文作者系自然之友工作人员,感谢郜璐莉为此文提供的帮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莫桑比克:遥远但并非无关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词条  遥远  遥远词条  并非  并非词条  无关  无关词条  
公益

 社工缺口大 广东诸多社工类NGO...

 社工在国外被誉为“社会工程师”,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一名社工,然而在国内这是一个尚未被大众认识的人群,甚至与“居委会大妈”画上了等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