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对慈善助学、对教育与人性和对生命的思考

 

对慈善助学、对教育与人性和对生命的思考

 

 

 

——贵州民间助学促进会总干事石卿杰于2010年10月

 

一、本文的缘起

 

二、关于慈善助学

 

三、关于教育与人性

 

四、关于生命

 

五、结束语 

 

一、本文的缘起

 

之所写就此文是因为组织并全程参与了贵州民间助学促进会“首届乡村老师心智德育提升计划”活动。助学会在八年的助学过程中,对比和总结乡村老师甚至乡村教育现状面临的种种困境,一直希望做些提升贵州乡村老师心智德育的学习培训。希望联合有此共同意愿的有识之士一起改善乡村老师及乡村教育的现状,提高老师传道授业的能力,让山区的孩子能有更好的学习成长土壤。

 

我作为助学会目前的执行负责人,努力寻求和搭建这样的平台。终在2010年暑假前夕,获知“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论语一百”的大型公益夏令营活动将在北京举办。该活动由国家教育部语言应用司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主办,由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承办,还有很多企业、团体和有识之士共同协办的大型公益夏令营活动。活动为期一个月,全封闭式管理,每天早中晚且不分周末的学习安排。活动通过诵读《论语》百遍,学习读经教育理论,辅以书法、太极拳、经典电影和音乐会等文体活动,让我们带着古人的智慧,世界的视野,怀揣一份古圣先贤立心立命的责任与激情,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古今圣贤相往来,与宇宙规律相往来,与时代生活相往来!通过参加本次活动,希望每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都能够从圣贤的智慧光明中引发生机,走出坚实的每一步,不惧怕,不彷徨;希望每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都能够发挥他的创造力,肩负起对这个时代应有的担当。用人性开导人性,用光明启发光明,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心灵的激荡中体悟成长的喜悦,生命的光辉明朗。本文正是我组织带领贵州乡村老师参加了这次夏令营学习后这段时间的感触和思考。

 

二、关于慈善助学

 

贵州民间助学促进会致力于用爱心和行动寻求社会支持,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基础教育,改善贫困地区教学环境及设施,努力改变贵州教育的落后面貌。从2002年至今,已是足迹遍及黔中大地。然则贵州是一个欠发达与欠开发的发展滞后省份,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很低,在农村人们思想观念落后,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社会教育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学生上不了学,或不能好好上学,没有老师上课,或没有好老师上课等等问题。以上这些是助学会面对的客观现实,也是助学会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

 

然而,作为一个本土民间慈善助学组织,面对这样的无奈现实,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八年来,助学会走访了几十个乡镇、上百个村、上百所学校、上千名孩子,为贫困学子送去了学费、生活费和大量的学习及生活用品,为贫困地区修建学校、桥梁和图书室等等。经过八年的沉淀我们志愿者的精神情怀升发到力所能及的用心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下面先对“力所能及”、“用心”、“真正需要帮助”三个关键词就我的个人理解作诠释)

 

所谓力所能及,第一,我们志愿者、捐助者和组织本身,作为一个社会角色都有其一份社会责任和价值,但这份责任与价值是有限的,放在宇宙中她是很渺小的,但同时又是必须要存在的。

 

作为个人的志愿者或捐助者,其责任应该包含个人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个人责任是前提,是一个人作为的自我存在与发展问题。然后是家庭责任,身为父母、子女、夫妻和姊妹兄弟,孝悌之心和行,特别是从父母生我们的那一秒开始,就已注定父母对我们的爱无法用语言形容,就算我们长大后再孝道也还不清这份大爱,父母对我们的爱是还不清也不需要还清的大爱。父母对子女也是同样的道理,在选择当父母的那一秒开始,就已注定身为父母应该对子女的那份均可厚非的责任,除了衣食父母,更应教导子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家庭责任。最后才是社会责任,是一个人作为社会人应该尽的一份社会爱心,一是个人在吸收了社会的营养与能量成长后应该偿还给社会的那份营养与能量。然而,就像前段所述,人的这份责任与价值是有限的,而且还要协调好这三份责任之间度的平衡。只有当平衡好个人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时,三者才会形成良性循环,只有三份责任都担当好了,才会促进更好的自我发展、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所以,志愿者和捐助者作为一份社会责任与价值,应该是力所能及的。思考好一件事:我们能做什么?做好一件事:我们能做的。

 

所谓力所能及的第二点,我们不是老天爷,不是神,也不是佛主和耶稣。助学会的志愿者情怀在于我们帮助了一个一个的需要帮助的孩子,而不是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孩子,更不会因无力改变身边大多孩子的现状而放弃帮助一个孩子的愿望。就像《拾海星的故事》……那位土著微笑着,继续拾起一只海星,一边抛向大海一边说:“但起码我改变了这只海星的命运呀!”。所以,至少我们可以、应该改变一个孩子,能给一个孩子希望,最终我们做到的是给了一个又一个无数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希望。

 

所谓力所能及的第三点,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的源动力和自然规律,我们不是神和耶稣可以主宰万物,现实也不需要神和耶稣来如此改变。我们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不能帮过头了。要改变贫穷和现状,根本的还是靠受助者自己的努力和积累,需要改变的和能改变的主体是同一的。我们的爱心帮助只是一种外在推力和让需要帮助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关爱,并同时给他们种下爱的种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孩子们的现状要改变根本的靠自己,同时还需社会大环境在他有所准备的情况下给予他机遇。助学会的爱心只是帮助孩子们有平等机会作好准备的过程。同时还有前面讲到的,父母对子女有教导与扶养的责任,这种责任于父母是必须担当的,于孩子是成长中必须享有的爱。所以助学会的帮助只是改变孩子现状第三位甚至第四位的外因。所以我们行为、我们的情怀应该是力所能及的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

 

关于“用心”。很多简单平凡的事我们会没有意愿和勇气去做;很多易懂平常的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没有在生活和工作实践。太多时候我们只是“知道”,而没有“做到”,更没有“得到(道)”。一个“做”字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命价值。做与不做、怎么做都会是完全不同的人生结果。然而做的最高境界就是用心,用心做事。用心不是一时,用心是一个过程,用心是一种境界。用心的前提是发心,也就是常说的做事的初衷,本源的发心必须是善、仁、义的,而且这一发心随事物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不变质的保持着。用心还要有十足的诚心和恒心,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才可能打动别人,同时用心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所以需要持久的恒心坚持。助学会的志愿者们用心助人,使帮助的孩子们学会用心做事,今后还会用心助人。

 

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何谓“真正需要帮助”?经常会有人问你们衡量的标准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条件你们会资助?你们资助的标准又是多少?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什么要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二是何谓真正需要帮助?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首先这是一种对我们自己的行为、对捐助者的行为和信任、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其次是给需要帮助的孩子一个平等公平的机会;还有这样可以保证资助行为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同时也是一个慈善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之一。哪到底何谓真正需要帮助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适合写出来,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需要亲自用心去感受的。大山深处的孩子,只有当你真诚的走进他们的时候你才会知道他们真实的需求。助学会的每次资助都将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查、评估、直接资助、回访的立体式动态监控。其中最强调的是志愿者实地调查环节,所以我们每笔资助都要有志愿者调查,志愿者调查后资助与否和资助多少都由志愿者来建议。志愿者亲身走进孩子及家庭,最清楚孩子们需要什么,是最有发言权的人。此所谓真正需要帮助,也许只是一种态度与责任吧。

 

诠释完助学会志愿者的精神情怀,再回到刚才的主题:面对贵州贫困面、贵州山区的孩子所处的无奈现实,我们民间慈善助学组织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八年来,我们应该做的和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的用心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具体的讲就是通过志愿者大量的调查,确定无数需要帮助的孩子或学校,为他们送学费、生活费、大米、油、衣服、文体用品等等爱心物资,为他们援建爱心图书室,修建学校……

 

八年,无数次调查与资助。但在八个月前的一次调查行为使我反思了助学会八年的行为。2010年3月7日,我一个人第三次来到贵州毕节纳雍乃扒村小学实地调查。第三次乃扒行给我的感慨是:做好事难啊,把好事做好更难啊。要找到钱来帮助这些孩子容易,可要以这些钱有效的帮助这些孩子操作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有网友表示希望定向帮助其中一家,网友问我他们需要什么?作为实地调查的志愿者,面对这个问题时我内心的答案居然是:不知道,我不知道乃扒村的人们需要什么,我觉得他们好像什么都不需要!但又好像应该是什么都需要!吃的每年种的包谷洋芋基本大多家庭都是够吃的!住的就算茅草房还是有的!穿的脏一点也是有的!也有书读!可是再想想,一年就是吃包谷洋芋为主算是解决温饱了嘛?住在土墙茅草房里可能不冷嘛?小学一至六年级都只有语文和数学课,有一家不同年龄的三姊妹都同时上一个学前班,15岁甚至更大的孩子还在上小学,这算是教育公平嘛?孩子们接受基本教育的基本权利从何谈起?乃扒小学的老师也同时是让人心酸,几位代课老师,真不知道他们能教给孩子们什么东西?第五次乃扒行调查更证明了这一点,2010年上学年乃扒小学参加全县统考的成绩(100分制)情况,很是令人“无语”——一年级共35人,有语文数学科,双科10分以下的有16人,单科10分以下的有21人,单科5分以下的有13人,语文40分以上1人,数学50分以上2人;二年级共41人,有语文数学科,语文20分以上就1人,数学25人在20分以下;三年级共45人,有语文、数学、思品、科学科,20人四科都20分以下,35人单科10分以下……当看到这些成绩的时候,说不出当时心里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能这样?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学生没有好好学习嘛?还是老师没有教好呢?老师们是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呢?我想主要问题是出在老师身上,所以助学会还一直想培养乡村老师,所以才有“首届乡村老师心智德育提升计划”,组织乡村老师们到北京学习培训了一个月,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反哺家乡。但是,培养乡村老师是件多么艰难的事啊!我们只希望培养老师们教会山区孩子们立志,使孩子们能自信的学习,能热爱生活,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乡村学校的软件水平和硬件设备严重不足,两者相互制约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要培养乡村老师一种什么样的本领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培养他们专业知识?培养他们上课技巧?培养他们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还是增强教师责任感与认同感?这些似乎都是需要的,但是,一方面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内,也就是从现实可行性层面来讲,能做的和能取得的成效不会太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无奈现实,我们除了力所能及的用心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外,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思考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帮助是什么?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给予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以真正需要的帮助?(这个真正需要的是开启孩子们生命与智慧所真正需要的,也就是人最根源、本质、内心精神的需要。她能给予孩子们自信、仁爱、立志等等。)同是真正需要的,但其主体不一样,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指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孩子真正需要的帮助是指孩子成长最需要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物质,更可能是一种学问。就像前面讲到,孩子们要改变现实根本的是靠自己努力,其次是在他有所准备的情况下社会大环境给予他机遇,助学会的爱心只是帮助孩子们有平等机会作好准备的过程。那什么东西最能促进孩子们实现这二者的统一呢?也就是孩子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社会需要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甚至社会应该需要什么样的人?社会大环境、社会风气应该是什么样呢?我们的慈善助学是不是应该引导孩子们成为真正的人,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甚至在此基础上引领社会的风气呢?因为现实就是我们的社会风气不太好,太多人道德败坏。一边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另一边则是无数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我们最不缺的是人,但我们最缺的也是人。我们本应该像孔夫子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但孔夫子几千年前就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似乎讲的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至少现在存在太多类似孔老夫子担忧的社会现象。

 

(乡村老师们教学中会感到迷茫,我们慈善助学的过程中也会感到茫然。其实我们城市的老师也何尝不是面临这样无奈的现实?我们身边太多的老师都无奈的按部就班的障碍着孩子们的成长。)

 

然则要解决这些问题,已不仅是慈善助学的问题,更应是有关教育的问题,关于人的问题。为什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如何才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源头也是教育的问题。我们民间组织只做我们能做的,从不犹豫。

 

三、关于教育与人性

 

何谓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相关的问题,特意查阅了相关理念和观点,但答案却都让人很不满意,特别是一些比较正式的出处,相反只有个别民间个人的观点还让人更容易接受。以下查阅到关于教育的我比较认可的观点:《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教育是要立人。”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从古人的智慧《大学》、近代思想家鲁迅和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中我们可以读出教育的至高境界。

 

雅斯贝尔斯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人类的最高智慧,起源于“轴心时代”,成就于“轴心时代”,似乎不可超越。与人类发展有关的问题,我们都可以、都应该从“轴心时代”寻找答案,因为那是根、那是源,那是人生命的最高展露。教育更应如此,因为教育是以人性生命的存在与开发为主体的,教育要成就人的生命大意义。“轴心时代”的大智慧与文明诠释的正是这个根源性的问题。何谓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本质?教育之道——教育的方法、内容等等?其答案都早已在“轴心时代”形成的人类最高智慧与文明中。

 

再来看看现在的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人性生命生来就存在的,教育只需要把潜在于身体和心灵根处的源泉自内向外的自然引出就好。所以教育之道在于,在最合符人性生命发展的时机、以最合符人性生命的内容、用最合符人性生命的方法把人性生命最根源的源泉开发引出。让她自然成为现实的行为与意识状态。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性,以成就生命的大意义。最后自然成就个人、家庭、社会的幸福、发展、和谐。

 

哪具体的讲,教育之道应如何把人性生命最根源的源泉开发引出以自然成为现实的行为与意识状态呢?这个问题我很赞同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王财贵教授的儿童读经教育理念。王教授的儿童读经教育理念归纳为:一的、二性、三原则、四标准。

 

一的:就是一个目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人性,教育要针对人性,要开发人性,使人性能够展露出来,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

 

二性:一是人性的内涵的全符性:用人类文化的全面性来了解。二是人性发展的全程性。

 

三原则: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最恰当的方法,教最恰当的教材。

 

四标准:老实读经:第一是读真正的经,就是内容,第二是只管读,没有别的花样,花样越少越好,就是方法。及早读经:第一是从胎儿开始,第二是越早越好,早到什么时候?就尽量的早,从你知道那一天开始。大量读经:包括三个范围:第一个就字数大量,第二个反复遍数大量,第三个时间大量。快乐读经:假如没有太多的人为干扰,应该是快乐的。

 

俗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污染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根据王财贵教授的儿童读经教育理念:其实教育是很简单的事!培养人才不费吹灰之力!教育是很轻松愉快的事,老师、学生、家长应该都很愉快!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关键是看你给子女的是什么样教育?数学是不用教的,品德、德性是不能教的。儿童本性纯净、纯正、纯善,具有智慧,只要我们家长、老师不干扰他/她。我们给他们从小就教导高度圣贤经典教育,你给他/她智慧他们就得智慧,给他们不良教育他们照样去学坏!希望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终极的经典教育!只有经典教育才是最经典的!

 

以上从何谓教育教育的本质与目的直接论述了教育,下面再从教育的一个重要角色——老师来间接论述教育,看看老师应有的核心任务与价值和现在的现象。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古人的智慧,说明老师的重要性所在,老师最核心的任务与价值是传道。那传道有什么含义呢?道是指什么又包含什么?我认为这里的传道有两层含义。一是以道字为核心的:教的内容要包含有道;二是以传字为核心的:教的教法之道。即老师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老师应该教什么,即什么样的教材或教什么东西才包含有道在其中呢?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主要应该有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事之道,还有孝道等等。传道的道与受业的业是可以联在一起,道在业中,业即道之文,业在古代主要指“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这就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教什么样的教材了——含有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事之道的经典,总之老师教的或学生学的应该是能称道的经典。要教具有高度智慧与深度涵养的教材内容,要关涉到人性的全程性和全符性来开发。而解惑是为了明道,是要明道后在人生中应用实践。但现实是我们的老师教的不但不是经典,而是些无知的、无聊的、滑稽的故事,学生学了对今后的人生毫无意义,学生完全不懂什么叫经典,老师也不懂,甚至老师不知道,作为师者,其首要任务和核心价值应该是传道,应该教授的是经典。古人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但老师不明道、不在道上,还是老师嘛?所以,现在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们,除了把老师当成领取工资(甚至收礼)然后养家糊口的职业工作外,能称得上真正老师的有几人?时代现象又像古人说的:“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真是学之不修,不善不能改,愚人更愚。

 

古代强调儒家的经典经书,但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已不是独尊儒术的时代,受信息科技的影响,现在是一个社会大融合的时代。文化的大融合,使我们所能接触到、影响到我们的、且应该学习的包含有道的经典已不仅是儒家,还有流传千古的道家经典,来自古印度的佛家经典,还有西方文明等等。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学习的。只有这样,融贯古今中外,我们才对得起这个时代,才能真正对这个时代有所作为,才能引领这个时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论述完师者传道应教授经过千古流传且包含有道的经典,搞清楚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之后。就应该搞清楚传道的第二层含义:以传字为核心的教育的教法之道。传道应该怎么传?教书应该怎么教?与这一点相对应的是学生应该怎么学的问题?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时机问题。什么时候开始教?什么时候开始学?孩子不同的时机都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所以先论述教育的时机问题。

 

教育的时机问题,一是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二是教育的阶段性相关问题。

 

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教育可能应该从6岁开始,因为6岁开始上学嘛,国家九年义务教育都是这样规定的。甚至有太多80后的父母及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孩子,无意中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宠物猫宠物狗在养。还有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怎么培养小孩子,只感叹现在的小孩子不听话,不知道每天怎么陪伴孩子成长,总是不像自己预想的那样,多动、偏食、无礼貌、很容易学到生活中坏的东西等等,然后实在没有办法就把希望寄托到学校和老师,希望赶快上学,自己就不用面对和思考这个问题了,以为到学校了老师就可以把孩子教好。真是无知,这些父母不知道他们无意中的害了自己的孩子,把孩子最关键的时期给浪费掉了,并在最关键的时期给了孩子负面的家庭教育。他们不知道现在的学校和老师也在像很多父母一样无奈的障碍着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本来现在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教材内容等等就存在问题,甚至是方向性的错误。一个已经被父母把孩子天性的善良、学习兴趣和能力给抹煞了,而且还给灌输和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性。此时幻想这样的学校和老师来拯救你的孩子?不是在做梦嘛。

 

孩子教育最重要的在于打基础。有什么样的基础才能修什么样的房子,才能成什么样的才。哪从什么时候开始打基础呢?应该从生命开始的时候就开始。也就是王财贵教授的及早读经理念,早到生命开始的那天,早到你知道读经教育的那天。

 

哪为什么从生命开始的那天就需要教育了呢,那时候胎儿或幼儿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嘛?这就涉及到人类(胎儿)生长的规律,人成长的不同阶段性,与之相应的是教育的阶段性。

 

人类(胎儿)的生理生长和大脑神经的构建有一些客观的科学事实:胎儿三至五个月时,就有了脑神经系统的发展,而且先发展的脑神经是听觉神经系统。脑神经开始发展了,说明教育应该开始了,因为信息的刺激可以促进脑神经的构建,美好的信息刺激就可以使脑神经更好更快的构建,这就胎儿时期的教育。脑神经的构建与聪明程度是正比例关系。

 

还有,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分为感觉动作期——一至三岁、运思准备期——三到六岁、具体运思期——六至十一岁、抽象运思期——十一岁以后。四个阶段。还有,人类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是与年龄分别呈不递减和递增关系的。理解的能力、表现的能力等有关的认知能力发是随着年龄递增,特别是在十三岁以后。然而人类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与记忆力有关的直觉的能力、吸收的能力、酝酿的能力等是随着年龄递减的,甚至在十三岁前后就不在发展,特别是记忆力。所以小孩子的记忆力特别好。所以教育要开发人性,就要顺乎人性的自然发展规律。顺乎自然,合乎人性。

 

所以,根据人类人性的自然发展规律,教育应当从生命开始的第一天就开始。脑神经的发展是受讯息的刺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讯息的刺激来自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胎儿时期听觉神经首先发展,能接受讯息刺激的也只有听觉。所以这个时候要给予胎儿最积极的丰富而优雅的声音。根据王财贵教授的儿童读经教育理念,这样的声音叫经典之声,包括最好的古典音乐和最有智慧、价值的经典诵读等。二十四小时不停,甚至多角度的给胎儿反复听经典之声。

 

胎儿出生后,到三岁前的感觉动作期,要耳聪目明的教育。人类的耳朵和视觉神经发展在三岁前就基本定型。这一阶段要培养孩子绝对的音感,要继续反复听经典之声。而视觉上要给孩子看尽人间最美的名画、书法、美景等艺术作品。人类的绝美音感和直觉,要尽可能的听尽世界名曲,看尽世界名画来培养。甚至是耳濡目染的熏陶自然成性。

 

能听的时候尽情的听,能看的时候尽情的看。顺乎自然,合乎人性。同时,能读的时候就要上孩子尽情的读了。二岁左右,孩子就会说话,就可以读书了,跟着父母(甚至CD机)一句一句的念,慢慢的可以看着书跟念,念久了,声音就能与字形结合,孩子就可以轻松的读书识字了。

 

运思准备期——三到六岁、具体运思期——六至十一岁,直至抽象运思期前,大概是在孩子三至十三岁,这个阶段孩子都有共性,也有共同的教育方法。共性就是能听、能看、能读,但是不能理解和抽象运思,至少不能很好、很深奥的理解和抽象运思,此阶段是人生记忆力的高峰期。要有效利用儿童这一时期的特点,让他记下一些永恒的、最有智慧、最有高度和深度的东西——经典。尽量多的反复听、反复看、反复读,不求甚解,只求熟读。因为理解是要在有大量记忆的基础上并在具有抽象运思能力后才能进行的综合分析行为。这是要在十三岁前大量诵读经典后再进行解经,而且是自然明白的,不需老师讲解或查阅工具书。因为先入为主,孩子学的就是这些顺乎自然、合乎人性的高度智慧的经典。

 

可以想象,而且社会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就是如果在孩子十三岁前输入一些没有智慧、低级趣味的简单知识,那么当孩子具有抽象运思后,所能思考的也就是这些没有智慧、低级、无聊的东西。就像现在的小学课本,孩子整天学些没用的东西,老师辛苦的教、孩子辛苦的学,老师好像教得很认真,布置很多作业,学生拼命的被学,孩子好像有些长进,但这点长进只是表面的,孩子天生的能力远不只这点。小学课本中那些东西,是不用教不用学的。而我们的孩子在三至十三岁最关键的语言学习时机,就给这些浪费掉了。结果,到了十三岁,孩子一辈子只能读报纸、看小说,没有学习的兴趣、能力和自信,不能读中国几千年最有智慧的经史子集。所有孩子都是天才,但天才被庸俗的父母和老师,用庸俗教材内容和教育手段,最后都给教成庸才了。

 

正如前面提到的: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人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而不是我们现在的用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去障碍孩子,去抵消孩子与生俱来的或潜在的灵性。有什么样的输入就有什么样的输出。请不要再给我们的孩子太多障碍和留下太多遗憾。

 

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此乃关于生命的学问,培养有智慧、涵养、德性的人,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和智慧的唯一之道,也是学习其他国家优秀语言与文化智慧的唯一方法。 

 

根据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十三岁左右才开始抽象运思。在孩子具备抽象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助学  助学词条  慈善  慈善词条  人性  人性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生命  生命词条  
公益

 辽宁雾霾罚8城市5420万 其中...

记者从辽宁省环保厅获悉,根据《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去年5月以来到今年10月末,辽宁省对空气质量超标的8个城市进行了处罚,罚缴总计5420万元,由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