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灾害应对中的社会管理创新》新书发布

 

7月27日,《灾害应对中的社会管理创新》一书在友成大学灾害管理高级研修班结业式上正式发布。该书详细介绍了民间组织积极应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情况,着重介绍了绵竹市灾后援助社会资源协调平台的探索和实践。

 

2008年5月12日,一个用8万余生命加重的日子。当各级政府官员与解放军战士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多个社会组织与15万名志愿者也出现在地震灾区,全力投入伤员救治、社会服务和灾后重建的工作。社会力量在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体现“最后一公里”的特点和多样化的服务成为政府的重要补充力量。大量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集体亮相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使2008年被公益领域称为“公益元年”。

 

虽然社会组织的参与和服务让灾区的混乱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也造成了灾区需求与社会资源信息不对称、“明星灾区”人员和物资集中、资源重复发放、社区服务持续性不强、志愿者管理混乱等问题。同时,社会组织与政府的沟通也存在极大障碍,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救灾的效率和效果。为了有效做好灾害救助,让灾区居民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绵竹市政府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尝试的“绵竹市灾后援助社会资源协调平台”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为提供紧急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政府和民间组织合作的借鉴模式,一直深度关注汶川地震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的专家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边慧敏、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王浦劬、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冯燕连同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的师生通过长期研究、访谈,参考国内学者有关著作及相关新闻报道,收集大量一手数据和鲜活案例,记录了那段令人动容却又带来无限反思的历史。

 

2008年6月21日,由绵竹市政府和友成基金会主办,麦肯锡咨询有限公司协办的“绵竹市灾后重建多方协作友成论坛”在成都召开,参与512地震援助的公益组织、专家学者和企业等在会议上达成建立资源协调平台的共识,根据灾区需求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同年7月17日,“绵竹市灾后援助社会资源协调平台”成立。

 

协调平台通过建立网上需求平台和支持平台,实现了灾区需求与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平台联合在绵竹服务的三十家公益组织,共同建立了“绵竹市公益组织联席会议机制”,实现在绵竹社会组织间的相互沟通和资源整合。截至2010年8月,该平台共协调社会资源折合人民币达到8000多万元。以微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为绵竹灾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支持,也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灾后重建合作方面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

 

《灾害应对中的社会管理创新》总结了从“遵道志愿者协调办公室”到“遵道社会资源协调办公室”再到“绵竹社会资源协调平台”的发展过程。不仅深入展现该机制中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内在联系,生动的展现机制建立的过程、运作的模式、发挥的作用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深远意义。同时该书也藉由探讨绵竹市灾后援助社会资源协调平台的实践经验,为紧急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实现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合作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可供借鉴的创新模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词条  灾害  灾害词条  新书  新书词条  应对  应对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