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4月为止,中国红十字会已经110岁了。盘点一下我们周遭,仍然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种近现代社会组织,有这么悠久和辉煌历史的,实在已是凤毛麟角。
可是,红会似乎表现得很低调。这低调,或许是因为今年春夏灾祸偏多,从坠机开始到台风、地震,作为应急救灾和慈善救济主力的红会很忙;也或许,是因为考虑到郭美美事件对红会声誉的延续性影响,让红会只能闷头做事,避免引来不理性的评价、质疑和谩骂,再让品牌受到伤害。
但媒体显然没打算就此轻轻放过红会。国家划拨百亩京郊土地、投入巨资建设的红十字会备灾中心仓库,没有用于储存、保管灾害应急物资,而是被红会用“以捐带租”、签阴阳合同等办法出租,两年赚取180万元。而承租人把仓库转租出去,按照市场价格,可以轻松赚取数百万元差价。
面对媒体耗费数月所做的调查,这次红会做出回应的时间比以往都快。通过新华社发布的这份回应解释了为什么违规出租,强调是“部分”出租,且合同已在5月提前终止;内部调查显示,没有员工从中获取私利。不过,回应加上媒体采访时红会负责人的答复,都没有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他们选择的承租人,是一家名不见经传、连工商注册地址都是虚假的皮包公司。
类似的问题被质疑已经不是第一次。一味强调国家投入不足、备灾救灾中心需要养人,不合规地出租救灾物资仓库行为是“逼良为娼”的不得已,红会主事者大概还是不能明白,在民间舆论场里,他们出租仓库所获得的那点收入,可能远远不及一个不清不楚的经营行为和对国有设施的不当使用对其公益品牌信任度的继续损毁。以“内部调查”结论来说明自身没有问题,恐怕也难以说服起了疑心、在红会问题上更多倾向于“我不相信”的公众与媒体们。
虽然郭美美被抓,红会终于撇清了与她的干系,但要修复破了产、打了折的信任,需要的是很长一个时期、艰辛细致的重建工作,而且再容不得有丑闻发生。中国红会得从内心里明白,必须做一次彻彻底底的自省、自查,有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决心,改革机构组织形式和监督方式。每一次新闻爆出,更需要有坦诚、开放的态度与机制,少些自我封闭、让人摸不透而容易以讹传讹的“秘密仓库”。
不止是红会。还有许多诞生之日起即亦官亦民、运行机制与“官”“权”接近而缺少足够监督的事业机构、群众组织,如果不能当机立断,完成主动的自省自查,实现与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相称的自身改革,恐怕用不了多久,都要面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