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狗,引发邻里纠纷,甚至导致人命的终结,家庭的崩塌——这是常可以在热点新闻中看到的,因养犬问题引发家庭悲剧的故事范本。
今年夏天虽已落入尾声,但回头翻翻期间发生“狗咬人”的新闻,顿生惊诧与揪心之感。
在这些数不清的血案中,大多是同一原因所致:养犬人未栓狗绳。
1 倒逼文明,还是助长戾气?
遛狗不栓狗绳,一直都是爱狗人士与拒狗人士的矛盾触发点,只要出现“狗咬人”严重事件,舆论必定爆燃。
8月初,苏州某小区物业为提醒业主栓狗绳,通告“不系狗绳定性为野狗,抓住直接送派出所”。引发网民纷纷对该物业“暴脾气”点赞,不少人也借此吐槽不栓狗绳的犬主人。
而今年轰动全国的狂犬疫苗造假事件似乎也添了一把火,加剧民众对犬只的恐慌和提防。
于是乎,一篇名为《遛狗要拴绳,异烟肼倒逼中国养狗文明进步》的文章(之后被删)在网上热传,提出一种用治疗人类结核病的药物异烟肼来毒杀犬类。
文章指出,异烟肼容易买到,建议在小区内撒播,让不拴绳的狗误食后死亡,以此督促狗主人给狗拴绳,倒逼文明养犬,且异烟肼对人类是治病药,所以撒播该药不属于投毒。
似乎是“适时”捕捉到民众对养犬问题的极度敏感,名不见经传的“异烟肼”也随这篇文章爆红。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北京青年报记者随后走访医院、动物研究专业机构,得出结论为:异烟肼是一种非常见的处方药,且目前没有遇到过宠物犬食用异烟肼的案例。
而提出“异烟肼灭狗”的核心依据,源于一篇名为《异烟肼扑灭流浪犬的可行性研究》的论文。该论文刊发于2015年《四川畜牧兽医》杂志,介绍了用不同剂量的异烟肼,投喂几组犬只致死,而得出的试验研究结果。
深度寻访,该论文的几名作者单位属四川省德阳市动物防疫部门,她们最终站出来回应:出于防疫科研的需要,实验仅限于实验室,并没有对外推广。
事情终于水落石出,可揣测的是,异烟肼灭狗论的作者本着 “走进科学”精神,捞出大众都不曾听说的偏门,迎合社会热点,抛出争议结论,目的可想而知。
但爱狗人士与拒狗人士的争议与尖锐对立,已不是一年两年了,这下好,吵得更凶了。
即使异烟肼默默无闻,在网络上也有很多智慧网友分享“治狗良方”,有人说用扑尔敏、扑热息痛,还有人说多喂些木糖醇、巧克力、猪肝…
我们无从知晓,使用这些方法所获得的效果,使用过极端手段的拒狗人士是否真的倒逼了文明养犬。当我们在探讨这些问题时,也应顾及引发的其他后果,比如对鸟类等其他动植物的危害,小孩子误食了怎么办。
但在跃跃欲试者看来,好像真不是问题, “反正不会是我家的孩子,死几只鸟有什么大惊小怪”,在这种舆论情绪的助推下,他们似乎有些肆无忌惮。
江苏网警就不同意了,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
本想在法律层面找到了依据,但还时炸了锅,让双方又掐上了,甚至把江苏网警给拖了进去。
真是争执不休,戾气更上一层楼。
2 矛盾早已不可调和?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对应养犬难题,同样适用。
当拒狗人士饱受狗的困扰,采取各种手段去解决,哪怕是走上极端,也在所不惜。所有的养犬人士的爱犬成为了报复的对象,但他们感到自身一样受到了压迫,继而奋起反抗。
由此循环,拉锯战完全停不下来。
直到有人终于道破并散播可号称为“大规模杀狗武器”的异烟肼,拒狗人士似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哪怕有东西能吓唬吓唬对方。
不知这是否属于一种“精神胜利法”,但“毒狗”行为在现实中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目前可能没有“大规模”。但关键在于,这种无差别以暴制暴的方式,只会让爱犬人士开启更团结一致的对抗模式,因为他们觉得,就算我严格遵守了文明养犬的规定,夹着尾巴做人、遛狗,也好像还是难逃厄运。
和谈也是要讲诚意、讲平等,把枪放在谈判桌上,那不叫谈判,那叫威胁。可有拒狗人士就不同意了:“不是我没有协商解决问题的诚意,实在是对方根本听不进去,不讲道理!”
这的确是十分不幸且难以调和的矛盾。不幸的是你恰好遇上了这类人,难以调和是指只好依靠“外力”来解决。所以,其中之一的外力即是以上所说的“威胁”,另外一种即是我们常说的“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可难点又来了,法律力量实际上太单薄,所起的作用也有限。
江苏网警站出来辟谣,反而成为拒狗人士的槽点,不也从侧面反映出对公安机关养犬管理工作的不信任与不满。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主管机关,也很冤、很为难,所承担的鉴定、办案等管理成本实在是太高。我们更不能执一而论,他们的确也有不愿说破的尴尬。
再者,就是流浪狗问题。流浪狗是常导致人被咬的犬只群体,危害严重,对被遗弃和走失流浪狗的责任主体无法界定,被咬伤者往往自己承担损失。
流浪狗的来源主要有遗弃、走失和野生繁殖,最后者的数量由前两者决定。当领养、寻回的节奏,跟不上流浪狗增长速度,问题便不断涌现。
较具有争议的,是对流浪狗的扑灭以及犬只收容所的安乐死,引发爱犬人士的集体抗议与声讨。如此管理模式早已陷入“搁置—捕杀—被抵制—再搁置”的循环。
以暴治暴来解决问题,显然是荒谬且徒劳的。
3 相比规则,文明引导应先行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董文蕙在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指出,推进文明养犬,必须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建议立法规范养犬人的行为,明确养犬人的看管义务,细化养犬人的法律责任。
虽然说法比较专业、系统,但值得肯定的是清晰落点指向了“养犬人”。
有人呼呼学习欧美国家对养犬行为的立法,甚至提出参照酒驾入刑,加重对恶犬主人的惩罚。
这些当然是需要的,而国内现在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制定有养犬条例。
但实际上很少听说有人因无绳遛狗被罚,更不要说是犬绳不合格、不符合禁养大型犬只范围等具体规定而受罚了。
所以,在完善规则之外,从严执法必须落实,否则缺乏对法律法规的敬畏与尊重,再严格的规定将成一纸空文。
今年8月,西安出台举措整治不文明养犬行为,对不听劝阻的不文明养犬者,将吊销其养犬登记证,5年内不得养犬。
而相比规则,更有效的文明引导应提早介入。
归根结底,养犬所衍生的一系列难题与矛盾,不是“狗”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但单个人的力量太小,相关管理部门力量又太分散。所以,目前能够起到串联和推动作用的,非公益组织莫属。
几年前,我走访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双井地区时,发现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也在想法设法对养犬问题进行自治探索。
有社区居委会以党支部、物业为单位,自发组织成立养犬自治协会、养犬文明劝导队等,他们配备统一标识、工具,每周清理一次社区内的狗便便,并对纵容狗狗随地大小便的犬主人进行文明劝导,尝试着用自己的努力让家园变得和谐
但脱节的是,他们这些人大多不具备养犬责任教育、犬类护理、养犬条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开展文明劝导,是不是更系统、专业的讲解,更能赢得养犬人士的信服呢?
因此,开展社区公益类项目,完全可以考虑立项培训、讲座等活动或课题,让这些居民自治行为能够具有持久推动力与影响力。有地方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也表达了需要公益组织介入的诉求。
专门从事动物保护的机构、组织,也持续探索着有关犬只管理议题,为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管理制度,为非政府组织、社区制定更科学的计划项目提供依据。
例如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于今年7月发布《犬只人道管理手册》,提出犬只管理的一整套办法,包括犬只识别和注册、饲主责任教育、收容与领养、兽医护理、立法和垃圾处理等六大方面。
“像流浪犬问题,只有加强来源管理,同时积极推动收容和领养,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犬只项目经理姚越认为,养宠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需要科学引导、管理到位。
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均得益于多年来犬只项目组在海内外推进的研究。早在2011年,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在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南部推进犬只管理行动试点,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犬只咬伤知识普及等措施,使该地区狂犬病病例大幅下降。
而为分解流浪犬只收容压力,各方也积极寻找出路。如郑州犬只收容所建“宠物公园”,挑选符合条件的犬只进行训练,然后联系武警支队,把这些“过关”犬只送进监狱、看守所担当执勤犬;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也启动有“流浪狗狗上岗计划”,发掘出许多流浪犬只的特长,如陪伴自闭症独居老人、训练导盲犬等。为它们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提供了更多可能。
事实上,规则和文明是远远跟不上国内宠物市场急剧扩张的节奏,而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只会越来越尖锐。但这场“持久战”,需要把更多的人团结起来,协作一致,需要更多的公益组织站出来,付出艰辛努力,引导大家推动文明,遵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