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的民间公益组织近十多年来飞速发展,尤其是在2008年四川5·12汶川地震之后,由于公益理念的更广泛传播、更多的企业慈善资金的涌入以及政府政策在民间慈善层面的更加宽松,民间公益组织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伴随着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民间公益领域长期普遍存在的严重的能力不足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成为该领域发展中的巨大困难和阻碍。
与此同时,十多年来,一批民间公益组织能力建设机构一直致力于通过培训、网络建立以及其他多样化的方式来支持民间公益组织的能力提升以及民间公益领导人的成长。一些机构开展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能力建设工作,包括北京的恩玖、惠泽人、倍能、中国民促会,上海的映绿、NPI,陕西的妇研会,广东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ICS”)等。能力建设的形式也从单纯的培训班发展到顾问咨询、交流访问、孵化器、领导力训练等多样化形式,甚至北师大的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的设立使民间公益的能力提升进入大学的学历课程中。
反思民间公益领域的能力建设工作,有两个问题是非常需要反省和讨论的。一个是民间公益的能力建设将要支持民间公益组织去向何方?第二个是人的成长和能力提升是如何发生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文以中山大学ICS开展的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为例,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项目是香港乐施会提供资金支持,由广东人文学会主办,ICS支持协办的民间公益组织领导人的领导力提升项目。项目的设想是在一年的时间内,针对资深的从事社区或者社群服务等相关工作的民间公益组织领导人开展一系列的领导力提升的培训课程和训练。之所以取名为“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是因为其中的培训课程实施地点主要是在广州黄埔军校,同时认为这不是简单的培训课程,而是融合了团队合作和领导力训练在内的所有学员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所以取名为“协力营”。
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项目的目标是支持20名左右的社区导向的相对资深的民间公益组织领导人的领导力提升。ICS确定的培训对象学员的条件有:A.具有5年以上民间公益组织领导人经验;B.年龄在30~45岁之间;C.所在的机构是长期开展社群或者社区服务的民间公益组织。ICS对于这一类民间公益领导人的认识和判断是,他们已经坚定了投身公益领域的人生选择,并且具有长期的基层行动和服务经验和能力,未来10年后他们将成长为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中坚力量,而他们的成长将会有力地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基于对这一类资深的民间公益组织领导人的自我成长的需求的了解以及ICS过往的培训经验,ICS认为这一类民间公益组织领导人的领导力的提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A.社会视野——对公民社会发展的图景和策略选择的理解和认识;B.团队合作能力——与其他人合作的能力;C. 个人领导力的提升——个人影响和引领其他人的能力。为此,ICS设计的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的课程框架如下:
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整个课程安排包括十个月内进行四期集中培训和一期个人领导力工作坊,贯穿整个过程的小组团队合作项目的实施,以及最后三个月的个人领导力训练。其中在每一期集中培训的课程内容中,都包括社会视野、团队合作和个人领导力三个部分的内容。
社会视野部分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提升学员对中国社会转型、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扎根社区的服务、第三部门的责任和公信力以及公民性的形成等几个方面的理解和思考。在第一期的集中培训中,主要是通过互动式演讲让学员和嘉宾之间共同探讨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与公民性的形成的思考;在第二期的集中培训中,通过现场对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社区的实地参观和以及对民间公益组织开展的灾后重建工作的评估,思考民间公益组织扎根社区服务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在第三期的集中培训中,ICS邀请了政府官员与学员进行现场对话,也邀请了企业家进行现场的真实资助评审,通过这样的对话和实际参与使学员思考第三部门的责任和公信力建设;在第四期集中培训中,ICS支持培训学员参与香港中文大学的访问学人计划,并在香港进行相关的组织访问和以及与香港资深公益领导人探讨关于公民社会发展的相关思考。
团队合作部分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提升学员的团队领导和团队合作的能力。ICS认为民间公益领导人团队领导能力和合作能力薄弱的原因更深层次地来源于其固有的观念和固有行为模式的阻碍。因此在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一开始就将学员分为几个小组,要求他们和支持小组设定整个协力营期间内的小组任务,推动和支持小组去完成。在真实的学员小组团队合作项目行动的进行中,支持学员反观自己的固有观念和行为模式,并体验真实的团队合作的困难和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个人领导力课程是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是通过体验式的工作坊和三个月的个人领导力锻炼实践来完成的。这部分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员的积极心态和个人领导力。其中积极心态包括承诺、负责任、真诚、冒险、付出,个人领导力的提升主要是清晰的愿景、坚定的立场和强大的感召力,个人领导力锻炼则通过学员个人承诺目标、行动、结果检测、小组团队支持和督导跟进等方式锻炼学员的心态和领导力。
第一期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实施,有17名学员顺利完成整个课程,4名学员中途退出。在项目完成后进行的评估中,超过95%的学员认为个人领导力部分课程的收获和对其影响最大;70%以上的学员认为社会视野部分的课程内容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清晰了公民社会发展图景和作用,并明确了组织发展的道路;50%以上的学员认为在小组团队合作项目中反观自己的行为,收获了如何和其他组织合作的能力。对于ICS来说,第一期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对于课程的设计和执行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对于这样的课程的总结还在进行,ICS期待在深入总结的基础上,在2011年推出更加完善的第二期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
关于民间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的思考
在设计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的课程安排时,ICS常常要问自己:“我们要支持那些公益领导去向哪里?”“如何才能够让那些公益领导人有真正的成长?”
能力建设机构首要思考的问题:民间公益发展的战略方向。当提出“能力建设机构要支持民间公益组织去向何方”的问题时,也许一些能力建设机构的同行或者培训师会不认同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能力建设培训中秉持的“协作”、“催化”的理念,是强调从学员知识和经验出发,支持学员在参与中自主学习。从培训方法的角度来说,ICS认同这样的理念。但从能力建设培训的实质来说,培训是主办方、培训师(或者说协作者)创造的一个空间,而在这个空间中主办方和培训师运用着各种可以运用的元素,包括培训内容的组合、不同的培训方式、各种参与活动和小组任务,甚至是培训时间的安排、培训场地的安排、住宿和交通的支持方式等元素,向培训学员传播着自己想传播的理念和观点,再试图影响和改变培训学员。所以当一个培训师在走上讲台的时候,或者一个组织者在筹划一次培训的时候,他必须清晰的是:究竟要在这个培训中传播或者影响什么?
在设计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的课程的时候,ICS首先思考的也是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成长中的民间公益领导人,最终ICS的结论是:作为主办方和培训师,ICS最需要传播的是关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战略方向的思考,也就是ICS倡导的扎根战略。ICS认为,成长中的公民社会将是目前社会转型过程中推进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和谐的最重要的积极力量,而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最重要的价值、责任或使命是通过长期扎根在社区/社群中开展的社会服务,来培育积极公民;而积极公民的成长和行动,进而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和理性互动,将逐步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和法治,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而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中社会视野部分课程内容就是基于上述思考选择和确定的。
有学者批评很多中国民间公益组织是喝着“洋奶”长大的,意指很多中国大陆的民间公益组织领导人满脑子的西方公民社会知识和技术,而缺乏中国本土的经验和策略。同样ICS也看到一些能力建设培训就是不断地灌输“洋奶”的积极参与者,甚至不自觉地陶醉于外来的理念和工具的华丽之中无法自拔。在这里ICS并非完全否定外来的(非本土的,主要是西方的)理念和工具的价值,而主要是强调这些外来的理念和工具有非常大局限性,如果不进行本土化的转化,很有可能在运用的过程中产生很大的问题。
中国大陆目前发生的巨大社会转型以及其中的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现实,已经非常不同于西方的公民社会发展境况,中国大陆的民间公益组织领导人面临的是非常真实、具体、本土化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和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的真实状况去面对和回应。ICS需要基于本土公民社会发展的研究、经验总结,形成本土的公民社会发展理念和策略。目前除了上述ICS秉持本土公民社会发展理念,以公民社会为动力,推动民生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结构转型和社会发展外,还有以企业化思路引领公益组织发展的社会市场公益发展理念,和以强调公共权利和民间公益合作的新公益发展理念,这些公益发展战略理念在民间公益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人的成长过程:生命影响生命。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能力建设,其根本目的是支持人的能力提升和成长。那如何来理解一个人的成长呢?当ICS设想去支持一个民间公益组织的年青领导人成长,并支持他成长为有影响力的领导人和中国公益领域的中坚力量,这样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又将是怎样的呢?
ICS认为人的成长是在思想、行动力、内心力量等全方面的提升,并突破原有的局限和限制,实现改变。而人的改变的发生更重要的不是来源于知识的获得,而是来源于持续的人与人的,生命与生命的碰撞和影响,能力建设培训的过程就是创造这种碰撞和影响。在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的课程中,小组团队合作项目部分以及个人领导力训练部分的课程安排,就是通过学员和讲师的不同思想的碰撞和相互影响来开阔学员的视野,丰富其想像力,通过学员的行动目标与结果的碰撞来觉察和提升学员的行动力,通过学员间以及学员和培训师间的内心与情感的碰撞来提升内心力量,塑造团结感。而在对学员产生最大影响的个人领导力训练课程中,充满了学员之间、培训师对学员的支持与挑战,充满了人与人的相互付出和关爱。
另外,ICS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支持和影响。因此民间公益能力建设机构不能从项目化和市场化的角度来理解能力建设工作。这样的理解角度很容易产生培训的目标异化,出现为了培训而培训的状况。培训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支持学员的能力提升,而是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工作,培训学员成为主办方的工具。“项目化”的误区在于将长期的人的成长的支持等同于短期的项目工作,其产生的原因有一些是资助方短期的“项目化”的资助方式,同时也有一些是与能力建设培训机构自身资源导向以及缺少长远的组织发展方向和理念有关。而“市场化”思维的误区在于将民间公益组织能力建设培训机构等同于商业公司,从培训供给和消费的角度去理解培训主办方和培训学员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理解忽略了能力建设培训机构作为公益组织的自身的使命,而这样的使命通常是支持民间公益组织的能力提升,以及通过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而引发公民社会的发展。市场化的思维将使能力建设培训机构彻底地迷失自己的方向。
所以我们认为民间公益能力建设机构和民间公益组织以及公益领导人之间是一种长期的支持和陪伴的关系,支持和陪伴他们从草创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现在走向未来……
(作者系中山大学ICS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