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海岸”,这是西非国家加纳的一个旧称,这个名字源自该国丰富的金矿资源。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加纳开始吸引越来愈多的中国淘金客。为了谋生、致富,一度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蜂拥而至。然而加纳也面临着因淘金而引起的很多问题。环境方面,由于中国人淘金客人数过多,采完不回填,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的事情时有发生;社会方面,因淘金和金矿之间的争端,与当地之间的矛盾,社会冲突逐渐被激化。
▲加纳西部一座金矿开采现场 图源:环球网
狂欢与搜捕:灰色地带的中国淘金客
中国人在加纳的淘金的先行者是湖南人,随后到来的广西上林人。在中国淘金者眼中,加纳是个神奇的地方,雨林中的小溪、水流冲击的河床……几乎有水的地方就有黄金。而淘金是上林人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他们最擅长利用机器和秘不外传的泵砂技术从水中淘取“砂金”。客观的利润成为上林人奔赴加纳最原始的动力。他们与当地人合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淘金潮。
实际上,根据加纳2006年颁布的法律,金矿分大矿和小矿两类:外国人只能投资开采25英亩以上的大金矿,英美等欧美国家很早就抢滩加纳,财力雄厚,大矿早已被圈走;25英亩以下小矿仅限加纳本国人开采,但在租用外国设备和聘请外国技术工人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加纳淘金的中国人正是利用了这一条,在法律的阴影处半地下、半公开的进行开采。
一个典型的合作流程是这样的:首先,中国淘金客在查看地形地貌和山脉后,挖开地表观察土壤和砂层,确认有一定含金量后,他们就向加纳的地主(村庄酋长)租地,之后,中国人负责购买挖掘机、砂泵机等淘金设备,和酋长合作淘金。中国采金者用20多万美元买一个挖掘机,再加上其他投入,有40万到50万美元资金就可以采金。这个过程中,酋长只需提供土地,中国淘金客负责提供资金、技术和聘请人员。这样,以土地参股的酋长可分享到15%~20%的黄金。
然而,这样的采金模式实际上在打“擦边球”,而且中国人大部分都是非法入境和非法居留。而且淘金过程中的植被破坏问题、矿坑回填问题并没有得到中国淘金客的关注。当地人认为淘金者导致了当地环境恶化、占了农民的土地,常常与淘金者发生冲突,而为了不受到攻击,淘金者很多时候会鸣枪警示。
矛盾终于2013年4月激化了,中国淘金客在加纳采金人员发生杀害同胞、开枪打死当地人等事件,引发加纳居民以及政府的极大不满。随后,在加纳总统成立清理非法采金专项工作组。当地警方开始采取行动,双方发生激烈冲突,最终有124名中国公民被扣押。从淘金狂欢到暴力搜捕,许多中国淘金客慌乱转手设备并回国。
暴富的异乡人:外媒眼中的中国淘金客
那么外媒是如何看待在加纳的中国采金客的呢?
加纳本地媒体一直把打击非法采矿仍是当地关注热点。《加纳时报》的一个头版头条报道说,总统誓言把非法采矿者赶出去,重申将确保执法力度,以保证加纳的自然资源可以造福子孙。加纳第一大报《每日写真报》也刊发过读者来信,投诉南阿丹西县官员未能执行政府禁令,仍同中国非法采金者合作,导致农田和可可林被毁。在加纳,甚至出现了一个词叫“galamsey”,专门称呼非法采矿者。
纽约时报也报道过加纳的中国淘金客。一篇题为“广西上林,为加纳淘金倾家荡产”的文章中写道”对于上林县的人们来说,黄金是一种诅咒。”文章试图刻画一群失败的中国淘金客和一个不负责任的中国政府,一名中国淘金客在加纳失踪,留下年事已高的父母和数百万的欠款。“加纳的危机显示出了赌注高昂的经济行为所具有的危险性。有无数人参与了中国政府最初支持的海外投资项目,但在出了问题之后,他们却被撇下,只能自己保护自己。”文中这样写道。
英国BBC则在网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淘金客在加纳惹麻烦”的文章。英国《卫报》文章说,大量中国淘金客涌入加纳,到遍布各地的非法小金矿打工,加剧了加纳的种族紧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官员警察队伍的腐败问题。
该报驻西部非洲记者阿福瓦·赫希(Afua Hirsch)的调查报道说,非法采金为移民提供了谋生挣钱的机会,但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报道说,加纳当局承认大量中国劳工和投资资金涌入加纳采金业,导致环境破坏和社会冲突加剧,其规模之大前所未见。道还引述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级警官说,中国采金工人的枪支武器大多数是私下从警察那里买的;最近还发生过警察抢劫小金矿中国劳工的案件。这位警官说,非法采金使人道德败坏;警察和政界要人都在从这一利润丰厚的行业渔利。《卫报》记者引述一名加纳金矿主说,雇佣外国人的非法小金矿通常都有贿赂警察、移民官的预算,每个月打点这些官员。
▲采金人手持金块,这是该工地一天的产量 图源:铁血论坛
这样看来,外媒对中国淘金客的评价普遍不高。主要原因还是中国淘金客破坏当地环境并且导致社会冲突。暴富的异乡人在世界眼中的形象并不高。
围绕着淘金和相关的产业,中国企业和投资者为当地数万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在于中国人给黑人不错的待遇,”(给当地人的)工资是一些西方矿业公司所给薪酬的数倍,青苗补偿费更是一些西方矿业公司的几十倍。”一名中国淘金者对《环球时报》说。在他的矿上,当地普通工人每个月能拿五六百塞地(1塞地约合1.6元人民币)的工资,矿上通常还提供米面油和住处。掌握操作或修理机械技能的工人时薪10塞地,忙的时候一个月能赚2000塞地左右,这在当地是非常可观的固定收入。
▲加纳采金工地上停着的挖掘机 图源:环球网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淘金者在加纳的采矿活动确实影响到了当地的环境。金矿的开发破坏了加纳的乡村地区原有的地貌,在河里进行的淘金活动还对水源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加纳矿业部长奥拜恩曾对媒体表示,中国采金者改变了加纳小规模金矿的生态,“他们使用重型机械和有毒物质,破坏严重”。
然而面对破坏环境的指责,中国的淘金者却有自己的看法。针对保守诟病的土地回填问题,一名在加纳投资金矿的中国投资者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金矿每天都在出金子,耽误不起,在算了一笔经济账后,中国人的办法是和当地酋长商定价格,出钱让他们租推土机回填矿坑。他说,不回填连村子都出不去,但有当地人拿了钱不干事。加纳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会长唐宏证在接受采访时也实了这种说法。他表示,中国人多数是愿意负责回填的,但对当地人缺少监管。
▲采金工地被挖掘的千疮百孔 图源:铁血网
另外,中国人的非法淘金也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面貌。淘金最热时,在库马西等城市的中国城,赌场、夜总会、饭店一派纸醉金迷景象。淘金带来的巨大财富在被部分中国淘金者随意挥霍的同时滋生着犯罪。
部分非法采金者却漠视法律和当地习俗,方法原始,也不回填矿坑,严重破坏当地环境,而且自成营地,甚至武装护卫,这也是部分当地居民产生对中国淘金客抵触情绪的原因。
▲采金工地周边的环境被严重破坏 图源:腾讯网
“退潮”之后:淘金人现状与缺失的社会责任
在2013年针对金矿的严打行动之后,中国人在加纳的淘金潮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疯狂,虽然随后几年加纳淘金产业稍有回暖,但2017年加纳新总统的上任使中国淘金客的处境再次跌入谷底。在宣誓就职几周后,新总统阿库福颁布对所有非法小规模采矿的全国性禁令。接着,加纳政府成立专门打击非法采矿的先锋队,由警察、军队、移民、矿务、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据报道,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一些外国人在行动中被逮捕。
“淘金潮”在消失,加纳的中国淘金者数量早已不复当年。除了少数回国者,更多人去了其他地方。一位中国淘金者说,加纳是个练兵场,淘金者在这里提高技术,买了教训,然后走向科特迪瓦、多哥、马里、利比里亚、津巴布韦等国,最远的到了南美洲。
回望中国人在加纳淘金的起起落落,小南觉得中国淘金者在加纳的种种遭遇或多或少与缺乏社会责任感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面子工程,更与企业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
中国淘金者在法律的灰色地带进行开采活动本来就引起争议,又在采金的过程中没有注意保护当地环境,对加纳当地的水资源与植被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与当地居民相处的沟通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没能融入当地社区,进而引发更多的误解。最后,以武力对抗暴力抢劫的强硬单一手段更是让中国淘金客与加纳当局的矛盾变得相当尖锐。
▲小型淘金工地对环境破坏很大。图源:腾讯网
虽然中国淘金客为加纳的经济和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社会责任管理的欠缺,使中国企业进一步的海外投资和对外合作之路充满阻碍。
“非洲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更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拓展国际影响力、 树立自身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国政府一直鼓励支持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自从1997年在非洲开展首个项目以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非洲当地录用的员工数占总员工数的65%,直接创造了10000多个就业岗位。华为还在非洲各地建立了6个培训中心,每年为12000名非洲工程师和工人提供培训。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安哥拉投资9亿美元、共计30个项目,涵盖水力发电、农业、医疗、教育和交通等领域。公司培训和录用了超过8200名当地员工。
▲中南屋非洲调研项目照片
实际上,不管是大型国企还是采金人这样的个体,中国人在融入当地、参与当地建设的时候,都会面临很多环保问题、社区关系问题。“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需要抱着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的开放心态,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或许我们在尝试融入当地社区、尝试改变中国在世界的形象的第一步,是先去真诚的分享,讲好中国故事,少一些误会,多一些沟通。
参考文献:
1. 环球网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8-08/12791189.html?agt=15438
2. 纽约时报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30613/c13ghana/
3. 环球网
http://world.huanqiu.com/depth_report/2012-12/3385106.html?agt=15438
4. 《在非中资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沈健 张洋
http://www.clec.org.cn/lpapers/2014/26.pdf
5. 纽约时报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30701/c01chinagold/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