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冯燕:慈善与商业的创新性相遇——社会企业 | 中华慈善百人论坛

 

作者简介

 

       冯燕: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素有台湾“社会企业教母”之称。她与社会企业的初遇是“黑暗中的对话”。她意识到:“社会企业的存在,就是去解决社会问题,”从此便一直关注社会企业领域。在担任台湾马英九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期间,曾推动2014年成为台湾的“社会企业元年”,且在她和相关人士的推动下,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于2014年颁布了《社会企业行动方案》。

 

       全文9700余字,读完约15分钟

       编者按:台湾“社会企业教母”详解台湾社会企业发展简史与案例。

 

       一、 前言

 

       传统的公民社会系由政府、商业与慈善(公益)等三个部门各司其职,但环顾全球发展趋势,绿色消费、公平贸易、人道援助等概念及其活动,渐渐打破了三个部门之间的边界,产生了不同的公民社会状态;因为对改善人类生活的渴望,在新的公民社会及全球化思维下,三个部门近年来都开始创新。创新并不一定是要无中生有,可以是在既有的基础上微调,因为新的伙伴关系、不同的探讨角度或是注入异质性的资源而有所创新。

 

       公益的创新始于早年看到政府的不足,公益组织开始倡导并提供服务,到近年来以补充而非替代性的伙伴关系,发展出新的角色与方法[1]。然而因为社会问题愈趋多元复杂,所以公益的型态必须不断地创新以因应,而随着亚洲新兴经济的崛起,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慈善公益家,他们对于公益的投资(赞助)有更多积极的想法;新加坡国立大学对于亚洲公益创新及投资的研究报告,即归纳出三种公益创新的型态提供慈善公益家投资(赞助)[2]参考:

 

现在公民社会三个部门之功能与目标。图片来自冯燕。

 

 

       (1)Entrepreneurial Philanthropy(创业型公益)

 

       随着公益创投兴起,有愈来愈多的企业专业人士关注投入,产生了结合商业模式的公益创新型态,可能是非营利组织创业、社会企业或是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实践,以有别于传统慈善模式,运用资本及商业智能提供新的机会、创造社会价值。

 

       (2)Strategic Philanthropy(策略性公益)

 

       由各方角色参与的协同合作,是更有策略性、更灵活的公益资源运用模式,重点在于参与者彼此间有明确的共同任务目标,被认为是具创新性及影响力的公益模式,但是较不具投资风险,例如:四川震灾或日本震灾时因为不同资源、部门间的合作,产生了国际捐助者和地方中介机构之间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

 

       (3)The Philanthropy Ecosystem(慈善生态系统)

 

       联结不同利益相关人、不同系统网络间协同合作模式,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可以更有效率地解决社会问题。

 

       同时,商业部门也开始反思,如何以创新手法,在追求股东利益时可以善尽社会责任,达到经营与环境永续。公益与商业本质上是有相当大的不同,但若从下图[1]的光谱中可以看到,现在已有慈善组织发展出商业模式以增加组织收入,如在台湾深耕多年的喜憨儿基金会;同时在光谱的另一端,具有善尽社会责任理念的新型态商业组织正蓬勃发展,如从美国发起的B型企业。然而,在整个光谱中最受瞩目的就是慈善创新与商业创新交集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本质即为运用创新的商业模式,解决社会及环境问题,它的组织型态可能是公司、非营利组织或者是合作社,在国际间往往称之为具有(经济、社会)双重价值的组织。对政府而言,社会企业能够直接面对社会需求,且能提供更多改善各类社会问题的解方,故可成为在非营利组织之外,另一股可协助政府改善社会问题的力量。

 

       发起于屏东县的胜利身心障碍潜能发展中心就是很棒的NPO型社企代表:创办人张英树有志从就业角度解决身障者社会适应问题,他看到身心障碍者的专长与天份,开拓出适合他们的就业天地,成立社会企业,从20年前的打字与资料建档业务,到目前的加油站、手工甜点、视觉设计、计算机结构绘图BIM、甚至是艺术品等级的手工琉璃事业,一步步打破身障族群的隐形天花板,激发出他们不可思议的商业潜能[1]。胜利和若水社企走出庇护工场的经营格局,不贩卖爱心、不对外捐款、不消费故事,却勾勒出震惊各界的身心障碍者就业版图[2]。喜愿面包也是一样,采取「三不原则」:不接受捐款、不向社会募款、不申请补助,凭着保育院生对单纯工作超越一般人的专注力水平,及在地农粮、在地加工、在地消费的完美组合,创造不简单的土地风景[3],现在这些院生可以很骄傲地递出自己是面包师傅的名片。创办人施明煌认为,让身心受限员工,亲手做出高质量面包、通过市场考验赚取收入,就是对自己价值与尊严最好的肯定[4]。另外像是创办「慢飞儿咖啡」的白化症患者戴耀赛,以及打造「黑暗中对话」的爱盲基金会,和直接商业注册的众社企,也都是努力透过创新的商业手法,不遗余力地转换人们对于身障者的「弱势」刻板印象[5],并让身障者充分就业。光之艺廊也是如此,扶植自闭症患者成为画家,帮助身心障碍者找到价值,开创经济自立的机会,并经由合理营运,再去创造更多机会给这个族群。创办人陈翠华曾表示,社会企业社会创新息息相关,当发现社会问题时,应该从目前的问题中找到具有价值、潜能的地方,鼓励支持开发这些价值,而不是依循过去习惯,只被动等待别人或政府给予补助[6]。

 

       二、 社会企业发展背景

 

       在新的公民社会及全球化思维下,同时带有社会与经济双重使命的新型态组织正蓬勃发展,就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本质即为运用创新的商业模式解决社会及环境问题,其组织特色提供非营利组织发展自给自足,并永续发展的可行方向,亦促使其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时,调整过去单纯捐助社会公益的传统作法,同时让创业者审视事业经营的初衷,及其所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对政府而言,社会企业不但能够直接面对且改善各类社会问题,并可减轻政府负担,使政府资金得以投入如国家发展等相关重大措施。

 

       在国际方面,欧美地区社会企业发展得较早,迄今约有几十万个具有社会企业精神之组织,并有7%于其本国以外之国家设点营运。英国的社会企业发展得最早,起源自70年代的私有化改革浪潮,从民间会计师开始推动,协助社会福利机构强化管理、转变为商业事业体,不再依赖政府补贴,让英国顺利由福利国转型为社会经济市场。在英国,约有 7 万多家社会企业,对其经济贡献达 187 亿英镑,共雇用了将近 100 万名员工;社会企业的生产总值约 240 亿英镑,已在英国年度 GDP 中占了 1.5%。所谓「社会企业」是指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为核心目标的创新企业组织,透过一般商业营运而非捐赠的模式在市场机制中自给自足。其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亦可达到社会公益的目的,以平衡社会发展。而在亚洲方面,由于经济扩张快速,各国同样面临如城乡差距、人口老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目前在印度、孟加拉国、泰国、新加坡、香港以及南韩等,皆相当重视社会企业发展议题,期藉由创新的商业模式与辅导措施,促使经济能与社会一同正向发展[1]。其中,南韩政府非常积极推展社会企业相关措施,并于2007年通过「社会企业促进法」,在劳动部下设专责单位及外围组织 (韩国社会企业振兴院),以政府优先采购、营造友善环境为重点策略,同时持续拓展各项可行融资管道及相关育成辅导机构,完善社会企业整体运作体系。

 

       三、 台湾社会企业发展情形

 

       台湾最早具有社会企业雏形的组织,当推依1934年就订定的「合作社法」所设置的各类合作社。合作社的兴起,本就是为了纾解资本主义经济所带来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合作社属社会经济范畴,系以经济方法图解决社员、社区、社会之问题,设立目的兼具社会及经济功能。尤其为数众多的储蓄互助社,目前累计放款117万余笔,每笔平均14万余元小额贷款,让穷人也有借钱的权利,且约有三分之一在原住民地区,就好比社会企业之父--尤努斯所创办的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一样。又例如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以「结合妇女力量,关怀社会,提升环境质量」为核心宗旨,透过质量的严格把关,提供消费者健康安全的食材;另如有限责任高雄市育成照顾服务劳动合作社,则提供居家服务与清洁、长照咨询与教育等服务,使老人及身障者能获得适当照护并提升自我照顾能力,以劳动合作这样既传统又创新地方式,让每位照顾工作者都是股东,为国内短缺的照顾人力,注入乐于投入的照顾工作者。

 

       除了合作社,在台湾非营利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上,也扮演着相当重要且关键角色,如劳动部为协助失业者在地就业,自2002年推动「多元就业开发方案」,与非营利的民间团体共同合作,迄于2015年,已与超过1,900余个民间团体合作执行逾8,000项有助于促进就业及发展地方产业的工作计划,协助超过7万4千余名失业者就业。而后,劳动部为进一步协助多元就业开发方案的民间团体持续延展经营的能量,于2007年提出发展社会企业的概念,并逐步以政策引导及运用资源提供协助,包含进行相关政策研究,办理研习课程,并逐步辅导民间团体建立有关社会企业的认知等,至2010年推动「培力就业计划」更进一步鼓励非营利团体发挥创新创意的想法,活络在地经济乃至于发展社会事业,到2012年11月由劳动部开始推动「社会企业月」,办理假日市集、参访观摩、论坛等社会企业系列活动,加深大众对社会企业之认知。

 

       社会企业的范围相当广,每个国家都有其特色。韩国及意大利的社会企业,就以合作社为主,而英国及美、加等国则较多元。目前台湾的社企类型约可大致归类为公司型社企、NPO型社企、合作社与中介型组织等四种。

 

       在台湾经济部登记设立的公司名称中包含「社会企业」者共有87家,但依据台湾经济研究院统计,目前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公司主要目的者约有425家,若涵括非营利组织部分则共约1000家。社会企业发展的领域则相当多元,除了弱势扶贫,还有食农创新、文化保存、公平贸易、科技创新、医疗照护等各项议题。难得的是,在发展初期,即出现有为协助社会企业而成立之中介组织,透过育成辅导 (如:社企流iLab)、资源挹注 (如:活水社企开发)、产销通路 (如:社企一起帮平台) 等方式,使诸社会企业发展更加顺利。这样多元面向发展的趋势,也令台湾大多数社企界的先驱创业者和学者专家们,纷纷建议不要太快立法规范,以免限缩了社企发展的空间。

 

       无独有偶的是,除了社会创业家的投入,台湾的非营利组织也早自90年代开始显着地发展以烘焙、洗车等商业模式经营社会企业,例如喜憨儿基金会、阳光基金会等。1999年发生921集集大地震后,在行政院921震灾重建暂行条例中,将社区营造、产业重建等置入法令中,再加上大量的民间捐款,投入社区经济、原乡再造、农业生态等面向,也成为目前许多相关议题的社企起点[2]。而后,行政院劳委会为进一步协助多元就业开发方案的民间团体,持续延展经营创造工作机会的能量,于2007年提出发展社会经济的概念,以政策引导及运用资源提供协助,包含进行相关政策研究,办理研习课程,逐步辅导民间团体建立有关社会企业的认知等,至2010年推动「培力就业计划」更进一步鼓励非营利团体发挥创新创意的想法,活络在地经济乃至于发展社会事业。民间单位值此同时也开始活络讨论此议题,如2007年生态绿取得公平贸易认证,趋势科技张明正及知名作家王文华成立若水创投,2009年起辅仁大学及喜憨儿基金会所办理的社会企业国际研讨会,2012年新世代年轻人创办社企流,2013年联合报的愿景工程开始进行社会企业系列报导等,都在显示这种做生意的同时,也能改变世界的社会企业,开始撷取众人的目光,而公私部门之间就社会企业议题的对话也开始透过论坛、分享会等形式逐渐发生。

 

台湾社会企业发展的历程。图片来自冯燕。

 

       四、台湾社会企业政策推动情形

       台湾的社会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平实而论,社会企业难以孤军奋战,需要有良好的支持系统才好站稳脚步,永续经营。而建立适合社会企业持续发展的友善环境则需要社会大众、公司企业、民间团体及政府机关的通力合作。由国际社企发展经验得知,若由政府担任建立方向的角色,更能达到推波助澜之效,因此,在经过台湾的重重座谈研讨,以及借镜国际经验之后,(台湾)行政院于2014年9月核定通过「社会企业行动方案」之社企发展政策,并响应王育敏立法委员的呼吁,将2014年订为「台湾社企元年」。该政策由行政院社福政务委员主导,以(台湾)经济部、劳动部、卫福部、教育部以及农委会做为前导推动机关,主要精神就在于营造友善的社会企业发展环境,透过「调法规」、「建平台」、「筹资金」等经营环境基础建设,辅以「倡育成」等经营能力提升措施,以提供社会企业友善环境、建构网络平台、以及强化经营体质。在社企生态圈中,除了须鼓励更多社企创业家的热情与成功案例,还要有育成中心像是阳光般给社企们温暖必要的陪伴、开拓消费市场就像生命必需的氧气般给予社企能量、天使投资资金则是灌溉社企的活水。期望透过政府的介入,将台湾社会打造成有利于社会创新、创业、成长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先是在2014年9月,由(台湾)政务委员领导组团,带领30多位政府及民间社企相关人员,参加在首尔举办的第七届社会企业世界论坛(SEWF),藉由一同研讨学习国际经验,来凝聚产官学各界的共识。尔后在2015年7月,更召集80位来自产官学研各界社企代表,到意大利米兰参加第八届社会企业世界论坛,并由政务委员发表社企政策主题演讲,介绍台湾的「社企行动方案」时,就得到与会各国代表们众多赞许,国际知名的社会企业专家,大都非常认同台湾政府以先行政后立法之政策推动社会企业;此外,(台湾)政府动员经济部、劳动部、农委会、卫福部、教育部、内政部等多个部门跨部会合作推动社会企业发展,对照其他国家多仅以一个部门(劳动或社福)来推动,也是受到国际上钦羡之创举。

 

       创设「社企聚落」是(台湾)行政院推动社会企业的具体成果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广社会企业理念、让社会大众更关注社会企业相关议题,行政院毛治国院长将位于台北市热闹的永康街商圈附近金华街上,原本是行政院院长官邸的一座花园洋房院落,转型为社会企业的交流中心,这样的作法,目前是世界第一,也是唯一。在经营团队重新规划后,旧官邸焕然一新,变身激荡社会创新创意的社企聚落,打造汇聚各式社会能量、探议社会议题、引介各种资源,连结国际及在地民间的社会企业据点。同时将另个有关青年创业政策中规划的青年创业基地,也并在金华官邸内的车库里设立据点,推出网实整合(on line-off line)之一站式创业服务,提供青年创业圆梦所需资源。目前首期进驻社企聚落的团队,有我的开心农场有限公司等10个单位,另有共同工作空间,欢迎社会创新者前往使用。聚落中各种讨论、开会、培训上课的活动众多,尤其是企业资源媒合会、黑克松等更是闹热滚滚,且多有具体成果。

 

       为让大众更能辨识社会企业,以及建立社会企业与大众沟通的管道,台湾政府在2015年促成民间团体--「台湾公益团体自律联盟」建置社会企业登录平台,邀请社会企业自愿参与,推动社会企业登录机制,揭露创业初衷、业务内容、欲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营运模式,并透过由跨领域专家及社企家成立之咨询委员会审查,取得登录资格;也推动社会企业朝信息透明化发展,鼓励社会企业公开经会计师审核之财务报表,并撰写其造成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报告书。这些登录的社会企业,也将会是政府推荐采购的标的,希望藉此带动消费大众,共同支持采买对社会有益的社企产品,创造社会影响力。

 

       相关部会合作打造11月为「社会企业月」,从2014年起,每年11月推动一系列整合性社会企业活动,包括社企通路市集、国际研讨会、经验分享会、资金及商机媒合、竞赛活动及政策说明平台等等,透过购买社会企业产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正向新力量!

 

       展望未来,期待产、官、学、研持续合力推动台湾社会企业的发展,在政府单位方面,继续举办共识营,让各个不同层级政府单位的相关同仁,更理解社会企业,增进承办业务的能力,进而继续做合理的法规措施调整。学界与研究单位人员,则可以经由实务上参与育成辅导工作,进行行动研究,撰写成功案例模式,建构适用于亚洲社会的社企架构。企业界则可以扮演出资与出力两种角色,将社会企业纳入CSR或天使基金投资的标的中,更可以运用专业知能,协助缺乏实务经验的热血青年创业家,辅导社企运作。也期待社会企业能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精进产品服务,同时以行业自律的精神主动透明揭露,努力朝向其社会目标实践,发挥创新的社会影响力,让台湾更美好。

 

从青年创业谈社会企业发展光谱。图片来自冯燕

 

       五、台湾社会企业主要类别及相关案例

 

       台湾经济研究院曾把较有知名度的社会企业,依其应对的社会问题归为六类,包括:济弱扶贫、食农创新、文化保存、公平交易、科技创新、和医疗照护,再加上对建立社企生态圈来说很重要的中介型社企,可以算有七种类型;下文各举一案例说明。

 

       (一)弱势扶贫 (案例:新生命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虽然近年来身心障碍者职业训练的机会增加,使许多重度、极重度的脊髓损伤患者受惠,但这些训练出来的人力,实际在外就业的人仍不多,原因并不在于他们不够专业,而是一般企业碍于无障碍空间的不足,及因脊伤者坐在轮椅上的状态、而造成多数社会大众对脊髓损伤者有「失能」的刻板印象,对其产值及可能造成企业负担的认知落差,使任用意愿普遍不高。有鉴于此,新生命信息服务建立一套机制协助有就业意愿的脊伤者参与社会的生产工作,并结合云端科技与友善企业的力量建置数位科技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开创脊髓损伤者的生命活力、及工作能力展现。促使脊髓损伤者自立自强,提升生活质量,重新认识生命价值,活出自信与尊严。

 

       (二)食农创新 (案例:光原社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为提升部落经济收益及维护原乡传统文化,创办人王鹏超先生、李志强先生、陈雅桢女士共同成立光原社会企业,协助当地原住民改善生活并培养环境永续之概念。为保障生计及永续经营,光原对拥有土地者以合理价格收购农产,对无土地者则以基本薪资雇用耕作。同时,协助原住民进行农产有机加工处理,通过有机验证推出质量保证之农产品,包括阿里山有机乌龙茶、金萱、咖啡、及时令季节蔬菜等,并且将农产集中与通路洽谈,将产品打进市场销售。此外,并设置低利微型贷款基金,除了分摊种植风险外,也鼓励原住民能灵活运用资金及创业。在光原社会企业积极投入的努力下,不仅让原住民找到自立与自信,也为地方社会问题注入正向的影响力。

 

       (三)文化保存 (案例:小镇文创股份有限公司)

 

       怀抱着复育百年文化的理想,何培钧先生与表哥共同进行了一年的古迹修缮工作,赋予藏于南投县竹山镇山中的传统建筑新生命—成立「天空的院子」民宿。为了使旅客能够延长更多停留时间以感受当地文化,创办人决定以民宿经营的方式呈现古迹风采。天空的院子在音乐家协助下,透过媒体曝光的营销效益下走出经营低谷,而为了让民宿不只是一间民宿,希能带动地方商机,凡客人使用体验的产品,如家具、日用品以及食用蔬果等,皆产自于竹山,不仅用环保素材打造在地关怀,同时也创造更多在地人的就业机会。并进一步以振兴竹山文化与经济为目标,创办小镇文创股份有限公司,透过产业合作、观光导览、专长换宿、实务讲座等运作模式,不仅成功吸引青年回乡创业,其推展理念亦不断向外界传播,于各地种下发展的契机,让因随着产业没落而人口外移的小镇,再现经济荣景与文化风情。

 

       (四)公平贸易 (案例:生态绿股份有限公司)

 

       为了解决传统贸易不公平地对待弱势小农,生态绿导入公平贸易的运作模式,经由透明公开的采购机制与销售管道,减少中间盘商的层层剥削,让所得利润直接反馈到生产者,帮助拉丁美洲、亚洲与非洲等贫穷小农创造友善的销售通路。由于公平贸易亦相当重视有机农作,支持小农稳建营运同时也让消费者与环境生态受益;另一方面,透过机制而逐渐脱贫,获得应有的医疗及教育权利,更能吸引其他小农参与,形成善的循环。生态绿并于2007年成功申请国际公平贸易认证,共同为劳工权益、儿童福利、两性平权与环境保育等议题努力。

 

       (五)科技创新 (案例:众社企股份有限公司)

 

       有感于过去国内缺乏无障碍休闲餐饮空间及其相关信息,创办人原为交通大学的林崇伟教授成立「众社会企业」,带领学生团队研拟友善环境调查工具,同时与公益团体合作,招募身障人士担任「爱的特派员」,进入各式餐厅亲身体验用餐环境,除对店内设施进行评估外,亦给予业者相关建议,鼓励业者提升行动不便者的服务及环境质量。之后并将各家餐厅的评鉴报告进一步整合成云端资料建置,开发「台北友善好餐厅App」智能行动平台,整合餐厅介绍、现场照片以及评价,并留有特派员报告,提供行动不便的客人额外之店内资讯。该App透过GPS定位功能,可自动搜寻并依目前所在位置由近而远列出附近所有友善餐厅。除了提供友善餐厅信息,也可连结休闲及大众运输等资源,不但「食」得安心,亦可享受「行」与「育乐」的便利。

 

       (六)医疗照护(案例:多扶事业有限公司)

 

       只有障碍的环境,没有障碍的人,这是印在社会企业「多扶接送」工作人员制服背后上的一句话,也代表着多扶接送的核心精神。协助身心障碍、行动不便者走出家门的多扶事业,是台湾第一家通过行政院金融管理委员会设置之「创柜板」审查,进入资本市场的社会企业。虽然经费确实是多扶面临的一大难题,但多扶接送创办人许佐夫表示,上柜的目的不是募资,而是希望取得更多身障者信任,让全方位的无障碍服务遍及全台[3]。多扶接送能够为行动不便的新人,完成婚纱之旅的梦想,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们,完成妈祖遶境钻轿底的祈福愿望,他们将无障碍旅游服务,拓展到提升高龄者生活质量的层次,不仅仅是满足他们最基本就医维护健康的需求而已。近年更为观光旅游业者培训人力,以开发国际无障碍观光旅游的新市场。

 

       (七)社企生态系统 (案例:社企流股份有限公司)

 

       过去华文世界中尚未出现任何信息平台,专门分享有关社会企业的各种信息与资源。因此,林以涵从业余兴趣的架设社企信息网站开始,与其大学同学于2012年创立台湾第一个华文社会企业信息汇流平台「社企流」,希望传递「用商业力量改变社会问题」的知识与智慧,并连结各地社会企业

 

       透过常态更新,让对于社会企业有兴趣的大众更加认识此概念,在不同领域或地区努力着的社会企业家们也可透过此平台交流互动。平台内容不仅分享台湾社会企业领域的各项信息,也涵盖国际上关于社会创新、社会企业等相关讯息,配合社企参访、论坛讲座及工作坊实作,协助社会大众更加清楚掌握目前社企最新动态与趋势。从2014年起,每年三月社企流办的社企高峰会,变成台湾社企界一大盛会。此外,社企流并与英国最大社企育成组织Unltd合作成立iLab育成中心,期以汇聚各项创业资源,让更多改变世界的好点子能在此孵化、茁壮。

 

       从这些台湾社会创业家身上,我们看到了社会企业家的精神,首先是拥有热忱与对社会议题的关怀,这是社会企业家有别于一般企业家的地方;还需要勇气、坚忍来度过创业维艰的阶段及展现不妥协的社会使命;并且要负责、有创意,才能真正落实创意的商业模式,并维持永续的收益来持续推动社会公益。

 

       六、结语

 

 

     

台湾社会企业发展蓝图,图片来自冯燕

 

       台湾的社会企业正在萌芽发展阶段,过去由非营利组织主导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正逐步改变,越来越多有使命感、有创意的青年社会企业家,开始投入我们过去没有思考过的市场,不再仰赖政府补助,要用创意与商业力量改变社会社会企业将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社会资本。

 

       有别于传统营利事业及非营利组织的分野,社会企业连结社会正义以及经济成长的机会,透过创新营运模式为国家社会的包容性成长,开启希望之路,在政府与民间的积极倡议之下,台湾社会企业将获得更多民众的支持与认同。配合社会企业行动方案,相关政府单位皆陆续规划促进措施给予社会企业有力的支持,除了完善社会企业发展之生态环境,也将致力参与国际相关事务与活动,让台湾成为世界社会企业之标竿。

 

       传统公益团体主要的资源来自于大众捐款、企业捐助以及政府相关补助计划。政府推广社会企业的目的,并非要公益团体等非营利组织都转型成为社会企业,而是提供公益团体一种可行的增加财源方向,思考能否在维持社会公益目标下,藉由提升组织管理效能、研发高质量产品及服务以提高收入,同时可降低政府补助波动所产生的风险。至于是否要转型成社会企业或进行投资,端看公益团体本身的性质而定,并非所有公益团体都适合,维护公益团体本身价值永远是第一优先;更何况,每个社会确实都需要足够的非营利组织发挥功能。而政府最终目的是希望把饼做大,也就是让社会上多一种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让更多大众及资源都能够关注及让社会拥有更多向上的力量!如此,民众在为满足本身需求而购买社会企业的产品时,因社会企业将其利润投入从事公益,大众也能间接促成社会公益;企业除了有减税诱因采购身心障碍福利机构或慈善机构相关产品之外,也可增加一个投资社会企业从事公益的管道,或者因为有新的商机,以致可能结合社企成为生产链伙伴。政府则只需运用行政工具,为社会企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社会企业容易发展,而不需直接投入补助款来补助社会企业营运,让政府资源做更有效的运用,时可创造公民社会中三赢的局面,最终效果则是产生共善的正面影响力。

 

 

[1]蒋威、林嘉瑜、施启伟、张东栋(2013年)公益创投指南为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者而设计,亚洲公益创投网络支持并由创思编译发布。

(AshleyMetzCummings,LisaHehenberger,2011)

[2]金靖恩(2014年12月27日)。从非营利组织到社会企业不能换汤不换药:角色、环境、策略与思维,跟着变了吗?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1434/795/2760?page=6。

[3]胡哲生、梁琼丹(2013年)。胜利潜能发展中心低调拓展震撼性身障者就业版图。载于台湾社会企业创新创业学会(策画),我们的小幸福、小经济:9个社会企业热血·追梦实战故事,页50-69。台北市:新自然主义、幸福绿光股份有限公司。

[4]梁琼丹(2013年)。喜愿共和国简单面包,创造不简单的土地风景。载于台湾社会企业创新创业学会(策画),我们的小幸福、小经济:9个社会企业热血·追梦实战故事,页22-49。台北市:新自然主义、幸福绿光股份有限公司。

[5]彭昱融(2011年4月13日)。喜愿面包的麦田狂想曲,天下杂志440期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0682。

[6]樊语婕(2015年10月)青创+社企 集结创新创业能量 让台湾更美好(专访冯燕)。劳动力与创新4期,页8-11。

[7]刘俐珊(2013年12月25日)。多扶接送:盼能够服务全台身障。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1742

[8]TonyBlair,andJaneWales,2012,April16,https://philanthropyforum.org/sessions/innovation-in.

[9]RobJohnandPaulineTan,2013,InnovationEntrepreneurialSocial.FinanceinAsia,WorkingPaperNo.2inAsianPhilanthropy.Publishedby:AsiaCentreforScialEntrepreneurshipandPhilanthropy.

 

 

关于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

 

       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2012年由国家民政部批准并担任业务主管单位,以促进慈善、改善民生的“民生慈善”为宗旨,以促进人人都可以参与公益的“平民公益”为己任,致力于联合全国及海外公益慈善机构和人士,共建、共享集信息交流、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国际合作四大目标于一体的开放性公益慈善平台。

 

       目前,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已形成了年度《慈善蓝皮书》、中华慈善百人论坛、为爱行走(大型公益徒步活动)、为爱联合劝募(O2O联合筹款平台)、知不知系列沙龙、慈善篮系列沙龙等慈善品牌,并在政策倡导领域积极参与,包括推动民间各界参与慈善法的开门立法实践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慈善  慈善词条  创新性  创新性词条  中华  中华词条  相遇  相遇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公益

 核辐射阴影下的福岛一日纪行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 9级强震和海啸给日本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地震和海啸引发的福岛核电站爆炸和核泄漏、核辐射,同样对周边社区乃至日本全社会造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