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秋天,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方主导式综合研究项目正式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启动。该项目的研究地域不仅包括德钦县的澜沧江流域,而且涵盖整个县域。项目寻找并探讨德钦县澜沧江流域在发展和变迁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和生计等关键问题,从当地人的视角和立场出发来观察和研究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为此由笔者组成了以德钦当地各利益群体为主的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团队,其成员多达二十余人。基于长期以来的生活、工作和研究背景,德钦研究团队成员用了两年的时间对所感兴趣的关键领域做了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和研究,迄今为止,写出论文20余篇。本文集收入了20篇论文,即选自这批成果。作为从地方视角出发进行研究的初步成果,当其出版之际,有必要对它的理论、方法和意义作一个简略的评价。
地方主导式综合研究的理论探索
通常认为,研究往往是学术机构和研究部门的特权,因此研究者往往由学者和专业人士担当,作为信息和资讯第一手拥有者的当地人则只能成为被研究者或者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而这些人由于世代居住和生活在当地,往往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乡土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是简单地作为“原料”提供给外来者,还是可以进行“深加工”形成“产品”,让当地人成为再创作的“生产者”?地方主导式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探索的道路和模式。
首先,地方性。与以往的研究模式不同,地方主导式研究首先认为当地人掌握着大量的区域知识和信息,这些地区知识也许不具备严密的科学体系,但却是在当地特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产生的,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其次承认当地人的能力,认为当地人有能力展开自主研究,而不仅仅作为一个被动的信息提供者;第三突出当地人的作用,当地人作为主动的研究者开展研究;第四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成为学术论文和报告,而在于促进当地人对变迁和发展进行反思和自觉,为文化、环境和经济并重的可持续综合发展建立基础。
其次,综合性。地方主导式研究关注当地不同利益群体就共同问题的观点、态度和看法,希望支持和协助包括地方政府官员、社区村民、科研人员、草根民间组织等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就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并提交研究项目计划书,并特别鼓励地方政府官员不仅从政府的立场出发,而更多地从一个当地人的角度来看待相关问题。地方主导式研究希望让当地各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到研究过程中来,通过他们各自的背景和知识,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来反映当地的变迁情况和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地方主导式研究通过进行跨利益群体的合作研究,实现理解、对话与交流,为当地探索一条共赢、和谐的可持续综合发展道路。
从以上简单的论述可知,地方主导式综合研究注重的是过程,而非简单的结果。这一研究是一个赋权的过程,让当地人有权力对自己世代生存的区域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是一个能力提高的过程,协助当地人了解和掌握相关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和手段;这一研究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促进当地人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自觉;这一研究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为当地人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依据。过程和结果的互动,是地方主导式综合研究的角度和特点。
地方主导式综合研究的初步成果
如上所述,地方主导式综合研究有其独特的视角,其理论取向与一般的学术研究是有所区别的。不仅如此,在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上也相去甚远。要而言之,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由研究目的所决定,一般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取得学术成果和宏观影响,地方主导式研究的目的则是了解和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为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因此就局部地方而言,这一研究方式更为直接和实用;其二,大部分地方主导式研究者没有受过学院派的调查研究方法培训,但由于各自的背景和经历不同,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调查方法更为多样和实用,更能从地方实际需求和真正意义上了解问题的本质。
本文集的大部分论文,便体现了上述几个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八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关于构建和谐德钦的政策理论研究。作为一个生物多样和文化多元的地区,德钦当地村民的生计方式对生境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在这一地区的任何重大人为活动都会对当地环境产生难以预测和挽回的后果,从而也直接影响到村民的生计和生活,因此急需正确的政策理论指导。本文集收入的有关政策理论研究的文章是尹仑的《促进各利益群体对话合作 探索藏区和谐发展模式》。第二部分是关于传统文化与知识的研究,有三篇论文。鲁茸益西的《德钦县澜沧江流域“神山”文化初探》、格都的《德钦藏民神山崇拜与生态保护》和格玛江初的《建材树种在德钦传统藏族民居中的利用——以明永村和佳碧村为例》。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传统信仰、价值观、机制和知识与生态环境、社区发展和生计需求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作用。第三部分是关于山地生计方式的研究,计有三篇文章。和永明的《德钦县澜沧江流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吾堆的《澜沧江流域德钦县佛山乡农业发展研究》、格都的《德钦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尹仑、任建、张恒的《滇西北藏族牧民对牧草的认知和评价——以云南省迪庆州四个藏族村寨为例》。这些论文探讨了滇西北半农半牧生计方式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第四部分是关于流域和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有三篇文章。蔡役军和阿金的《澜沧江流域德钦段水利水电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吾堆的《德钦县佛山乡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和农民的利益冲突》和尹仑的《德钦藏族传统生境价值观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德钦县云岭乡佳碧村案例研究》。这些论文探讨了如何看待重大建设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变迁问题,及其对当地社区村民的影响。第五部分是关于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研究,有四篇文章。杨沛芳和龙新华的《德钦县澜沧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研究》、格玛江初的《德钦县燕门乡澜沧江流域非木材林产品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浅析白马雪山保护区北部松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香格里拉县普朗河铜矿开发区域鸟类资源评价》。这些论文探讨了滇西北,特别是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资源恢复、保护和利用的问题。第六部分是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有三篇文章。陈树华的《对迪庆州发展文化旅游的调查与思考》、格都的《德钦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扎西尼玛的《澜沧江流域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农民利益问题——以明永村为例》。这三篇论文探讨了如何在德钦实现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以及当前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第七部分是关于妇女和社会性别的研究,李桂兰的《对提高德钦县妇女干部素质的思考》。第八部分是关于社区主导式研究的文章,介绍了相关的理念、方法和实践,尹仑的《自我研究 自觉反思 自主发展——论社区主导的研究和倡导模式》。
从上文对十九篇论文的简要评介可知,历时两年的德钦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方主导式综合研究项目,已经有了重要的收获。本研究项目的十多位成员,他们来自社会各阶层,有政府官员、社区村民、学者专家和民间组织工作者;他们的背景也各不相同,有从事民族文化保护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水利工程建设的、农牧业生计发展的和妇女工作的,这些不同带来了多样的视角和碰撞;但这些研究成员都有着一个重要的共同点:他们大部分都是德钦当地的少数民族,他们立足于本土,对生己养己的家乡进行研究,自有其特殊的感悟和厚重。项目研究成员围绕澜沧江流域这个主线,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寨和区域进行定点调查研究。调查点主要分布在德钦县的澜沧江流域,涉及三乡一镇。调查成果既反映了德钦县澜沧江流域不同领域的基本情况,亦反映了这一区域当前所面临的变迁和发展,初步达到了“德钦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方主导式综合研究”项目的目的。
中国各利益群体参与的流域综合研究,尚属一个新的领域,而以地方主导视角的流域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在探索阶段。德钦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方主导式综合研究项目,可以说是开拓性的作业。由于项目研究成员大都是德钦本土藏族,在田野调查中语言和适应的障碍较少,而且调查时间都比较长,所以论文资料都比较丰富。
当然,“德钦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方主导式综合研究”项目作为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不足之处也是在所难免的。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研究成员来自各个领域和阶层,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没有受过专业的学科调查、写作训练,而且受各自背景的局限,有的文章纵向梳理有余,横向分析不足,如果从“学院派”的角度审视,那显然是有差距的;其次,在十几位作者之中,有专业研究的科研人员,有政府官员,也有社区村民,文章的水平自然不可能在一个层面。这些不足和差距,相信会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得以弥补和消除。可喜的是,通过本研究项目的组织和工作,地方主导式综合研究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应用,按此势头发展下去,必将开辟出流域研究的新局面。
——摘自《江边藏家序言》尹仑主编,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