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8日出版,社会资源研究所主办,月刊链接:http://www.srichina.org/sri-monthly.jsp?yuekan=20091015
编辑手记
2009年最后一个月,电影《2012》上演,自然灾害伴随着世界末日的惶恐,人类为应对地球毁灭的结局,在中国西藏秘密制造了诺亚方舟,希望挽救3万人与众多物种,延续地球生态,但想登上方舟,需要支付10亿欧元的费用。
在电影里,登上方舟活下来的“上帝选民”以高龄政客居多,没看见企业巨头、慈善领袖、可持续发展专家,更没看见工人、农民、运动员、选秀美女和网络小说家。
在《2012》余热未退之时,代表着希望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期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表示: “我们已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为了达成一个明确统一的新协议,各国需要拿出合作与妥协的精神。”
在气候大会上要为电影影像中的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寻求解决之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围绕着谁该出“10亿欧元费用”的诺亚船票喋喋不休,到了最后,难道真的只有高龄政客才能作为“上帝选民”而得救?
一部算不上好看的电影竟然能够隐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不得不感叹其中的巧合和想象力。西藏和诺亚方舟以奇怪的中西杂糅的方式隐喻了圣地和得救等宗教文化含义。无论电影场景还是气候大会,都营造了灾难面前全球一体、中西合力的氛围;虽然充满了争议和矛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终究是一种共识,毕竟我们都同住地球村。
曾几何时,气候变化已经从少数精英的关怀转变成了全球人的共同体会,一个一辈子住在大山里的乡村老太太发现原本4月小阳春的天气却下起了大雪,而下雪的时候天上还在打雷,惊恐不已之余,感到一切都乱套了;在北京城的某间公寓,年轻的家庭主妇发现夏天的雷雨十分可怕,霎时间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就像灾难片里的场景,吓得躲在厚实的餐桌后面,这些都是气候变化。
目 录
精彩语录 2
月度回顾 3
让自由职业者找到组织 4
质疑国有煤矿的企业社会责任 5
推荐报告 6
中国产能过剩研究 6
POINTS 7
企业社会责任的华丽转身 7
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11
未来的主流 13
可持续农业 16
市场化与森林保护:REDD 16
社会创新 19
发现“土”的“社会创新”19
Social Drink 22
小型生物能源项目发布会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