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一带一路”公益先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作为国家顶层战略,“一带一路”是除了“精准扶贫”之外最受公众关注的热词。

 

       5月14日,备受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的建设除了政府、企业积极参与外,社会组织同样应该是“一带一路”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很多时候民间组织作为友好使者,能比其他领域先行一步,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帮助中国投资赢得更广泛的社会民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组织在数量上快速发展,逐步完善治理结构,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动员,能力已有大幅提升,赢得社会信任,影响力日益扩大。

 

       既具备执行国际公益项目的能力,又有走向国际的强烈愿望。其中,部分民间组织已经先行一步,开展国际化探索。

 

       民间组织的国际化探索

 

       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社会组织数量在70万家左右,吸纳700多万各类社会人员就业,固定资产两千多亿元,民间组织活动,涵概范围非常广泛,几乎覆盖社会各个方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扶贫济困、公益慈善、环境保护、气侯变化、医疗与养老、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等。

 

       当前,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爱德基金会、老牛基金会、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已经在国际化征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国际化起源于2005年,已经有12年的探索之路,先后对印尼、巴基斯坦、缅甸、智利、海地、几内亚、苏丹、黑洲之角,西非阿伯拉病毒地区、柬埔寨、埃塞俄比亚、尼泊尔和厄瓜多等1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包括紧急救援、母婴医疗保健、微笑儿童、大学生资助、国际水窖在内的多个项目,其中2011年竣工的苏丹阿伯欧社友谊医院被外交部评为公共外交的典范工程。

   

       201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埃塞俄比亚、苏丹、缅甸和尼泊尔四个国家的公益项目得到落实,并在缅甸和尼泊尔注册成立中国扶贫基金会海外办公室。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扶贫基金会已经累计在国际救灾和发展援助方面投入资金和物资一亿一千两百万,平均1000万/年,公益带来的边际效应被逐渐放大,中国公益组织的国际影响日渐加深。

 

       在国际化探索过程中,中国扶贫基金会离不开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中国扶贫基金会与中国石油在苏丹援建阿伯欧社友谊医院,联合苏宁电器援助了尼泊尔的地震学校,与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企业合作,为非洲的饥饿儿童筹款供餐,与徐工集团为埃塞干旱地区百姓修建水窖。

   

       “携手走向国际,服务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好与东道国民心相通工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连心,对海外企业来说,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需要以东道国的社区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回报当地社区。从企业自身利益来说,说也是保护企业的巨额资产,现在中国的海外投资,直接投资应该是在七千亿美元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财富。”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表示。

 

 

       跨国公益不为危机“埋单”

 

       跨国公司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从事公益慈善的历史较为久远,有着较多经验,中国企业的海外公益也在2000年以后逐步兴起。

   

       长期研究跨国企业海外公益的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在多次国外考察中,看到了中、外两国企业海外公益之间的差异。

   

       一家跨国公司想要开拓缅甸市场,在设立工厂之初,首先会选择在当地先做一些公益慈善、好人好事进行铺垫,从而为开拓市场做进一步的准备。但中国企业跨国贸易之时有些不一样,大多遇到问题和麻烦,出现抵制行为后才开始想起来做公益慈善活动,跟所在国人民搞好关系,无形中在市场开拓方面所花成本就有所增加。

   

       “从跨国公司的经验来看,通常把公益慈善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规划,把企业社会责任又纳入整个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这方面,一些海外中资企业考虑并没有那么长远。另外,为了能够更长远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一些跨国公司会设立公益基金,专门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甚至以设立基金会的方式,使公益慈善活动保持持续,这个一个非常好的经验之一。”邓国胜说。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现在在180多个国家,已经有三万多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这个数量非常庞大。

 

       

公益需要专业且善于宣传

       十多年前,邓国胜就开始关注并研究国内、外跨国企业社会责任。最初,邓国胜的印象是跨国企业社会责任中,外企社会责任较为突出明显,而中国企业实践社会责任的并不多。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2000年左右,作为专门较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学者之一,邓国胜深有感触。当时,从媒体见诸报端的企业公益信息大多都为跨国公司,国内公司鲜有因企业社会责任登上媒体版面,但经过深入研究,邓国胜发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成绩有目共睹,并不落后外企。

 

       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期间,芬兰手机厂商诺基亚在灾区开展公益项目,结合企业自身业务优势,利用手机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美国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思科公司,利用计算机技术专长在华资助培训下岗女工。一些国外汽车厂商在华进行儿童安全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安全知识。通过自身专业技术优势,社会效果会被放至最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跨国公司非常注重与媒体沟通互动,有宣传意识;另外,很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专长从事公益慈善事业,这使得社会效果放大,使得媒体感兴趣,利于报道,影响力自然出来。邓国胜说,“中国企业不太注重宣传,不善于宣传,即便是大额捐赠几千万、上亿美金也不愿意做报道、低调行事,这让公众很难知道中国企业的公益行为。”

 

       “企业领导的固定思维也是影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呈现较少的因素之一,领导们不让报道,怕报道后找上门要捐赠的会更多,也是导致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知晓度较低的一个原因。”邓国胜补充道。

   

       当前,中国企业纷纷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报道力度,大数据时代,收集数据会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知晓力度会越来越大。

 

 

       积极实现多边公益共赢

 

       跨国企业海外公益绝不是一捐了之,让员工与客户积极参与,将呈现多赢局面。

   

       早期,很多海外中资企业在所在国当地,公益慈善行为较为单一,一般就是捐钱,员工和客户上、下游参与程度都非常低。海外跨国公司不仅捐钱,还带动着自己员工和客户参与。

   

       国外跨国公司在海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注重创造共享价值,追求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平衡。一些跨国公司,在非洲做扶贫项目,既保护了当地环境,又实现了扶贫效果,同时又为企业带来了稳定货源,达到共赢。

   

       当前,中国企业公益也纷纷开始注重共赢效应。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注册和运营的多元化控股企业集团,其前身是1938年于香港成立的“联和行”,1983年,改组成立华润(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归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被列为国有重点骨干企业。

   

       华润集团在企业社会责任中创建华润希望小镇,这是利用企业资源解决"三农"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自2008年起,华润陆续在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选址建设希望小镇。通过统一规划,就地改造、重建,彻底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利用集团自身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帮助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把华润希望小镇建设成为生态、有机、绿色,和当地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具有农业发展活力、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村镇。

     

       经过持续八年的努力,迄今,华润已建成广西百色、河北西柏坡、湖南韶山、福建古田、贵州遵义、安徽金寨希望小镇;江西井冈山希望小镇也正在建设中。

   

       德国企业宝马公司在华开拓业务后,成立了宝马爱心基金,专门邀请购买宝马车的车主们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这不仅跟客户群体建立了很好的良性关系,也为企业带来更多附加值,这是海外企业非常好的经验。

   

       “不仅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着精准扶贫,华润有机食品供应华润超市,华润地产也带动起来,这是智慧公益慈善,创造共享价值,是典型的双赢结局。”邓国胜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先行  先行词条  相亲  相亲词条  一带  一带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一路  一路词条  
公益

 解读NGO如何说服医院为HIV感...

 现有防治条例缺少处罚依据  ●李虎 天津海河之星工作组成员  《公益时报》:接触小T案例之前有没有类似小T的案例?  李虎:有很多。上周的北京发布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