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故事
脸谱系列故事,是让爱更有力量——“心动力”公益职业人全国联聘的活动栏目之一,通过公益人的真实故事,希望让大家了解:公益,是一种职业,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可能性。本期故事:《谁的青春不迷茫?》,年轻,何不试一试,也许这既是归处,也是出发。
越长大,越逃不开
这样一个问题:
你想要的是什么?
听着《米店》里唱着
左手拿着苹果 右手拿着命运
却不知去哪里寻找你自己的“香”
是的,谁的青春不迷茫
这里没有让你一醉方休的酒,但这里有故事
今天的主角是这些年轻的公益人
如何选择人生的方向
找到可以扎根的地方
朱大昆:想“家”的胡同小伙儿
我是朱大昆,一个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小伙儿。
在我的记忆里,10多年前的北京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但在大街小巷里的多得是熟悉的面孔和浓浓的邻里情。胡同里没有物业,没有专门的保洁人员,但院子的卫生都是由大家主动来打扫。没有保安看门护院,但门口聊天的大妈们就是最好的警卫岗。
这是一种自发的规则与文化,这是我记忆中可以称之为“家”的北京。
但这一切,也只能在“记忆中”了。现在,胡同仍是那条胡同,有人搬走了,新来的多是租户。邻里间大多互不相识,家门口常常落叶满地。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对比?后来,我渐渐明白,对于租户来说,因为没有人能给他提供机会,让他融入这个胡同的生活,所以就算他会在这里住很久,但在他心中这也仅是一个住所,不是他的“家”。
我自己也是租户,租住在一个商品房小区里。除了缴纳物业费,我没有任何办法参与到我所在的小区或者社区的公共事务中来,没有任何途径表达对这个我居住的地方的想法和感受。怀念从前胡同生活的我,想真正为自己,为社区里的人们,做些什么。
后来,我遇见了北京里仁社区建设促进中心,一拍即合。
里仁在做的事,是整合各方的资源,使社区里,哪怕一个个体,都可以运用这些资源解决社区的问题,参与社区的建设,并在此过程中让大家互相熟悉,互相支持。时光不能倒流,我再回不去过去的北京,但我希望能通过里仁这种方式,让每个人从紧闭的门户中走出来,关注自己身边事,关心自己身边人。
加入里仁后,我负责几个街道的社区公益创投项目。
在“促进居民参与,营造熟人社区”的机构使命“落地”的过程中,社区里的60、70岁的大爷大妈们,为自己的社区站岗、执勤,打扫卫生,热情地做着看似很小的贡献。看到他们,我找回了熟悉的感动。
但感动是不够的。改变需要做事,做事需要信念,也需要能力,在公益机构同样如此。公益行业,也有着同商业机构一样的职业能力要求,比如情绪与压力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工作效率等。甚至,在公益机构你要变成“万能”的人,每天都在处理新的项目与状况,因为社会的发展是如此迅速和不可预测。
那既然如此,企业和公益机构工作有什么大的差别吗?
入职里仁前,我在企业和公益机构都有过工作经历,我的感受是——相比企业,公益机构没有严苛的层级制度,允许并且鼓励挑战已有的想法与做法,团队氛围很和谐,所有人共同为推动一件事情努力。并且,除了公益,没有任何一个行业目前如此直面社会高速发展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关心每个人的福祉,包括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问题,例如公民意识的缺失。而这些看似遥远的事情,却深深影响着自己和别人的现在和未来。
不过,在这样的“社会关怀”下做事,容易被贴上“伟大”的标签。但其实,进入公益行业,我只是想用我的努力,让自己过得好,也让更多人过的好而已。就像,我选择里仁,是希望找回社区里“家”的感觉,也让更多人能够参与社区,体验到这种联结感而已。
作为一名职业公益人,现在,我确实只能称公益为我的职业(当然,我热爱我的职业)。但我想,将继续在公益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我,在对社会问题持续深入、对解决路径努力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是把这份工作,当成事业在奋斗。
吕亭亭:一个社工女孩的“北漂”生活
我是吕亭亭,一名90后社会工作者,北京春苗儿童救助基金会“小苗医疗项目”医疗社工经理。
2011年8月,刚从山西医科大学社工专业毕业的我,还是个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小姑娘,怀揣着成为一名优秀社工的热情和梦想,只身一人来到北京。
到春苗面试时,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暖”,有一位温柔的姐姐为我倒了一杯水,她的笑容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顺利通过面试后,我加入春苗,开始了我的“北漂”生涯。
刚入职时,我确实不太适应北京的工作节奏。春苗作为一家致力于“为儿童提供医疗、养育的专业服务,帮助孩子们快乐成长、融入社会”的机构,服务对象包括各类疾病患儿。对我而言,了解不同的疾病、熟悉不同的患儿和医生,是不小的挑战。患儿不都在同一个医院,我常常在这座偌大的城市里来回奔波。
那时,确实感觉很辛苦。可是我也明白,成长没有捷径。如果想要认真做好一件事,想要能力得到提升,付出辛劳是必要的,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工作初期,正是锻炼人的阶段,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跑3、4个医院,心里记挂着我服务的孩子们,踏实努力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在不断的实践中理解春苗的救助服务理念、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两年多的历练后,我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见长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机构的认可,春苗对我委以重任——让我担任“小苗医疗项目”医疗社工经理的工作。除了继续一线社工服务工作,还负责培养社工团队和带领实习生。
在管理者的岗位上,我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懂得了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性格也在渐渐地发生变化,变得更平和、大气。更看到,在公益领域里,职业路径也并不单一,我既可以选择一直在一线做一名社工,也有机会站到不同的岗位上,发展其他能力,发挥更大的能量。
这一切,既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机构对我的支持和信任。虽然“漂”在北京,远离家乡的亲人和大学的朋友们,但我却并不孤单。工作中,春苗的同事给我指导、启发我思考、帮助我成长。生活中,他们也像亲人一样关心我,在我情绪低落的时候鼓励我。我的男朋友三宝,也很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
这些力量,成为了我生活中温暖的陪伴。
其实和大多数“北漂”一样,我也曾纠结过:是回到老家小城,考公务员,过所“舒服”的生活,还是留在北京,继续“奋斗”?
春苗的秘书长澜馨姐知道后,没有直接劝我留下或者回去。她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陪我聊天,和我分享她自己的经历。最后,她对我说:“亭亭,你的进步和工作成绩我都看到,你做的非常棒,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我也相信你无论你在任何岗位,你都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都可以做的非常优秀。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倾听自己的内心。”
这些话让我很触动。在认真思考后,我坚定了留在春苗,留在北京的决心。因为,对这个机构使命的认同、在服务中找到的自身存在的价值、有爱的团队氛围,当然,还有和男友的感情,都足以让我在这座城市里,不再“漂泊”。并且,机构也在为了让春苗人得到更有尊严的收入而努力着,虽然这份工作无法让我变得非常富有,但是至少在看得见的未来里,它能让我过得体面。
2014年春节,我在春苗和三宝结婚了。
这些年来,春苗见证了我的成长、分享了我的喜悦,更给了我机会,创造这样一种生活——
在水泥森林般的北京,找到了可以扎根的土壤,朝着未来,幸福生长。
曲鹏:在一个“处女座”机构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我叫曲鹏,是个90后。
和别的年轻人一样,我也爱玩儿。闲暇的时候,我喜欢在家里看书、看电影、打炉石游戏。周末会和女朋友一起,去探访北京各种有趣的地方,长假时就去各地旅行。
说到工作,我比较幸运,在大学时便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和值得为之努力的事业。
2010年,我从家乡黑龙江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来到北京。在这之前,我对公益的了解还仅限于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后来,我加入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公益。但两年的志愿服务经历,却让我对这种形式本身产生了质疑:志愿者忙活了挺久,看起来双方都很满意,但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大三时,我走出校门,想去看看“真正”的公益是什么,在做什么。我找到了北京歌露营,一家以“用青少年喜爱的方式、专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青少年生命成长所需”为使命的NGO。
歌露营虽然“出生”在11月,但其实是个标准的“处女座”——追求完美、专业化、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项目前期有需求调查,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文献研究,开发过程中多次试错,实施后有科学的评估跟进……这样的公益,非常吸引同样有着“处女座”特质的我。实习一年后,我本科毕业,正式入职北京歌露营。
刚开始,我的职位是传播官员,同时协助另一位同事开展传播筹款工作。虽然比较熟悉自媒体的运用,但在校时并没有相关经验,只能边做边摸索。由于公益平台本身汇聚了丰富的资源,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少传播行业的“大牛”,他们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建议。
由于项目需要,我从传播岗位调到了“WHY课堂”项目管理岗位。这个项目以电子产品载体,为农村留守寄宿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教育视频、具有疗愈功能的心理故事。
两个岗位要求的工作状态和知识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很多能力需要重新学习——从“怎样的讲述方式能让孩子更感兴趣”、“如何解决在学校执行中的问题”,到“软件的操作如何才能更人性化”、“什么设备更符合项目的要求”……
除了换岗,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也常常需要“快速学习”的能力。比如,下周就要给志愿者们进行一场培训,如何组织培训内容、如何暖场,甚至讲话时的手势,都要赶紧学。
这样的工作状态和节奏,看起来忙碌、有挑战性,却正是我选择公益行业很重要的原因:“技能获得”——有机会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帮助我找到自身所长;“装备升级”——大量的学习机会和高要求的工作环境,能让我迅速成长。最近我去参加了两个公益机构举办的活动,内容虽然精彩,但我跳出其中却发现了一些组织上的漏洞,它们都是我大学时只能仰望的机构,而现在的我竟有了能力为他们提出意见,这都是看得见的进步。
也许正是因为,在一个合拍的机构,做着“对”的事,所以“通关”虽有挑战,但方向上从未迷茫。和“处女座”的歌露营,一起Growing,我,在路上。
邱瑶:3年了,感动仍在
我叫邱瑶,今年25岁,是上海爱拍社区公益影像发展中心事业发展部经理。
进入公益领域是因为机遇,加入爱拍则是因为缘分。文秘专业毕业的我,原本在一家培训公司做人力资源助理。那时,对公益的了解还仅限于大学时的青年志愿者协会,觉得做公益无非是捐点东西,做点好人好事而已。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原来公益也可以是一种职业;在公益领域里,也可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综合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刚好遇上爱拍正在招人。这个以“影像传递公益,影像助力社区”为使命的机构,创新得很有吸引力。于是,我决定试一试。
还记得当初面试过程中,我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爱拍是否会录用我这个专业看起来和公益毫不相关的职场新人,兴奋的是如果能成为公益圈的一员该是多么棒的一件事。
幸运的是,我的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主任助理,是我被爱拍录用后的第一个岗位。对于新工作,除了期待,更有忐忑。我深知,初出茅庐如我,最不缺的是公益情怀,最缺是能力。
主任助理的工作比较杂,很磨练人。一开始,我写的东西总会被挑出很多病句和错字,到社区里与服务对象说话都会脸红,在公共场合则更是连话都说不顺畅,更别说独当一面了。但是,领导的鼓励、同事的帮助,让一个个“错误”,没有成为对我的打击,而变成了我成长的契机。在机构包容、和谐的工作氛围里,我抓住机会,把刚入行当初那股新鲜劲儿和热情,落地为扎实的能力。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现在的我可是能独当很多面啦!不仅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已经是事业发展部经理的我,负责统筹协调机构社区项目和制作项目的工作、人员分配等。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经验,没有浪费,成为了我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垫脚石。
回想这几年的公益经历,虽然现在人们已经听厌了“情怀”,但我最大的、最真实的感受,还是感动。
当看到一幅幅老人的笑脸时会感动(笑脸照),当看到老夫妻穿着龙凤装互相欣赏时会感动(拍摄金婚照),当看到老人拿到全家福时的满足会感动(拍摄全家福),当看到居民认真商讨着剧本内容时会感动(社区微电影创作),当看到问题得到解决会感动(社区自治能力工作坊)……
如果刚入行时,面对公益的那份“感动”还是一种“冲动”,那3年后仍旧没有丢失的“感动”,就是“本心”。实实在在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就是我选择公益、坚持公益,最重要的理由。
迷茫的你,也许曾模糊地感觉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却害怕这些“可能”着陆后的模样;也许曾纠结于所谓的“现实”和“理想”,却从未放自己去“现实”中摔打,去“理想”中闯荡。
其实,公益并不需要你有“抛头颅、洒热血”的冲动,也不要求你做出为之“献身”的准备,你可以因为理性或感性的原因来到这里,它会给你丰富多元的体验和馈赠。年轻,何不试一试,也许这既是归处,也是出发。
本文转载自南都公益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