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灾害社会影响与恢复力

 

       2012年,SRI曾撰写了一份《灾害社会影响及其衡量方法-文献综述》报告。2015年天津爆炸事件之后,引起了人们对灾害事件的广泛关注,也让我们突然想起来回顾这份报告,希望报告里的一些内容能为当前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随着社会系统的充分发展,以及人的高度社会化,越来越多的灾害影响无法被简单囊括在宏观经济影响中。因为灾害不仅表现为致灾因子引发的瞬间物理性冲击,还表现为这种冲击导致受灾地社会长期变化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在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中,关于灾害社会影响的讨论不断出现:如人员伤亡对其家人的心理打击、不当救援和重建行为造成的额外经济或非经济损失、灾难造成社会组织或社会关系网络的破坏等。这些事实说明人们对灾害社会影响的某些方面已经产生了关注。

       相对于灾害经济影响的维度,灾害社会影响是指,因灾害而导致的人类身心健康、社会关系、组织结构、公共安全等非经济层面的一系列结果。从大社会的视角,灾害社会影响是指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的冲击 。从家庭的视角,灾害社会影响指灾害对家庭生存条件的冲击,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及对家庭功能的冲击与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影响中的“社会”可以大到社会层面,也可以小到社区层面,乃至更微观的家庭或个体层面。

       在灾害学领域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恢复力,是生态、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多个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对象。随着全球对灾害的关注日益增加和灾害研究的不断发展,恢复力被当作衡量灾害系统的一个属性被引入灾害学领域。在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社会-生态”领域,恢复力被用来描述系统对致灾因子冲击的承受力和恢复力 。这里的“系统”,也可以是社区、家庭或者个体。

       人们普遍关心,什么样的工作可以提升系统的恢复力?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将恢复力进一步分解成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作简要介绍,以便读者初步了解不同类型的工作,作用于恢复力的途径。

 

 

       与缓冲能力相关的措施,例如修建基础设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等,是目前提升系统恢复力普遍采取的措施。但与自组织能力相关的措施,例如搭建社会网络、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合作组织等,可能由于其作用未被充分认识,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简言之,一方面灾害会造成社会关系、组织结构等非经济层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组织结构的优化和改善,又能贡献于系统恢复力提升,从而帮助系统抵御灾害影响。实际上,从历次灾难性事件的总结和研究发现,如果人们能够在把握宏观环境的同时,聚焦社会内部的凝聚力、交往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素,就能够有效地减少灾害损失。因此,在建设系统恢复力的过程中引入灾害社会影响理念,有助于发现内在于受灾地区社会文化结构深处的、能够帮助受灾地社会灾害中恢复元气的原动力;并且从社会系统内部着手,提升其对冲击的承受力和恢复力 。

       那么,在灾害管理中,我们如何应用灾害社会影响理念,提升系统的灾害恢复力?

 

       根据灾害发生的时间点,可划分出图1所示的3个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中的工作任务各不相同。

 

1.灾前

 

       在减灾备灾工作中应用社会影响的理念,实质上就是提倡建立以社区为本的灾害管理模式,要从社区中人的需求出发,发动社区参与,有效整合社会各界减灾资源,评估社区可能面临的各种灾害及其影响、社区的能力及脆弱性,关注社区脆弱群体面临的风险性质和水平,设计出适合本社区的防灾减灾具体规划并付诸实践。

2.灾害发生

 

       灾害发生后,72小时以内属于黄金救援时间,在此阶段内,营救生命是唯一目标。之后进入救援、安置阶段,此时需要引入社会影响的理念,其一是因为此阶段的灾民正处于情绪敏感期,强烈依赖外界援助,需要特别注意救援中物资的发放和分配方式,避免出现对立情绪;其二是要在制定工作策略时考虑到灾害发生后已经产生的社会影响,例如基层公共组织的运转不灵甚至瘫痪,社会秩序失范等,避免损失面的进一步扩大,继而威胁到灾民的生存和安全。

 

3.灾后

 

       在重建工作中注重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已经纳入到政府工作范围之内。但是对于社会领域内的重建,由于缺乏量化的成果考评方法,一直未有等到同等重视。

 

       然而,社会领域的灾后重建必须得到重视。一是社会领域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建,城镇规划和公共设施的重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建等等;二是重建本身又可以依靠社会力量来进行,保护和鼓励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涌现的公众参与社会的热潮,可以使中国的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

 

       在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注入社会影响/影响的理念,能够帮助我们关注到基于个人或社区等中微观层面被忽视的需求,例如在救援工作中注重社会性别,在重建工作中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网络,注重以人为本,将发展的理念纳入到重建工作之中。

 

       虽然灾害社会影响和恢复力思维能够运用于整个灾害管理过程,但学者们对灾害研究的重点已逐渐移向灾前社会系统的备灾状况,期望通过将干预提前,提升系统恢复力,以减少潜在威胁。与此同时,人们的意识与行动也应当发生转变:由被动遭灾转为主动防灾。

 

本文参考了以下文献:

 

王东明,张文霞.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框架研究[J].中国减灾,2011(3).

郭强.灾害中的家庭——家庭与灾害相互关系的社会学考察[J].灾害学,2002,17(3)。

 

蔡驎.一门关于灾害共生实践的学问——日本灾害社会学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12(5).

 

唐钧.关注社会领域的灾害重建[J].中国老区建设,2008(7).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灾害社会影响与恢复力  灾害  灾害词条  恢复  恢复词条  影响  影响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公益

 谁来保护公众环境维权

2012年5月16日,浙江省临安市板桥镇陈余千老夫妇在沙塘弄拍摄造纸厂倾倒污染物时遭到排污者的围殴,造成重伤。随后一篇名为《网友暗访浙江临安污染源称遭堵截 》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