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拒绝自闭症少年登机得到多数网友的支持,但我们仍表示反对!

       最近,一位崔姓父亲带着13岁儿子从郑州飞珠海,在候机过程中,航空公司人员觉得孩子“行为怪异”,上前询问,崔先生主动告知孩子有自闭症航空公司于是拒绝他们登机。航空公司的做法,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支持。但是这一次,我们必须站在网友的对立面。

 

       此案暴露出航空公司诸多问题

 

       拒绝自闭症患者登机,闻所未闻,开了航空公司的先河。

 

 

       之所以被拒绝,航空公司的说法是“行为异常”,具体表现是:崔先生的孩子“来回走动”、“大声说话”。在听到自闭症这三个字后,航空公司拒绝他们登机。

 

       需要澄清的是,“来回走动”、“大声说话”并未发生在飞机上,而是在机场内。在机场内,难道不可以“来回走动”吗?难道“大声说话”就代表有攻击人的倾向吗?航空公司声称,拒绝登机的理由是“行为异常”,但更可能是因为得知孩子有自闭症后,看待这对父子的眼光发生了变化。

 

       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孩子不能和人正常沟通,往往也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在极端情况下,确实有自残或攻击他人的行为,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可控。在一篇研究中度自闭症青少年自己出行的论文中,作者发现他们可以通过练习来逐渐掌握技能,表现稳定。

 

       最关键的是,这位自闭症少年,是有监护人陪同的,这也不是他们第一次乘坐飞机。那么,航空公司拒绝他们登机有依据吗?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三十四条,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或健康情况可能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的旅客,承运人不予承运。

 

       这条规则非常笼统,没有细化到具体病种,也没有对安全影响提供操作性强的等级标准,这就使得同类病人或同一乘客可能受到不同对待。而且,这条法规到现在为止,已经执行20年(1996年实施),没有进一步修订,各种行业规定也没有制定具体标准。著名航空律师张起淮认为,这起案例暴露出航空部门立法滞后、执行歧义、争议后无人处理三大问题。

 

       遗憾的是,基于强烈安全偏好,多数人支持航空公司

 

       在这则新闻的跟帖中,绝大多数网友都支持航空公司的做法,认为这是为其他乘客负责。

 

       只要举着“航空安全”的大旗,航空公司往往战无不胜,深得民心。所有人都抱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心理。这样的态度在以往早有体现。

 

       今日话题曾做过一期《中国民航,还能不能不晚点了》的专题,读者反馈中有一个颇让人意外的发现:很多国人认为,只要为了安全,怎么晚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今日话题还做过另一期专题《“飞行模式”何时不再徒有虚名》,明确指出在飞行过程中,打开飞行模式就够了,不必关机。但被顶得最多的一条跟帖,还是认为“支持全程关机,不然等出事了就迟了。”

 

       能够理解国人对于安全性的强烈偏好,但这恰恰也是各种歧视存在的理由。只要艾滋病毒携带者对他人有一点传染风险,我就要歧视;只要有前科的专车司机让我有一点不安全感,我就要拒绝;只要自闭症儿童有攻击他人的一丝可能性,我就要驱逐!

 

       一个真空的、排除所有潜在风险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只会把一个社会变成不宽容、互相攻讦的模样。

 

       所以,某些行业擅长把服务和安全对立起来,逼你二选一

 

       有多少人讨厌国内地铁的安检?

 

       队伍明明很长了,安检进一步拖慢速度,女生刚买一个新包,也得塞进万年没有清洁过的安检设备中,如果你带了一瓶水,恰好拿在手上,抱歉,你得喝一口。

 

       在很多反恐压力比中国大的国家,地铁都不需要安检。而且,地铁安检员的工作态度、负责程度和机场安检员完全不能比,他们更多的时候,不是盯着电脑屏幕,而是盯着手机,这说明,他们自己也知道,正在做的这件事,就是做个样子。只查包不查人的安检,有意义吗?

 

在北京某些地铁站点,即使早晚高峰,安检也要进行

 

       奇怪的是,虽然有不少人讨厌地铁安检,但是认为这能保障安全,麻烦就麻烦一点吧。一篇“大家觉得武汉的地铁安检有必要存在吗”的帖子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有必要,核心理由都是“为了安全”。

 

       正是由于强烈的安全偏好,国内很多行业准确把握受众心理,非常擅长把安全和服务对立起来:你觉得我服务没做到位,我告诉你这是为了安全。安全和服务,你选一个吧。

 

       于是大家选择安全,一切都变成理所应当。当安全变成服务低劣的遮羞布时,我们其实既得不到服务,也得不到安全。

 

 

       从更深层次看,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无以复加

 

       展现大爱无疆是容易的,但对具体的个人表达关爱往往很难。在当今中国的公共舆论中,这是一种常态。在看著名作家蔡春猪介绍自闭症儿童时(他儿子患有自闭症),你可能是一种心疼、怜惜的态度,在遇到航空公司拒绝登机时,你可能是另一种态度。

 

       即使在展现大爱无疆时,也基本停留在口头上,这一点从针对弱势群体的公共设施不足上,已经充分体现。但更多还是体现在思维上。就以自闭症儿童为例,旁人无法想像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自闭症患儿,父母要付出些什么。根据2013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人士服务现状调查报告》,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闭症就是性格孤僻,有25.39%的人认为自闭症是管教不良而导致的。而实际上,自闭症的发病原因直到今天,医学界也没有弄清。

 

英国残障人士专用停车车位标志

 

       有一起事件,和拒绝自闭症少年类似。2014年,3名旅客准备从沈阳飞往石家庄时,遭到春秋航空拒绝,原因是他们主动告知工作人员自己是艾滋病毒感染者。虽然事后春秋航空董事长出面道歉,但他是这么说的:“其实只要艾滋病人不张扬,低调一点,春秋航空公司根本不会拦着他们。”瞧瞧这口气,主动告知反而是错(这次自闭症事件也是主动告知)。

 

       归根结底,很多人不爱具体的人,只爱宏大叙事,所以在一些个案发生时,就原形毕露了。崔先生在事件发生后表示“再也不坐飞机了”,世上从此又多了一个悲伤的父亲。

 

       大家扪心自问一下,一个13岁的自闭症少年,在父亲的监护下,真的能对飞行安全造成影响?

 

“拒载”自闭症患者并非最优选项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夏振彬

 

       有人说,航空公司的做法可以理解。飞机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交通工具,要在万米高空之上飞行,对乘客的年龄、身体状况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容不得半点差池。因此出于安全的考虑和对乘客负责的态度,“拒载”可以理解。

 

       还有人说,站在法律的角度,这一选择也的确不无道理。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际运输规则》,如果承运人认为旅客的行为、年龄、精神或者健康状况不适合旅行,或者可能给其他旅客造成不舒适等,承运人有权拒绝运输旅客。所以工作人员“根据规定”拒绝孩子登机,也算不上“出格”之举。

 

       但是站在人性化的角度,“拒载”始终算不上是最优选项。当前,自闭症在国内处于高发态势。据中国教育学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等机构在2014年的估算,中国自闭症患者可能超过1000万人,0~14岁患儿的数量可能超过200万人。如此庞大的群体,都要被飞机拒之门外?这不现实,更不合理。

 

       而从操作上看,开具“适宜登机证明”也并不能解决问题。按照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的说法,证明需要三甲医院开具,需要公章,十天内有效——考虑到担责问题,这种证明医生会开吗?另一方面,自闭症患者发病常常来自外在刺激,有了一纸证明就能排除所谓的“隐患”了吗?

 

       根据医学解释,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其主要病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等等。从案例看,患有严重自闭症的孩子有时会出现过激甚至暴力行为,但多是回应式的,而并非预谋或刻意。可以说,自闭症患者的病症其实都在可预判的范围内,只要事先了解,做好预案,让他们搭乘飞机并不会对安全造成困扰,此前就有“自闭症少年飞机上不停撕杂志,机组人员悉心照料”等暖心案例。

 

       所以崔先生的遭遇虽是个案,但不妨引起更多讨论,达成一定共识,让更多人对自闭症患者多一点了解,少一些心理排斥甚至恐惧感,并针对其乘机需求形成规范的工作模式,让相关预案成为一种“标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自闭症  自闭症词条  登机  登机词条  反对  反对词条  多数  多数词条  拒绝  拒绝词条  
公益

 慈善该走哪条道

“衣加衣”源于微博,在媒体、爱心人士、民间慈善组织的推动下,爱心如潮水般从全国各地涌向云南、贵州等最需要帮助的地区。这无疑是“微公益”的典型案例,目前,活动还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