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 凌晨0点03分,阿里巴巴天猫交易额突破第一个100亿元;
11月11日上午9点04秒,阿里巴巴天猫交易额冲破1000亿元,速度远远超过去年;
11月12日0点0分,1682亿交易额达成。
这是今年阿里双十一的 “成绩单”,截止至11月12日24:00,又一场 “剁手”盛宴的上半场宣告结束,天猫双十一全天交易以 1682 亿元的成绩刷新纪录。不瞒大家说,小王子其实是用脚来码今天推文的。
每一年的“11.11”,是中国人的购物狂欢节。但在美国,跟双十一同类型的购物节“Black Friday”之后,会紧接着有一个公益节“Giving Tuesday”。
Giving Tuesday(星期二回馈日)在每年美国感恩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二举行,旨在鼓舞大众、慈善机构、企业捐献出自己的时间,金钱或者其他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因此,小王子在剁手之后,脑海里产生了一些思考:“双十一”的营销和传播思路,公益组织是否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呢?
比如,对于公益组织来说,当某个项目的传播遇到了瓶颈,我们可以试着主动创造一个事件。比如ALS冰桶挑战,不仅让全世界的人都关注到渐冻症这一罕见疾病,还能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
因此,在创造事件的时候,最好有一个比较爆的话题,比如“我请你睡觉”。一个好的话题,可以通过线下的事件来引爆线上的传播。
此外,小王子还帮大家整理了三个公益组织可以思考的方向:
1:
公益组织该如何跨界,调动社会各界的资源和力量?
1 NGO组织、企业以及政府的“三角关系”
跨界为王的时代,当合作才能共赢越来越成为共识,NGO组织、企业以及政府的“hands in hands”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REAP项目认识到,要想真正改变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必须和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因此,REAP选择和最专业的眼科商业机构合作,为山区孩子们提供免费视力检查和眼镜。REAP还和当地政府计生部门合作,在农村普及科学的婴幼儿养育方法(戳这里,了解详情)。
2 跨界、创新、联结,让公益玩出无限可能
通过探索新的传播方式、与伙伴公益机构合作等方式,也可以为公益项目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传统的性教育难以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而且一次课只能覆盖几十个学生。为此,你我伙伴制作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性教育网课,让更多青少年能远程获得高质量的性教育课程。
为了更广泛且精准地覆盖性性教育受众,你我伙伴还开设“性教育伙伴机构”计划,通过与其他枢纽型公益机构的合作,将专业的性教育课程推广到全国各地(戳这里,了解更多)。
3 跨界合作,一起公益:明星、企业与NGO协同发展
人们对名人代言各类商业品牌的营销行为已经司空见惯,在NGO品牌树立的过程中,名人的代言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NGO借助“名流”的影响力来推广自己的组织与活动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走入公众的视野,与此同时,各界名人名企借助人道主义提升了自己积极的社会形象。
这种跨界合作,无论是对于NGO还是名人或者是名企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共谋发展。
但小王子思考的是,在很多明星都有做公益的需求时,公益组织该如何主动出击,尝试联系一下有契合点的明星来助力自己的项目呢?
据美国的一家营销网站统计,在美国2016年的明星参与公益的活动当中,有37%是由于公益组织“毛遂自荐”而逐步达成合作的。因此,与其抱怨自己的资源不足,不如自己想办法去努力找资源。
4 借艺术元素玩转公益传播,你也可以轻松搞定
对于公益圈如何打破与大众沟通的壁垒以及如何提升社会影响力这两个问题,艺术形式的植入和艺术项目的创新也许是一剂良方。
对于大众来讲,他们并不一定了解公益领域,也不会花太多精力去了解我们埋头苦干了几年的项目,但很多人转发过“小朋友画廊”的朋友圈,看过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春节自救指南》,也听过谭维维的华阴老腔《给你一点颜色》,当看到小伙儿躲着城管也要做公益涂鸦的新闻,也不由地表示钦佩。
而为了探索影戏更多的可能,浅色在2015年发起“迷你影戏节”,将影戏结合诗、默剧、传统皮影、舞蹈等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唤起了公众对性别平等、聋人群体的新认识(戳这里,了解更多)。
这些艺术相关的元素,可以很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并与公益项目和社会议题产生许多化学反应。
2:公益组织如何提高创意和创新能力?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杨说过,创意就是“旧元素,新组合”。把常见的元素重新组合,借助一些巧妙的设计,用对“套路”照样可以把公益活动做的很酷。
公益传播不仅仅是发声的工具,还有可能成为改变的魔法。最关键的是想办法激发公众对世界的共鸣或者对特定项目的认同。我们可以借助多种传播的形式,例如新型载体、互动体验、创意海报等,把公益项目给社会带来的改变直观地展示给大众。
比如,腾讯视频就联手壹基金在LiveMusic 2017亚洲金曲大赏的现场打造了一场“零废弃塑料”演唱会,吸引粉丝主动将废弃空瓶进行“有奖”回收,倡导大众“关爱海洋生物”的环保理念。
再比如,2016年11月, “我请你睡觉”公益活动的发起人阿培邀请大家去一些非常规的地方睡一觉,然后拍照、录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络上,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发作性睡病”这一罕见病,找到「觉主」,并唤起全社会对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关爱和正确认识,同时倡导每一个人都要关爱自己的睡眠健康。
3:公益组织要学习哪些商业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品牌和管理?
企业在承担越来越多的企业责任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商家并不期待在一开始就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应,而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自己的品牌形象与理念,弱化品牌的盈利性,在消费者心中提升好感和可信赖度。
那么,我们一直让商业组织“占便宜”,公益组织能不能也从商业组织和其运行的模式中“盗用”点技能呢?
作为公益人,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意识,那就是:公益组织和大众信赖之间,缺一个能让人想起的品牌形象。
品牌不仅是对外的,也是对内的;它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筹款上,更在于影响更多的人把“公益理念”变成“公益实践”,再进一步让“公益实践”更有参与感和效率。
当商业行为承载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公益组织又为何不取其所需,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呢?在我们想要更多人参与其中的各种行为和活动中,再没有比「公益」更值得宣传和推广的了。
默默无闻可以践行公益精神,但却大大削弱了公益精神的影响力,不是吗?相信在不就的将来,中国会有更多可持续、有影响力的公益品牌涌现,这其中会不会有你们机构呢?
听小王子聊完三个思考方向,不知各位看官们有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欢迎大家踊跃留言讨论,忘记“剁手”之后的伤痛,小王子等着跟大家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