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反家暴法实施与弱势女性群体的需求:聚焦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残障、性少数”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联合国妇女署、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和女性抗艾网络-中国联合举办。来自联合国机构、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及艾滋病、同性恋、残障领域的社区组织代表7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进程醒目、差距惊心
据北京为平联合发起人冯媛介绍,2016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后,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法院共发出1284份人身安全保护令,许多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人特别是妇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人身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反家暴法的实施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些部门和地方出台了配套措施,反家暴的信息通过大众媒体得到了传播,尤其是对儿童的保护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各地均有出具告诫书和核发人身安全保护令,但这些远远不够。”冯媛说。
多机构跨地区合作不力;对施暴人的矫治工作未见进行;不能保护当事人隐私,甚至泄露当事人信息的事情有所发生;对遭受家暴的残疾人和重病患者,未见相关部门出台特殊保护措施;数据和统计工作不力,披露滞后;服务质量欠佳,服务人员缺乏能力建设……目前工作的现状不容忽视,这些对反家暴法的未来工作也提出了挑战。
弱势女性遭受家暴的比例更高
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但包括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女同性恋者和残障女性的弱势女性,往往更容易遭受暴力伤害也更容易被忽视。女性抗艾网络-中国秘书长袁文莉介绍了《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遭受家庭暴力调研报告》,调研发现:有47.7%的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遭受过至少一种形式的家暴,远高于普通女性24.7%的遭遇家暴的比例。除肢体暴力和精神暴力外,经济控制和性暴力也是常见的家暴形式,尤其因为性传播是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方式之一,使性暴力成为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遭受暴力的特殊形式。
除了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性少数遭受家暴的比例也很高。彩虹暴力终结所负责人李悦介绍了我国首份关于性少数的家庭暴力报告《中国性少数群体家庭暴力研究报告》,报告显示,68.97%的中国女同性恋和双性恋者遭受过家庭暴力,来自原生家庭的家庭暴力比例较高,同性伴侣之间暴力也不低。
从提高保护意识开始
如何帮助弱势女性预防和摆脱家暴成为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性别的不平等、家庭暴力以及污名和歧视造成了这些女性的三重弱势。“同一般女性相比,艾滋病病毒感染女性受到了家暴往往没法说出口,一方面这样容易暴露了自己被感染的身份;另外病毒感染女性一般身体状况都比较虚弱,身体不允许我们四处奔走;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一旦我们以此与家庭决裂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家里巴不得我们赶紧走呢。”女性抗艾网络理事长王秋云道出了艾滋病病毒感染女性心有苦难出口的心酸。
对此,康众健康卫生教育服务中心主任蔡凌平认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女性接触最多的医生或许能成为家暴求救的第一救助人:“因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女性是一个可以够到的群体,里面有一定比例的家暴受害人群。首先,要培育这些医生意识,识别什么是家暴,要教给他们反家暴法的知识,最后要教给他们技能,帮助受害人群如何正确地寻找庇护。”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让有资源、有资金的一方来引领、来帮助社区组织的发展,再让社会组织去帮助弱势群体。”Evolving管理咨询工作时张涛说。与会者也纷纷表示,关注弱势群体的家暴问题,需要从法律、政策、实施、社区和家暴受害者参与等几方面共同努力,提高决策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识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