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在支离破碎的川西大地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救援队伍,这就是主要针对灾区儿童进行心理干预的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该中心是参与灾后重建的200余家公益机构之一,同时也是云南支川的4家公益机构之一,周蓉是中心执行主任。

        最早与周蓉相识是在地震发生后两天的云南草根NGO赈灾小组会议上,她作为会议的一名协调员正与其他机构就5•12赈灾问题进行商讨。干练、沉稳并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是周蓉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10天后,周蓉与其志愿者团队十余人到了汶川灾区。

 

儿童之家

        三江乡是汶川县最南边的小乡镇,远离救援主干线,还曾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得到的援助自然也很少。6月份,李连杰壹基金团队到三江考察,发现那里没有一家外来的救援队伍。与周围的乡镇相比,三江更需要支持,所以壹基金一方面给予当地群众和学校大量的物资援助,同时也建议正在绵竹调研的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到三江去服务。

        6月23日,中心志愿者团队正式到达三江

        三江小学原有学生近400人,地震后部分学生到异地求学,留下来的约有320名。对这些孩子来说,仅得到物资的资助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幼小的心灵更需要心理、情感、游戏方面的慰藉。凭借着前期壹基金与三江乡政府和学校建立的良好互信关系,在进入三江乡的第3天,中心志愿者团队设计的三江儿童站便在乡小学顺利成立了。

        中心志愿者还在调查全乡的受灾情况、儿童基本情况及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儿童活动。如在各个村子开展唱歌、跳舞、手工、游戏等。志愿者还进一步在帐篷区开设兴趣班以及举办棋类竞赛、石头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希望借此,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缓解因地震带来的心理刺激。

        但这些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的活动,经常面临着灾区的“变化”,活动场地的经常变动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康复。更为重要的是,“地震后孩子的家没有了。所以当务之急是给孩子一个‘家’的概念,一个温馨而稳定的家”。儿童站也因此更名为“儿童之家”,并招募了三名正式工作人员。儿童之家除了继续举办各种兴趣班之外,还提供各类图书和玩具,甚至还组建了儿童演出队。

        在儿童之家,工作人员带着孩子唱歌、跳舞、游戏,看似是在娱乐,可这并不是项目的主要目的。例如绘画,项目团队的心理专家通过绘画对孩子的心理进行测评,然后是心理筛查,接着再根据筛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来观察、测评孩子的心理状态,以此作为心理干预的依据。或许这正是心理支持与普通治疗不同的地方之一。通过各种特长班分散小孩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再针对个别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有效地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儿童之家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志愿者的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儿童之家服务的志愿者就多达22名。因为提供的是灾后的心理支持,所以对他们具备相关技能要求也特别高。在三江儿童之家,志愿者所需技能主要来自中心和其他组织举办的相关培训。另外,对志愿者的专业背景也提出明确要求,“必须是心理学相关专业人员”。

        相对可以通过培训获得的志愿技能而言,个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提升就难一些。如何兼顾这两者的关系,周蓉有她自己的看法:“积极、乐观的态度本身能感染灾区的儿童,让儿童心情愉悦,同时在这种心态下的志愿者本身能将自己的潜力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在专业的培训下,假以时日就能拥有做志愿者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反之,技能再好,不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专业技能在运用时就会大打折扣,在灾区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不了多久。”

 

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家

        跟灾区的其他乡镇一样,三江乡的灾后重建也是紧紧围绕住房展开。紧急救灾阶段,全部村民无论大人、小孩全都住在帐篷里,这种“夏天热,冬天冷,下雨就积水”的居住环境极不利于其他工作的开展。直到9月份,群众才陆续住进了活动板房。2009年春节以后,又逐步地住进了永久性住房。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尤其是住房,前期还焦虑不安的群众心理上渐渐有了安全感和对未来稳定的预期。

        在当地成人看来,他们的“家”似乎已经重建起来了。那他们的孩子又如何看待这个失而复得的家呢?

        长期以来,三江乡群众的教育意识就普遍不高,家长对孩子的管理都很简单,要么放纵溺爱,要么动辄打骂。不少的孩子生长在这样的环境,找不到家的温暖。所以中心的项目逐步辐射到当地社区,支持孩子的父母,支持整个的家庭,“给予父母良好教育的意识后,家庭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更好地抚慰孩子的心灵”。当地学校的教师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所以项目也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 同样,对于儿童之家的长期发展,当地人也应承担责任。中心的规划是:2010年以后以“督导”的身份参与,完全由当地人自主管理项目。在周蓉的规划中,这里的“当地人”就是经过中心培训过的小学教师和当地村民中优秀的一部分,想必在有了“自助”意识后,他们也能培养出自我发展的能力。

 

培训机构的公益转变

         自2005成立以来,中心先后开展了云南普洱灾后心理社会支持项目;女童保护参与式行动试点项目以及建立“初中学生健康性观念ABC”试点学校项目。让人想不到的是:开展公益项目如此之多的青少年发展中心,竟脱胎于一个收费的培训机构。

        在过去的培训中,周蓉发现许多小孩缺乏基础的教育,比如生活技能、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直到2004年,在英国救助儿童会支持的一个夏令营中,周蓉为9个犯罪的孩子进行社区矫治。就是这次培训,让她受到非常大的震撼。

        自此以后,周蓉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她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拿出经商所得的3万块钱成立了中心,准备在公益领域大干一场。之后有幸获得了福特基金会的支持,开展了第一个女童保护的项目。

       在2007年云南普洱灾后心理社会支持项目后,中心也重新确定了机构的战略规划:短期的目标是灾后儿童心理社会支持,中期是女童保护,长期是青少年发展。

        到目前为止,在李连杰壹基金资助下,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开展了三江灾后心理社会支持项目第一期和第二期;而且自2009年3月始,中心在绵竹也开展了另一个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支持项目。

        到汶川三江乡开展项目后,周蓉也面临不少的困难,语言不通,气候潮湿,对藏羌文化不了解,生活也比较单调和枯燥。但这些都是能够克服的,最令她难过的是:“为什么全国的志愿者来得快,走得也快”。尤其有的人带着研究成果一走了之,“灾区群众受到了伤害”。

        周蓉希望所有的援助机构,所有的志愿者能够着眼于灾区的长远发展,虽然他们在吃住上已经没多大问题,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培养锻炼,尤其是精神上的开导,更需要相关的公益机构提供援助。(本文作者系中国发展简报签约通讯员)

联系人:周蓉 0871—8317199,13577063551 rr-zhou@163.com www.youthdev.org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  云南  云南词条  青少年  青少年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中心  中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