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培训是培养公益人才的主要方式,对公益行业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和持续影响。面对现代慈善发展所涌现的人才需求,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新的探索与实践案例?在《慈善法》等新政的催化下,慈善教育又会呈现出哪些新趋势?正是本期话题所关注的。
——本期主持人,杨志伟
北师大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课程统筹
作者简介
李勇
浙江嘉兴美学学会理事
新疆蜡烛志愿者团队秘书长
正文
中国文化是实践的,公益文化建设更加如此。基于中国文化的实践性,中华文明成为唯一绵延不绝的古文明。当代中国本土公益人才培养,应该重视文化传统训练。
一、社会工作中国化的根本在人才
半个多世纪前,吴文藻先生在《社会学丛刊》总序(收入《论社会学中国化》论文集)中就指出:“以试用假设始,以实地证言终。
理论符合事实,事实启发理论,必须理论与事实揉和一起,获得一种新综合,而后现实的社会学才能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上,又必须有了本此眼光训练出来的独立的科学人才,来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社会学才算彻底的中国化。”
吴文藻先生(还有他的学生李安宅,在《边疆社会工作》一书中,提出“服务-训练-研究”三者合一、尤重实践的人才培养原则)是从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两方面来谈社会学中国化问题的。
社会公益,难在发展,重在建设,关键在人。公益人要站在中国文化建设的立场,从善的历程(善知识论)出发,发展本土文化中的社会公益之理。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公益实践,是发展非形而上学意义的善知识论的伟大行动。
本土公益人是公益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谈到公益人才培养,笔者的老朋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亚力坤·奥斯曼说:“有了人才,事就好办了。”他的话,暗合了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
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有一篇著名的论文《人是机器》,作者是拉美特里,1747年用匿名发表,是18世纪法国第一部以公开的无神论形式出现的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著作。
该书假定一切生物都具有所谓“运动的始基”,它是生物的运动,感觉以至思维和良知产生的根据。书中明确指出,运动的物质能够产生有生命的生物、有感觉的动物和有理性的人。当代哲学已经走出机械论,都在批评机械唯物论。
如今,公益无人称化,去精神性的偏向,引起笔者的警觉 。它让公益人只投入时间精力,不投入精神情怀,这样会导致“看重公共品而忽视公益人”的反成人学的恶果,从而杀死公益慈善。
逻辑从哪里开始,历史就从哪里开始。本土公益实践研究必须坚持史论结合原则,要下功夫研究哲学史、社会工作史,追求事和理的结合、一致,尤其是要追求中国“公益事”与中国“慈善理”的结合。公益人和社会工作者一样,是“价值注满”的文化建设者。
三、“成人”并“成物”的实践智慧
不仅主张“成人”(成就理想人格),儒家的实践智慧也一直包含了涉及做事的“成物”。以成人、成物为核心,儒家的社会观是一个“天人共同体”视域。
清华大学哲学系陈来教授认为:“从现代哲学的讨论所针对的问题如技术理性的统治而言,儒家的实践智慧比起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有其特色,也有其优越之处,即毫不犹豫地强调道德的善是人类实践的根本目标,重视人的精神修养和工夫实践。”(陈来:《论儒家的实践智慧》,载《哲学研究》
2018年8月号)儒家信奉性善论,济贫帮困,救灾救助,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看为善的行为。从理论上讲,无论是成就理想人格(所谓“成人”)的修齐治平,还是走向下进路,止于人民的幸福,都是在发挥正能量。
文化建设给公益界提出了任务:公益界的供给侧改革必须深化。公益界的供给侧问题长期存在,问题的核心在公益人身上。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饱读四书五经的吴文藻、李安宅之后,实践中的当代中国公益人已经“居善地”了,如何“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就需要公益人作为实践主体,必须学习化:好好学习中国文化。
这里,笔者要说到两位熟识的新疆本土公益人:北疆的亚力坤·奥斯曼和南疆的努尔彦·买买提。
梭梭计划·新疆公益人才成长计划的发起人亚力坤·奥斯曼,早年毕业于上海海关专科学校,原是乌鲁木齐海关稽查处的副处长。
2014年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公益行业,进行二次创业,策划设计了梭梭计划、同声传译、金色书柜、乐助的士(与马力言木·阿布拉合作)、墙上书店(与乌鲁木齐丝绸之路书店合作,笔者前去参观过)等19个公益品牌。
中专毕业生、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一家人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努尔彦·买买提是连续三届“梭梭计划”的资助对象。
2007年,努尔彦带着母亲乘火车在上海治病返回新疆的途中,在甘肃张掖火车站,遇到一些素不相识人的帮助,一路护送着她回到了新疆。
九年过去了,努尔彦虽然不知道恩人们的名字,心里却一直记挂着他们,遂于2016年底,在亚力坤、姜岚等友人的鼓励、帮助下,从新疆库车奔赴甘肃张掖,寻找恩人。
央广记者张雷、新疆都市报社记者姜岚在报道《民族团结一家亲:新疆女孩努尔彦甘肃寻亲记》中写道——
11月27日,新疆著名公益人亚力坤·奥斯曼在朋友圈里发布了新疆女孩努尔彦·买买提寻找9年前在甘肃张掖帮助过她的恩人的故事,新疆公益圈好心人纷纷转发,从新疆传到甘肃,传到全国各地。受努尔彦委托,新疆都市报也加入帮努尔彦圆梦的行列。
11月28日,甘肃张掖雪豹救援队队长吴生亮找到当年曾在甘肃张掖铁路工作的退休阿姨尹惠敏。尹惠敏开始帮忙在当年一起工作的班组中打听2007年帮助新疆女孩努尔彦的人。
11月29日21时左右,传来了好消息,当年帮助努尔彦的人都找到了,是张掖火车站职工白秀英,已退休在家。随后,努尔彦想寻找的恩人全都相继找到了。
11月3日晚,努尔彦从乌鲁木齐乘火车前往甘肃张掖,开启一次感恩之旅,一个感人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新疆库车县维吾尔族志愿者努尔彦·买买提此举,浓墨重彩地诠释了维吾尔文化传统里的“感恩”二字。
2016年,笔者在南京市委党校遇见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王振耀院长时,他就说到了新疆维吾尔族文化传统中,有着定期捐赠、扶贫助弱、行善感恩等公益习惯,这些都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
四、缀语:“要成贤成圣”的志愿者
最近,央视一套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火了,笔者一期不落地在网络上收看了,并将它推荐给了朋友们。
2017年3月13日晚,上海理工大学里的一场古诗词吟诵活动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现年35岁的志愿者刘永博士教大家吟诵《枫桥夜泊》和《凉州词》,他从四维度国学视角解读《枫桥夜泊》,还朗诵了自己最近写的一首现代诗《生日遐思》,大声表白:“......每当我读孔孟/就有种雄心壮志,要成贤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