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儿童节策划】留守、流动儿童,我们能为你做些什么?②

       六一将至,这是一个属于儿童的节日。然而,很少人知道它是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而设立的节日。

        据《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称:“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7亿,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处于‘流动’之中,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总数约1亿人。”行业里也不乏关注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组织机构,而公众对于他们对于机构们所从事的项目却是一知半解,我们到底能为流动、留守儿童做些什么呢?

       今年六一节,发展简报采访了四家专注做流动、留守儿童项目的机构,让他们谈谈自己从事的有代表性的项目,我们能做的,或许可以从他们的实践中找到些许灵感吧。

 

文 | 张欢

视频制作 | 朱宇靖

 

二 项目名称:微澜图书馆

        简介:“微澜图书馆”是新公民计划发起的一个公益项目,通过在教育基础薄弱的打工子弟学校、和流动人口聚居的中低收入社区打造微型图书馆,为城市边缘的流动儿童提供持续、稳定的教育支持和服务。2017年10月至今,微澜图书馆已经在北京运营了15个分馆,累计服务7267位读者,借阅总数32556本,参加过服务的志愿者391人,累计服务时长7733小时,服务次数1337次。

被访者:左樵,新公民计划项目经理

 

        我叫左樵,2016年7月进入新公民计划。此前我做了十多年中学老师,40岁那年开始自己创业,结果创业失败了。对于职业的选择我也徘徊了很久,此前有过一次在新公民计划做志愿者的经历,让我对公益行业充满了向往,当新公民计划招人时,我选择了它,它也选择了我。

        微澜图书馆项目从2017年7月就开始酝酿了,之所以想做这个项目是因为当时机构也在考虑转型。之前新公民计划一直是做资助的,就是资方委托我们去找一些项目和机构进行资助,当然都是在流动儿童这一领域。实际上,做了十多年,我们感觉有些隔靴搔痒,毕竟项目都不是自己做的,同事们都有想亲自去实操做项目的意愿。当时有想法就做一个大的转型,微澜图书馆这个项目是我提议的,因为自己曾经是教师,发现在很多打工子弟学校都有图书馆,里面的书籍一般也是社会捐助的,但书真正能够跟孩子能见面的机会特别少,大多数只是挂个牌子某某爱心图书馆,都是铁锁把门。

 

王梦迪/摄

 

        学校之所以不推动这件事也可以理解。对于学校来说,书的获取是比较容易的,社会上不乏捐助书籍的个人和企业。但如果要把图书馆真正地经营起来,不光是把书整理上架的问题,还需要一整套借还书的流程,需要专人管理,这个工作量是相当大的。让学校自己做,估计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对于这些民办的打工子弟学校来说,教师资源本身比较匮乏,谁还有剩余的精力来经营图书馆呢?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公益资源的浪费。

 

 

王梦迪/摄

       学校图书馆要保持运转就必须有专人管理,其实缺的就是人,学校没有余力雇一个专职的人管理图书馆,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当然,孩子的阅读需求自然不必说。在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数量不少,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有图书馆存在也有运营需求的有45所。实际调查的当然不止这个数,有的学校也有图书馆但是觉得开不开放无所谓,接受捐赠也只是走个形式;有的学校就没有这个需求,它甚至觉得跟你合作去找志愿者的话,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还有的是学校一扩招,连一间富余的空房间都腾不出来了。既有图书馆开放需求也有能力的目前是45所,从2017年10月项目启动至今我们已经运营了15个图书馆。在整理这些爱心图书馆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来自企业的捐赠的往往都是企业集体采购,书崭新崭新的,但复本率非常高,有时候同一本书能有200本;来自个人捐赠的问题是书一般都是家中的废品,并不适合孩子们阅读。而在我们这15个馆中新开的6馆和8馆的图书都是我们开出书单,找到捐赠企业定向购买的,复本率不超过2%。

        微澜图书馆基本都分布在北京的郊区县,像今天你们来的北京大兴区忠诚学校(位于南五环)图书馆还属于比较近市区的了。这个馆今年4月3日开放,一周开放3天,周二、四、五,从上午11:30到下午4点左右,基本上孩子们上午课程结束就可以进来借书了,下午每节课课间也可以过来。忠诚学校有200多名学生,第一天开馆的时候排了两条大队,为此我们将学生进行了分流,周二是一年级和六年级,周四是二年级和五年级,周五是三年级和四年级。每个学生办理有一张借书卡,每次可以借2本书。流程一般是先将上次借的书放进门口的纸箱子里,然后选好要借的书,和自己的借书卡搁在一起,人少的时候可以扫完码就拿走,如果人太多了,只能把书和卡放在桌子上,我们在上课时扫完码录入再给孩子们送到每个班级里。

王梦迪/摄

 

        这些流动儿童都住在城市边缘的村子里,他们的家大部分只是一间10平米左右的屋子。他们没有自己的书桌,更别说自己的书架和课外书了。图书馆对他们来说是不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的所在。一些孩子把书借回家,不光自己读,还让爸爸妈妈读给自己听,甚至读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书成为了一种家庭亲情关系的纽带。

 

       现在图书馆运营最缺乏的是志愿者,尽管我们有400多名志愿者,但大部分是大学生或者社会人员,工作日不是上学就是上班,很难抽出11:30到16:00这个时间段进行志愿服务。如果人手到位,继续拓展新馆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有一套科学的图书整理的方法,借阅系统也是现成的。今年还拓展了位于流动人口社区中的社区馆,相对于学校馆,社区馆有更灵活的服务时间,志愿者可以在傍晚或周末去为孩子们提供服务。我们近期的目标就是把有需求的这45所图书馆开起来,哪怕在渴望阅读的孩子心中荡起微微的波澜。

 

        视频请点击链接:https://v.qq.com/x/page/w0671vifcjb.html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留守  留守词条  儿童节  儿童节词条  流动  流动词条  策划  策划词条  儿童  儿童词条  
公益

 中国地下NGO,地震之后见天日

中国NGO在灾后成立救灾平台,大批“地下NGO”积极救灾,得以见天日,而政府也采取宽容态度。香港NGO以专业及良好的管理,配合大陆NGO的网络,协调统筹救灾。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