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亿只老鼠疯狂袭击洞庭湖,在四百多万亩湖洲之中,却意外地有几个西洞庭湖的小村庄“幸存”下来,其中包括青山垸和西畔山洲垸。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生态项目示范区,这两个村落得到了大自然的“特赦”。示范区的项目负责人赵建国告诉记者,生态系统的恢复限制了老鼠的肆无忌惮。
“为什么这边就没老鼠?”
当东方田鼠成为洞庭湖噩梦之时,西畔山洲垸的村民们却安之若素。老鼠没有进村,它们没有冲进这个位于洞庭湖第一大岛赤山岛西北的村落。
西畔山洲垸,地处澧水和沅江汇入洞庭湖的入口处,包括伍家嘴和西村两个行政村,原住民58 0人,面积约110公顷。远眺过去,这座村落跟其他湖区村庄没有多少区别。1999年前,这座村落能被外人提及的,只有洪水肆虐以及贫穷。而2007年夏天,西畔山洲垸被谈及时,却带有几分荣耀?D?D老鼠没进村。
1972年起,西畔山洲开始围湖成垸。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洪灾不断,垸内农民不得不“晴五天抗旱,雨三天抗涝”。在1995年到1999年期间,西畔山洲垸连续发生大洪水,5年内3次大堤决口,年年耕地遭殃。1999年,西畔山洲垸被确定为“平垸行洪垸”,即垸内住户搬往高处,推倒大堤,把洪水引进垸子。
1999年,由香港汇丰银行资助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携手保护生命之河”长江项目在湖南启动,在西洞庭湖、青山垸和西畔山洲垸开展湿地恢复、保护等工作。
一次合作,西畔山洲垸村落的命运有所改变。
“选中西畔山洲垸原因也很简单,这个地方是洪水重灾区。其次,这里村民大概有500多人,比较好控制。” 项目负责人赵建国向《外滩画报》记者解释初衷。
此次洞庭湖鼠患成为新闻焦点,原因之一在于蛇被捕杀过多,导致了自然生态破坏。而赵建国说,在西畔山洲垸却很少见人捕蛇。
赵建国跟着农民挖化粪池,发展沼气。“挖了一会,石头缝里钻出几条蛇,很大。”让他惊奇的是农民也就是看了看,并没有去抓蛇的冲动。就这样,那几条蛇从容不迫地从村民的眼皮子底下溜走了。
“要知道,湖南人什么都吃!”作为环保项目负责人,赵建国谈到此处有点欣慰,“这边的农民跟其他地方还是不大一样,不是见啥就吃啥。”
“其实农民也知道要保护青蛙、鸟类和蛇,但意识很模糊。”赵建国认为经常的环保教育还是能多少让村民知道哪些不应该做,对自己长远利益有危害。他告诉《外滩画报》记者,西畔山洲垸现在基本没有人打鸟了,“反而他们看见别人到自己的村庄来打鸟,会跑过去干涉。”
在当地,WWF提倡农民使用沼气,以沼气提供照明、做饭等日常生活所需能源,这在客观上维护了生态系统,“当地农民不再砍伐树木作为薪柴,保护了植被,也就保护了蛇等野生生物的栖息之所,使其能够自然地生息繁衍。” 赵建国发现,现在村子里的蛇越来越多,青蛙也比以前多了,他每次下乡考察,从隔壁村子一进到西畔山洲垸,能明显发现鸟叫声响了很多。
对观鸟爱好者张翼飞来说,最兴奋的是鸟来了。项目点设立的第二年,来了一群天鹅,“30多年没来过。”2004年12月,荷兰来的专家在另一个生态示范点青山垸看到鹗?D?D一种分布颇广却3000多只,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罕见的食鱼猛禽。2005年2月的长江中下游水鸟普查,青山垸的鸟类数量达到鹭等都在此栖息越冬。
此外,赵建国认为“退田还湖”这一环保举措也对西畔山洲垸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重新有了湖水,等于为鸟类提供栖息地,而猛禽,如老鹰等是田鼠的天敌。这样生态系统的恢复,多少对老鼠构成了威胁,不让它们有机会那么肆无忌惮。” 退田还湖后,有助于恢复长江河流的生态系统,这使干流与支流之间的河流网络得以恢复畅通,能够很好地泄洪蓄洪,有助于减缓洪灾。
“由于西畔山洲垸是1999年后出现的年轻的湖洲区,历史短,东方田鼠还没有在此生存的历史。而洞庭湖湖洲的绿洲上,东方田鼠在此生息繁衍由来已久。”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邓学健从客观上分析了没有疯狂鼠患的原因。
在西畔山洲垸,随处可以看到中国大地上典型的大字标语,上面写着:“人给水出路,水让人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