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一:
贵州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全面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规定到2017年,有寄宿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小学80%在校寄宿、初中100%在校寄宿;每个乡(镇)建成1所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并配套建成1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学校少年宫。 到2016年底,实现每所义务阶段学校至少要有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中小学校要设立心理辅导室(咨询室),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重点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理解父母、孝敬感恩教育等。
歌路营解读:
贵州省近年来留守儿童恶性事件频频爆出,此次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推出,表明了贵州省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高度重视。早在2012年和2013年,国家几部委相继推出文件,强调要优先解决留守儿童的寄宿问题,使留守儿童基本的吃和住的问题有了保证,形成了现在寄宿学校里留守儿童占比很高的现状。
但是,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吗?歌路营于2015年初出品的《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已经指出众多住校留守儿童会面临的问题,包括孤独感、心理健康状态差、缺乏处理跟老师和同学关系的能力等等。大幅度增多住校学生的人数,势必会造成学校软硬件配套建设以及校长和老师管理压力的陡增。歌路营在走访乡村学校中常常发现,国家“薄改计划”已经对乡村学校硬件设施进行了大力投入,但是缺乏相应的校园软体文化、课后生活和活动、心理辅导方面的配套建设。寄宿制学校在解决学生吃住之外,在学生如何有效、充实、身心愉悦地地度过课余时间也需要更系统、更大力度的建设,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大量开展课外活动会给老师带来压力,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解决的问题。另外,心理咨询室易建,真正有能力的心理辅导老师难以迅速培养,歌路营在调查中看到很多已经建好的心理咨询室并没有学生来咨询。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从一个强硬的学校管理思路和管理者身份真得转化成为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的辅导老师,绝不仅仅是几天心理知识讲座就能达成。也许宽松的学校的氛围,多开展一些有趣生动的课后活动,对学生管理方式的改变、关心寄宿学校老师的身心健康等等举措的配套执行才能带给住校留守儿童心理上的温暖与改变,也建议政策制定者们可以考虑如何借助更多社会力量一起来参与其中。
新闻二:
据兰州日报报道, 全省乡村教师工资每月将增长500至1000元,班主任将有津贴,寄宿制学校双岗教师将有岗位补助和交通补助等。
歌路营解读:
农村老师工资低、工作压力大。在很多寄宿制学校,没有专职的生活老师,于是老师要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起到生活老师照料学生生活的作用,朝六晚十二是家常便饭。小规模学校的老师面对“资金少-压力大-教学质量低-学生成绩差-资源城市化和中心化-生均更低-老师压力更大-学生成绩更差”这一个恶性循环。年轻老师常常由于不满足于工资标准而大量流动到城镇,有的去谋求其他职业。年长的教师有的会因为追求安定而留在教师岗位,但这些老师大部分能力提升慢,尤其在信息素养上,能给学生带来的帮助和发展有限。歌路营在十月底走访甘肃省陇南市时,教育局人员曾表示,500-1000这个工资涨幅已经接近原来工资的三分之一,在当地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会成为鼓励老师留在教职的一个手段,这是国家在留住乡村教师上出台的一个有力举措,但是恐怕留住老教师容易,涨工资对于留住年轻老师的效果怎样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
新闻三:
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安全事故的新闻屡见不鲜,而这类问题本质是监护人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缺位导致的心理和情感问题。10月28日,四川启动“童伴计划”项目,从10个县的100个存分别选聘、培训一名“童伴妈妈”,负责该村的情感照料。该项目将展开三轮,每轮为期一年的试点。首轮试点期间,每名“童伴妈妈”将获得每年2.4万元左右的工作补贴,配以1万元活动经费。
网上公开招聘条件是:需高中及以上学历,年龄19-55周岁,无犯罪记录,掌握汉语及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能保证合理的工作时间,最好是专职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方便接受培训,以及及时反馈信息。村委委员、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村小老师和医生等可纳入推荐范围。排除村官之类的人选,主要考虑的是人选可以开展长期工作,稳定性强。中国扶贫基金会“童伴计划”项目负责人问会芳称,“对一些家庭贫困、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家庭,童伴妈妈能做到每周走访一次。”
歌路营解读:
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四川省联合推动“童伴妈妈”,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新的尝试。这个模式的好处在于其扎根在社群,利用和调动本土化资源在社区中建立起一个监管留守儿童的网络。这些“童伴妈妈”本身熟悉当地的孩子,孩子容易接受和亲近她们,其一周一次的家访,能代替外出打工的父母定期地去看望孩子、关心问候、聊聊天,从而发现孩子潜在的问题,进而上报有关部门。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即时发现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那么,上报问题后,谁来解决?又如何解决?其背后还需要一整套的儿童福利保护制度的建立。希望扶贫基金会和四川省可以在整个制度体系的建设上共同往前推进。
除此以外,这些“童伴妈妈”还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各种数据表明,0-6岁阶段的留守儿童增长率达到43.7%,这表明,孩子们越来越早的离开了他们的父母,他们在成长中的情感、安全、身体营养、心理健康、与父母关系的缺失等方面也越来越严重,我们的童伴妈妈们是否可以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工作。这也是“童伴妈妈”计划需要更细致开展工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