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用慈善档案构筑人类文明的基石──洛克菲勒档案中心访问侧记

“如果我们为最高形式的教育提供支持──无论在哪一个领域──我们就能为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形成最为广泛的影响力。”

                       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美国洛克菲勒档案中心的创办人───约翰·D·洛克菲勒从拓展人类知识边界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描述中心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如果说,坐落在喧嚣繁华的纽约第五大道的洛克菲勒中心代表着洛氏家族在财富上的成功,让人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张力,那么位于纽约市北部20英里外哈德逊河畔的塔利镇(Tarrytown)上的洛克菲勒档案中心,则无声地彰显着着洛氏家族在慈善和人类文明建设上的精神境界。塔利镇节奏舒缓、风景秀丽,充满大自然的沉静之美。每年大约有400位学者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从全球各地来到这里,开始自己的学术之旅。他们查阅中心所藏的档案文献,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潜心问学,通过著述和其他学术活动向公众传递知识和思想,发挥公共教育的价值,其中也不乏中国学者的身影。

 

       2014年11月初的一天,在刚刚入职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的美国MBA高才生Patrick的陪同下,笔者从纽约中央车站出发,经过50分钟的火车旅行抵达Tarry镇。秋季的哈德逊河波光粼粼,河畔层林尽染,一路上伴着愉快的交谈,沿岸风景尽收眼底。洛克菲勒档案中心坐落在位于半山腰的洛克菲勒庄园内的一栋建筑内。正对大门的墙上,挂着约翰·D·洛克菲勒的大幅画像,他将平静而深邃的目光投向每一位访客。

 

       洛克菲勒档案中心是洛氏家族慈善事业的“基础设施”,收藏了整个家族基金会的慈善档案以及其他非营利组织的档案文献,议题包罗万象,覆盖农业、艺术、非裔美国人、历史、 教育、国际关系及经济发展、 劳工、生物学和医学、建筑、政治、人口、宗教、社会福利及妇女历史等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网站上提供的文献分类目录包括22个类别,其中慈善和非营利部门单列一类。根据中心网站信息,目前中心共收集了1.1亿页文件、90万张相片、1800卷缩微胶片、6000个影像制品,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慈善资料中心。从1974年对外开放以来,已有超过5000位全球各地的学者前来开展研究,他们形成了大量文献、书籍、学术论文以及影音研究成果。

 

       洛克菲勒档案中心以独立基金会的法律身份运营,每年预算为数百万美元。中心依靠持续的筹款保证了稳健的运营。中心在启动时获得了450多万美元的赠款,其中最大的一笔来自家族内的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此后每年持续对外筹款。中心运营的部分资金来自于托管档案的基金会,它们可以选择一次性或者按年给中心拨款,作为保管、管理和对外开放服务的费用。中心还另有少量收入来自资料复印和提供远程调档、查阅、复印等服务,仅按成本价收取。

 

       花费如此多的财力对失去现实效用的档案文献精心维护,为基础性的研究和教育提供支持,凸显了洛克菲勒的独到眼光。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中心已成就了非凡的社会影响力。在中心副主任兼研究部主任James Allen Smith及另一位同事的接待下,我们用半天时间进行参访,了解了中心的创立背景和运营情况。

 

起于透明的需要

 

       上世纪70年代,热衷慈善事业的约翰·D·洛克菲勒深感基金会总是掩着神秘的面纱,缺乏问责和透明,公众无从获知其工作情况和价值,于是,他决定建立一个档案中心,将基金会的档案变为公共资源。

 

       洛克菲勒档案中心在起步阶段,主要收集洛氏家族个人及其创办的慈善机构的档案,到80年代中期逐步拓展到家族以外的基金会和非营利机构的档案。洛氏家族成员创办了多个基金会和非营利机构,其中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和温洛克国际是在华最著名的三家,其他还包括普通教育委员会、洛克菲勒大学、美国人口理事会、亚洲学会等。家族以外其他非营利机构,包括福特基金会、联邦基金、罗素·赛奇基金会、儿童发展基金会、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等,基金会中心的档案也纷纷加入。迄今为止,中心收集了42家从事科学、文化、教育等的慈善基金会和非营利机构的档案,此外,还收藏了上述机构以及洛克菲勒家族相关的大量个人资料和文献。

 

       中心于1974年对外开放。基于这些非营利机构档案的属性和利用特点,开放的主要针对群体是独立学者、作家、记者、纪录片摄制组等。独立的含义,是指不从属于任何基金会,能客观公正地使用中心资料,产生现实效用,他们的活动都具有公共性。

 

       Smith解释,外部机构能够把“家底”交付给中心进行托管,是基于与中心达成的共识。他们认同洛克菲勒有关慈善机构需要透明的主张,认为公众应该深入了解基金会的价值、作用,通过学者的研究使慈善部门更好地得到公众理解,并由此评估基金会的长期社会影响。从慈善部门生态系统建设的角度,这些机构还认为,他们不应独自行走在慈善的道路上,而是需要携手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当然,档案管理的成本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现实理由。纽约的一些基金会觉得,他们所在地区的写字楼租金昂贵,自行保存档案成本高昂。从存储空间而言,目前洛克菲勒档案中心已有地下三层库房,还能根据需要进行拓展,并按照档案管理标准提供恒温恒湿的保管条件。而且,慈善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是一项系统工作。“我们有一流的、懂慈善的档案管理人员,使得档案的利用更加便利。” Smith说,从慈善档案的专业管理和高效利用的角度,中心也提供了保证。

 

用一流水准管理档案

 

       洛克菲勒档案中心共38人,其中档案管理部门就有25人,可见档案管理任务之重。Smith介绍,在慈善机构项目文件的移交时限上,一般是项目完成之后的若干年,最为常见的时间是10年,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料是20年后才移交到档案中心。当然,根据隐私保护和尊重捐赠者意愿的原则,移交后可能还要到一定的时间后才对外开放。这项原则也体现在归档过程中的处理措施上,比如涉及个人就业、工资、健康状况、社保记录、住址等敏感信息,都要被档案员隐去。通过中心将机构档案对外开放利用,是基于委托方对洛克菲勒档案中心以及公众的信任。

 

       档案部门负责资料收集、整理、检索、利用,以是否具备研究价值为标准接洽资料的捐赠方,讨论接收档案的范围。此后是归档分类管理,维护检索系统,协同中心的研究部门和学者接洽,推动档案的利用和学术探讨。

 

       中心目前采用传统的档案收集和利用方式,主要收藏纸质档案。但2011年以来,在全球档案管理电子化的趋势下,中心开始考虑引进电子档案的问题。目前中心在网站上提供电子化的目录检索系统、并提供少量电子扫描件用做内容说明,为异地使用者提供方便的检索渠道。尽管目前正尝试对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部分档案进行扫描和电子化处理,但因工作量巨大,尚未规模化开展。

 

       档案部门的终端工作环节是开展利用,相对而言属于被动服务,但中心的研究和教育部的5位员工对这个终端节点进行了延伸,主动与学者进行互动并深度介入他们的研究过程,拓展了中心档案利用的效果和影响力。

 

重燃慈善档案的价值

 

       Smith介绍,美国目前对非营利组织档案尚无系统的归档管理办法,各机构自行决定处理方式。有的基金会可能将档案移交给大学、公共图书馆或者历史学会,比如卡耐基基金会就将档案移交给了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公共图书馆收藏有一些纽约市的基金会的档案。这些机构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各有特点。但能否使慈善档案得到有效的利用,不使其成为尘封的历史,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Smith认为洛克菲勒档案中心的独到之处,在于与学者的互动做得最好,他对此感到非常骄傲。

 

       2014年,中心资助了50位学者开展各领域的研究。时年11月4日笔者到访时,正好赶上中心的学术午餐会,笔者有幸与来自全球各地的10多位学者共进简单的工作餐。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交流,中心资助学术的氛围令人印象深刻。

 

       与学者持之以恒的互动结出了累累硕果。Smith送了一本中心自印的书目给笔者,上面印有中心成立以来资助独立学者研究出版的数百本书籍名录。中心支持发表的论文也达千余篇。中心的研究和教育部每年投入50万美元资助学者、推动学术研究和教育推广活动。目前,除了每年有400位学者到访外,通过邮件接收的查询和研究请求达到数千个。中心还与美国档案界和重要的学术机构保持合作,资助举办一些领域的重要学术研讨会议,并利用中心的档案资源将学者的研究引向前所未有的空白领域。盖茨基金会及其家族成员也曾组队来访,咨询如何管理本基金会的档案

 

       “我们在过去30年里,可能是在支持护理学研究方面领先的机构,” Smith说,“我们致力于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其中慈善议题是一个重点领域。我们和各领域的顶尖学者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并促进公众对慈善部门的了解。” 在到中心履职前,Smith是一位大学教授,曾在校园内从事慈善教育和研究30年,他深切地感受到慈善和公民社会是一个需要大众更多了解的部门。现在,洛克菲勒档案中心正将这些私人基金会的档案,变为全球的公共资源。

 

与中国的渊源

 

       因为笔者来自中国,Smith特地打开电脑,从检索目录上找到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的资料给笔者展示。中心保存了大量中华医学基金会的档案,洛氏家族的慈善事业与中国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渊源与脉络跃然纸上。

 

       洛克菲勒基金会1913年正式在纽约注册成立的时候,就确定宗旨为“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传播,预防和缓解痛苦,促进一切使人类进步的因素,以此造福美国和各国人民,推进文明”,立志成为视野开阔、富有远见的国际基金会。1917年,洛克菲勒在自己慈善事业的早期就将目光投向中国,成立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在中国兴建协和医学院并资助教育,开启与中国交往长达百年的历史。如今,经历过战乱和政治变革的沧桑,协和医学院已完全融入中国的本土医学事业,而CMB依然在中国,持续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尽一己之力。刚刚过去的2014年适逢CMB成立100周年,这家机构老树发新枝,将在华推动的重点领域确定在帮助中国改善卫生政策和系统功能;鼓励创新,促进中国农村医务人员培养的公平性。

 

       目前,中国公益行业发展迅速,但仍只是新生婴儿,带着前冲的锐气不停拓展,尚未形成对非营利机构活动记录和保存以及共享利用的重视。2015年,敦和基金会资助中国发展简报建设公益组织资料库,正是希望推动行业资料文献的共享与合作。这一行动虽然短期内不会产生直接的“效益”,却能从长远构建公益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有助于推动行业生态构建及社会的信任理解,甚至对推动公益资源的有效流动,提高公众对公益行业的参与度,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将话题转回洛克菲勒,他的慈善行为更多地致力于促进知识创造和改善公共环境,完全超越了慈善家的个性追求,影响广泛,意义深远。而成立特立独行的洛克菲勒档案中心,显示了其独到的慈善眼光,同样也体现了推动公益行业信息、资讯和档案资料共享的公共价值,展示了财富的另一种追求。

 

       Smith声音平和,充满理性的言辞透着沉稳的学者风范。“我常常将我们收集、存储和利用档案的过程类比采矿的过程,档案中心和学者就是采矿者,由表及里,将燃煤一层层剥离,露出最有价值的内容。很多研究性的学术书籍和论文正是以这些第一手的档案为基础撰写出来。”

 

       一个下午的参访很快过去,最为重要的收获是透过洛克菲勒档案中心的具体运作,了解了建立档案中心一直秉承的创立之初的高远立意。历经40年矢志不移,早已超越了具体而现实的慈善“效用”层面,而延伸到对人类上层建筑的构建上,体现了慈善作为人类文明进步核心的意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词条  档案  档案词条  侧记  侧记词条  基石  基石词条  构筑  构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