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北京女大学生情人节发起行为艺术反对伴侣暴力

 

北京女大学生情人节发起行为艺术反对伴侣暴力

 

——北京首次在情人节开展反暴力行为艺术

 

2012年2月14日下午,三位女大学生志愿者身着带有血迹的婚纱,妆扮成“受伤的新娘”出现在北京前门步行街。她们举着“平等才和谐,暴力无特区”、“暴力在身边,你依然沉默?!”等宣传牌拍照和展示,在前门大街边走边高喊“打不是亲,骂不是爱,不要暴力好好爱”、“爱,不是暴力的借口”的口号。同时,志愿者向路人散发反暴力的宣传资料。这也是北京地区第一次在情人节开展反对对妇女暴力的街头行为艺术活动。

 

 

三位女大学生志愿者身着带血迹的婚纱,妆扮成“受伤的新娘”

 

活动缘起介绍: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但少为人知的是,这一天也是“战胜暴力日”(V-day)——“V”代表Victory over violence (战胜暴力),Valentine(情人节)和Vagina(阴道,象征妇女的性权利和身体自主)。 V-day运动从2月14日持续到3月8日国际妇女节,是一项全球性的反对对妇女和女孩实施暴力的运动,其主要诉求为“终止对妇女暴力”。

 

联合国人口基金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全球范围,妇女最常经历的暴力形式是亲密关系暴力,即通常所说的家庭暴力或伴侣暴力,2 0 % 到7 5 % 的妇女一生中遭受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情感虐待,2 0 - 8 0 % 的妇女在遭受虐待后从未告诉过任何人。 据有关数据统计,“全球平均每三个妇女至少有一人在一生中曾被一个亲密伴侣殴打、强迫性行为、或其他虐待。”原中国法学会反对家庭暴力网络在浙江、甘肃和湖南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34.7%。另一项关于女同性恋群体家暴的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女同性恋或双性恋中约有40%的人遭受过来自原生家庭或是亲密关系的身体暴力。可以说,对妇女暴力广泛存在,在婚姻和亲密关系伴侣中亦不能幸免。

 

李麦子、灰烬、熊婧是三个女大学生,自大学以来,她们就关注并参与了许多与妇女权利和性别议题相关的事件。去年的李阳家暴事件让她们意识到家庭、婚姻和亲密关系并非暴力的避风港,今年情人节前夕,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她们不禁想到,要做一些事情,引起社会对伴侣暴力问题的关注,进而发起了此次活动。

 

 

志愿者高举印有反暴力标语的宣传牌

 

活动开展介绍:

 

据此次行为艺术的发起人之一灰烬表示,自己也是伴侣暴力的受害者,曾经在争执中被一任前女友两次实施肢体暴力。这次“血染的婚纱、受伤的新娘”活动是受土耳其去年一次反暴力活动的启发,希望能引起社会和公众对伴侣暴力问题的重视。而选择在情人节这一充满浪漫爱气息的节日举行,也是为了提醒沉浸在满是幸福甜蜜的爱中的人们,亲密关系中可能也隐藏着暴力妇女所受的暴力不止来自陌生人。

 

情人节是浪漫爱的节日,在这一天,人,特别是年轻人会收到伴侣文化的压力——“你必须要有个伴,要证明你有人‘爱’,否则就是失败者”,在这一天,专门要通过消费(玫瑰花、礼物等等)体会和加强“爱”的承诺,推进亲密关系。会有人在这一天确定亲密关系,或开始性关系。但很多人缺乏对浪漫爱/伴侣文化、消费主义的反思,对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浪漫爱虽然让妇女做公主,但其实仍是男性强势,这与暴力文化是有关系的——缺乏警惕,以及,妇女在此种氛围下可能会忘记在性关系中的平等协商和自我保护。参与者熊婧表示:“‘受伤的新娘’活动正是要提醒人们,爱不是暴力的借口,亲密伴侣关系中先有平等和非暴力,然后才能有爱、和谐。暴力也不是私人问题,是人权问题、发展问题、健康问题,家庭、婚姻和亲密关系不是暴力的特区。”

 

参与活动的“新娘”之一、女大学生李麦子说,自己的身边也有不少朋友遭遇过来自配偶和伴侣的暴力,让她很受触动。但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现在的制度和文化,往往对暴力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暴力的受害者也大多是沉默和不可见的。之所以扮成“受伤新娘”站出来,就是想告诉大家,暴力不是私人问题,它就在身边,我们每个人都不应对它保持沉默。

 

 

志愿者向路人分发宣传材料并解释此次行为艺术的涵义

 

    一些志愿者在现场散发了一些宣传材料,记载着李阳之妻Kim对暴力的控诉。她们说,和李阳的自辩相比,Kim的观点没有得到很多媒体报道,但她说出了受暴妇女的声音,值得认真倾听。这些女大学生志愿者们也想借此表达对Kim和其他暴力受害者的支持,并希望司法机关在李阳离婚案中保护Kim的财产分割权和子女监护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词条  北京  北京词条  伴侣  伴侣词条  暴力  暴力词条  发起  发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