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圈被《南方周末“2017中国公益品牌榜”“熟面孔”不少,“黑马”不多》(可点击原文直接查看今天推送的第二条)一文刷屏。根据已发布的内容来看,这完全是一份不懂公益也不懂品牌的的机构做出来的榜单,实在不能相信这竟然出自以专业著称的媒体《南方周末》。
随手摘几个我认为不妥之处:
新媒体影响力=品牌影响力?
这个榜单名为品牌榜,通篇看到都是数字平台的传播数据分析,且不论引入的数据源是否可信,单凭把品牌影响力当数字媒体传播力这件事就极为不专业。虽然对于品牌的定义很多,但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品牌是一种认知。数字化平台只是渠道之一,并不能反映品牌的价值。口口相传或是电视广告,都是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渠道。很多商业品牌存在的历史远远超过了数字化平台发展本身,难道他们的品牌之前都是没有价值的?
基金会的影响力=公益行业影响力?
全文提供了两张榜单,一张为中国公益基金会品牌榜,一张为公益项目品牌榜,但是报道全文都在讲公益行业的品牌问题。基金会只是公益行业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民非、社团、志愿者组织,甚至是社会企业,难道这些在《南方周末》眼里都不算公益组织?
在公益项目的榜单中,我们既看到了免费午餐、爱心包裹、也看到了WABC无障碍艺途。WABC无障碍艺途,那时一个机构怎么又成了一个项目了。9958儿童救助中心这明显是一个组织。这个标准实在看不懂制作方如何界定公益项目的依据是什么;何况这些项目的目标受众不同,放在一起比较是否公平?
什么是微信初级状态?
任何一个榜单都应该有一套科学的调研方法,有具体提供样本数量。而在发表的内容中却只提到了最终入选的50家基金会(《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显示截止2016年中国注册的基金会达到5500家,这50家被调基金会的筛选标准是什么?“50家基金会100%拥有官方微信公众号,但与商业微信公众号相比较,大部分基金会的微信账号仍处于较为初级的状态”什么叫初级状态?这份榜单又和哪些商业微信号进行了比较,是企业宣传号还是用户社群号还是内容电商号,用户数上比不过咪蒙的真的不止公益机构公众号。
专家是哪里的专家?
榜单提出“基于行业内调研与专家评审”,既没有数量也没有名单,也不知道是那个方面的专家,如何调研的,问卷还是访谈?业务领域专家对品牌的见解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品牌榜单的依据?基于行业内调研:调研了多少机构,有效多少?如何分布?
渠道占的多品牌做得好?
无论是不是公益组织,品牌的核心都是在目标受众中建立认知。文中提到,“50 家基金会中,接近60%未开通头条号、百家号等自媒体平台账号,其中仅7家基金会头条号保持更新,90%的基金会头条号粉丝数量未超过500,只有2家基金会的头条号粉丝达到8000以上。做新媒体的都知道开不开头条号,百家号这些跟你要做的东西有关,在这些平台上获得流量的基础是你有好的内容产出。基金会不是媒体,不是内容生产商是否要在这些地方投入精力要看自己的需要和人员能力,不是必选条件。
这样的漏断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文中的结论也基本上是公益行业的老生常谈,实在无需靠一个榜单去挖掘。对于像《南方周末》这样的媒体,请几个记者帮助公益组织提升文案写作能力都比评这个毫无专业度可信的奖项有意义的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公益评奖成了一个香饽饽,各种奖项,榜单层出不穷,但是这些奖项、榜单是否能真的反应出公益行业的发展水平呢?实在想不出这些东拼西凑出来的榜单除了帮助基金会的品牌部门完成KPI,或者在写年报的时候加一句获得xx奖项之外还有什么用。公益机构希望发展自己的品牌,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没钱没资源,其实很多做得好创业公司品牌还未必有公益组织有钱,何况公益组织天然的公益属性就是自带资源,也不要说自己没人才,至少很多公众号大号的运营者都是从拿最底层薪水干起来的,多研究目标用户偏好,学习好的商业品牌成功经验,多跟非公益领域的同行们交流才是提升自己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