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过后,大量社会团体进入灾区参与灾后重建工作,通过各种项目回应灾区的需求。自然之友也参与其中,与当地草根机构、基层政府合作,实施“社区参与建造生态厕所项目”。此项目虽然已结束,但因其涉及外来资源、理念如何有效融入当地社区,如何调动当地资源、人力、心力参与灾后重建,如何使灾后重建成为真正的重建而不是重复,所以对项目的思考仍旧没有停止。
经 验
调动当地社区的参与
只有参与才有真正的认识,融入才会容易,如果只是外在强力的主导,或是以行政命令介入,生态厕所真正的功用会大打折扣。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外力或行政命令强势主导,能很快看到项目的实施或落地,因其没有充分考虑或均衡当地的需求,会为日后社区接纳、管理、利益平衡带来隐患。在执行此次生态厕所项目过程中,不断强调当地真实的需求是项目开始的第一步,若没能做到这些,就需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重新评估和分析。比如,在项目执行中,需要做大量的社区需求调研工作,涉及选址、施工方法、管理、维护等。有了这些作为前提,项目执行才会有的放矢,社区的参与才会积极主动,并能根据社区不同要求,适时对项目进行调整或改动。比如,彭州龙门山镇三合坪社区新家园建造生态厕所时,得到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响应,志愿者团队只是在一旁协助,所有的问题都由居民自己来应对;在绵竹汉旺武都板房区,NGO备灾中心发动当地的村民志愿队,从生态厕所的选址、土地调整到施工都由村民志愿队来做,志愿队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这是外来机构所不及的优势,生态厕所的建造也显得顺畅多了。
执行项目需要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项目执行期限。在做项目的时候,往往变化比计划快,如果再加上一些环节的缺失,项目执行时间会很紧。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的就是赶进度,硬性完成任务,所以在执行项目中,切记不能以项目为导向,而需要把着眼点放在项目的适切性上。但不能说完全抛却项目导向,需要去兼顾,这就对项目执行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强调人的发展
建造生态厕所,需要很多人来参与。对于项目执行人来说,需要有教育这根弦,不能把自己看成简单的执行方,乃至看成“包工头”。在建造过程中,也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积极性不够、怠工、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对于执行人来说,如果能有一种教育的意识,需要清楚自己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工作团队,还要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意志的人,对于这两个层面的认识,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教育行动。比如,作为一个团队,如果我们所建构的团队气氛是自由、开放、彼此尊重的,那么,遇到问题时,就可能有一个理性的解决方法,而且也会让社区居民感受到与以往不一样的生活经验,找到一种归属的感觉。作为个人,每个社区居民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因此在项目执行中,需要我们走进他们,倾听他们的感受,使他们个人的焦虑、彷徨在团队中得到化解。在项目执行期间,遇到这样一位大哥,他年轻时闯荡过江湖,因建造生态厕所认识了我们。有一天晚上大家在一起聊天,他手机里传出了一首“重活一回”的歌。接着他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现在有个十三岁女儿的他,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再像以前那样继续下去,希望自己重新再来,他还说,他喜欢和我们在一起,觉得和我们在一起自己很充实也很开心,尤其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这样,在建造生态厕所的那段日子里,我们也和他去一起面对他自己曾经历的酸甜苦辣,也帮他寻找生活新的突破口。
与本地草根机构合作
在整个项目执行中,自然之友都是通过与当地草根机构或基层组织的良好合作,来达成项目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与其他机构有着一样的共识:那就是真正使生态厕所融入到当地社区。此外,我们与其他草根组织不是简单资助方与执行方的关系,而是要一起来面对项目执行中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彼此经验得到交流,了解逐步加深,同时我们会将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借助这个合作平台,给予大家支持。另外,在合作中,草根机构也不会刻意掩盖出现的问题,会很坦率地和我们交流。这样,我们会比较清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在做决策和给出建议时才会有的放矢。
社区参与性
在此项目的执行中,不同主体所表现出的参与性各有不同:(1)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关切,以及对志愿者支持,其参与程度相应就很高。这种参与是一种内生的态度,社区居民本身就有这样的愿望。如,彭州龙门山镇三合坪社区,从材料的购进到技术工人的参与,都是由当地居民自己组织的,志愿者只是起一个协调或服务的角色。(2)地方负责人在当地有一定的威望和信誉,能有效调动当地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这种威望不是来自于大家对其权力的畏惧或认可,而是作为村庄一员对村庄事务的热心以及无私的付出。这不仅在农村,在其他社区同样重要,参与的过程也是彼此熟悉、互动的过程,在参与中彼此的位置应该通过个人的魅力及参与者的认可来确定。这样的关系会比较牢靠,也能长久持续的发展下去。若在这种互动关系中糅杂了权力或势力,虽然彼此间的关系显得很平静,但成员与成员之间已经拉开了距离,甚至有可能用怠工、消极的态度面对正在做的事,这也降低了对公共事务的认可度。如,广元青川骑马里坪村二社这个社区自成系统,多年积累下来的关系,彼此都很熟知,所以,对于社长的认可不仅仅来自他的权力,更重要在于对这个人的认可。而且在做生态厕所项目时,不论是前期的宣传讨论,还是中期的出工建设,以及之后的维护、管理,村民的参与都是真实的,会把生态厕所的建造当成自己的事来关注。
反 思
融入
不管何种理念,若想进入当地社区,都需要一个融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前提便是尊重本土,尊重当地的需要,以及尊重当地人的意愿。回顾此次项目,深感融入的重要。在项目执行中,并不急于就项目而谈项目,而是充分探讨当地建造生态厕所的可能性,工程本身具有连续性,环环相扣。若有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工程便会陷入停顿乃至无疾而终,所以从走访到选址再到施工及后期管理,都需要仔细推敲,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可行性分析,即便出现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而且,不是只建造生态厕所,之后的事情就不再过问,还需要考虑建筑本身的牢靠,以及日后的使用、维护,若能将这些因素考虑周全,方能有效地完成项目。
因地制宜
在项目执行中,会根据合作机构理念的不同,以及项目点地域上的差异,寻找出合适的切入点。生态厕所的公共性特点,必然对选址、目标人群的要求考虑比较大。选址涉及长久、有效使用,而生态厕所的维护及管理,又对目标人群有较高的要求:人群流动性不能过大。正因如此,需要把生态厕所的建造纳入到当地的规划中,比如选择在学校这样的地方建公共场所。同时,生态厕所的维护和后期管理都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就要求当地要形成管理团队。
系统性
除了生态厕所本身的建筑特点外,还要考虑它所带出的生态卫生理念。生态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生态厕所也需要考虑如何融入到当地社区。比如,在彭州龙门山镇三合坪社区,新家园计划志愿者团队已在该社区工作半年多,而且有意愿继续在社区工作三年,并在社区里提供了很多社区服务项目,包括心灵茶馆、饮用水净化、舞蹈队、社区活动中心等。此次生态厕所项目,新家园考虑到它的生态、环境教育等意义,决定将其纳入社区活动中心,以此开展相应的生态卫生以及绿色生活的教育。同样,在广元青川沙洲韩家坝,厕所建在村小学校里,周围种些花草、树木,可以用腐熟后的粪便来浇灌,这样可以形成小的循环系统,避免生态厕所只是一个单一的建筑,而无法形成有效的生态循环。
社区主体性的激发
建造生态厕所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若能激发社区的主体性,不仅在建造过程中有社区的参与,而且在以后的管理及生态卫生理念的推广中,都会使其易于接受。
那怎样才能激发社区的主体性,而不至于使生态厕所变成别人的事?要想达到这一点,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促使社区对公共性的认同。这本是社区的功能之一,但多方因素导致社区无法形成公共性的有效认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惯性使然,大家对公共性问题已经建构了基本共识,即奉献无用,因为奉献既得不到社区的认可,又拿不到任何形式的回馈。所以,面对这样的困局,作为项目执行人,需要对问题重新框定,建立新的奉献观念,并以非物质的奖励作为激励,并持续促使公众对公共性事务的参与,改变社区旧有的观念,形成新的社区风气,这样自己的奉献得到了社区的认可,而且也能看到自己的成果在社区中的体现,便会激发社区的参与意识。
(2)在项目执行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使其有被尊重、理解的感觉,使社区成员感受到与以往关系模式不同的经验。鼓励社区成员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再担心被否定而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也恰是NGO本身要做的人的发展工作。透过生态厕所的建造,形成团队,并在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营造一种彼此尊重的气氛,在做事中不断促人成长。
(3)生态厕所的建造需要很多人的参与,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团队,但更多地出于兴趣,若想进一步发展,就需要逐渐形成目标、理念,形成一个有行动力的团队。比如,生态厕所建造中,团队一起探讨生态卫生、社区环境、资源、环境污染等问题,并逐渐达成共识,怎么去改变让生活更好一点。对问题不断深入探讨,自然会有社区成员认同而加入进来关注社区的发展。这样形成的一个有目标、理念的团队,可以在日后的生态厕所维护,以及社区环境卫生等问题上,起到推动性的作用。
(4)创造性来源于主体性的参与,所以社区参与生态厕所建造项目和其他项目一样,都只是提供了一个参与的平台和机会,如何有效的利用这样的机会,决定了当地社区的参与程度,以及社区所能激发出的创造性。
(作者系自然之友项目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