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积极收集和介绍村庄规划案例,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乡村委”)自成立起即着眼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乡村委在2015年与同济大学、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联合举办了“乡村规划实践案例展”,参加单位来自全国各地,覆盖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地区共44家单位,包括设计单位、研究机构、高校和政府部门。
为更好推广,我们将不断收集整理有关案例,并陆续推送,欢迎村民朋友们反馈意见分享心得。
案例来源
201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联合举办的“乡村规划实践案例展”
编制单位
上海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FIRST 经验总结
1 什么是美丽乡村?
上海麦塔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参与的项目近十项。包括梅州横溪、青岛院上、汉阴凤堰、黄梅妙乐、胶南达尼、大理梨园等。
我们认为“美丽”不仅仅是外表,她应当有继续生长的活力(产业)、根植于传统但又符合现代精神的乡村治理(文化)、便捷完善的服务(社会)、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景观)。
2 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条件
美丽乡村的选择必然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的村庄。除却有工业基础和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乡村外,依托本位产业,利用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将成为美丽乡村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
强化特色,做大特色农业
以规模化和组织化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推广无公害放心农业。
完善设施,延伸乡村旅游业
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进一步提升,通过与农业融合,与农户的联动发展以农业生态观赏、农民生活体验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将与城市中心环境对比鲜明的乡村田园,将召唤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人群向往回归自然。
3:
本土化、低成本、可复制的建设模式
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路径
以农民为主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强调村民参与、提高村民决策权,确立“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建设模式,让村民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管理者、经营者。
以现状为基础进行美丽乡村改造
美丽乡村建设以尊重村民生活习惯为目标,实现文化传承化、风貌本土化、环境乡土化、设施人性化、坚持保留整治为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结合现状特性进行分类别改造,局部更新,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村庄改造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可能使用本地材料、本地树种,体现乡土特色,突出文化内涵。
以土地为核心发展美丽乡村经济
以集体土地为核心,因地制宜进行项目开发和产业选择以发展乡村经济。可将土地流转吸引民间资本介入以进行项目开发。也可村民自治,做大特色产业。
SECOND 凤堰梯田
CSA模式下美丽乡村的产业复兴实践
1 凤堰梯田简介
凤堰古梯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涉及黄龙、中银、茨沟、堰坪四村,距县城35公里,距西安约280公里,车程3.5小时。梯田始建于清代,集“山、水、田、屋、寨、村、庙、农”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在一身,2010年被陕西省文物局列为陕西省文物考察十大重大发现之一。
凤堰梯田周边的村民多是明、清两代的湘鄂粤闽赣皖移民,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和梯田耕作方式的特殊性,这里至今仍广泛采用最原始的耕种模式,保留了最原生态的农村生活场景,民风淳朴、山田秀丽,每年春季举办的油菜花节,吸引了广大秦巴地区的游客来此度假,以及众多艺术爱好者长驻于此工作生活。
凤堰梯田区位
2 CSA模式下的凤堰梯田产业复兴实践
凤堰梯田采用国际CSA模式,即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概念,为消费者与农庄搭建稳定的、健康的、安全的绿色农产品产销平台,通过消费者对农庄运作的认可和承诺,让农庄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消费者专属私享的特供农场。项目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市场营销以“会员制消费+契约种植”的方式推广。
本项目运营形成一个商业闭环,简单地说,由消费者支付租金向运营企业租用土地并定制产品,运营企业向农场农民支付工资并要求农民按标准完成耕作任务,最后由运营方向按契约消费会员提供耕作收成。这种运作模式下,农民的耕作风险减小至零,实现大幅创收;由于流通环节的减少,消费者以较低成本享受了富硒、无公害的高品质农产品;企业在市场中推广了品牌,收获了口碑。多方效益共赢的全新模式,推动了凤堰区域的一产全面复兴,传承了凤堰古梯田的生态耕作文化,带动了区域生态旅游,从而促进了周边村庄的特色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凤堰梯田
THIRD 梅州恒溪村
梅州恒溪村位于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雁洋核心区和松口古镇之间,梅江北岸。通过梅州市盛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建设运营,拥有金花茶和珍惜苗木中国两大种植产业综合标准化研究基地。这里峰岭如画,翠谷生幽,犹如一片未受扰动的自然原野。
1 现状片林资源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民入股的共建共赢产业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与企业共同成立横西美丽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整体开发村中的旅游资源,统筹运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整治村容村貌,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实行旅游收益股份分红。
以珍稀林木产业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第一产业:依托两大国家级综合标准化研究基地以发展珍惜林木产业,同时结合自然条件,强调农户参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传统农作产业。
以资源禀赋和地域文化为核心,打造乡村旅游业:以客家之乡、叶帅故里两大文化为主题,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生态农业和农家乐为吸引点,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
2:
建设模式
景观改造:
保留原生态乡土环境,减少人工化环境痕迹
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山、石、土等原生建材和景观树种重点对主要道路、岸线、入口节点,公共空间进行改造,突出当地乡土风情,提升环境特色。
建筑整治:
以整体保留、局部改造、突出重点为整治方式
整体保留区域进行外墙粉刷。与环境冲突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的拆除新建。对于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对重要道路沿线及主要景观节点的建筑进行提取客家建筑特色元素进行风貌提升。
FOURTH 青岛院上村
院上村坐落于崂山北麓的太子山脚下,紧邻鳌山湾畔的鹤山风景区,濒临滨海公路,距青岛市区仅三十分钟的车程,区位优势明显。村内坐拥原生态的乡村风貌,典型的村落布局与自然的山体景观相得益彰。
村内已形成以花卉苗木种植为主导产业,以“协会+合作社+农户”的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种植面积2000余亩;年收入超过六千万。同时拥有桂花“两头嫁接法”国家专利。
青岛院上村
1 产业支撑
坚持以“花卉苗木”与“乡村旅游”双核驱动,做大做强院上乡村经济。
通过区域联动,形成区域性花卉苗木产业高地
通过技术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与周边村庄组团化发展,形成以院上为龙头的“大院上”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并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扩大国家专利技术“两头嫁接法”的应用,扩展观赏花卉、园林绿化苗木等适销等适销对路品种和高利润的高档盆景类产品;并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培植移栽、信息集散、花木交易、物流配送、会议展览和旅游服务等功能。
作为滨海旅游的延伸与补充,打造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体验
发挥现状生态本底优势,将花卉苗木的种植不仅仅作为产业生产,同时植入体验功能作为旅游景点进行打造。同时配合对传统石墙民居进行修复改造,山水环境的提升,植入乡村旅游功能,打造青岛北线与城市滨海游相得益彰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2 建设模式
减少拆迁、适量新建
提炼梳理传统民居特色元素,分组团对不同年代的建筑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造。并择址对拆迁户或有建设需求的农户进行统一建设安置。
现状提升,突出特色
充分利用现状基础,就地取材,尊重当地生活习惯进行环境改造,强化乡村特色。
强化民生,完善配套
加强污水、环卫等设施建设,发展绿色能源,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