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解疑】可持续的社区公共空间如何营造?

 

 

 

 

前两天,在成都密集做了四场讲座,虽然四场内容不同,但主题非常贴近成都,都是“可持续发展治理”,成都市自2017年开始就大力推进“社区发展治理”。

 

 

这四场报告都和“可持续”有关,第一场讲的主题是“社区营造的可持续方法论”。在交流过程中,有个学员问,你评价一下今天培训的公共空间,到底是在1.0,还是2.0,还是3.0。

 

 

那么,1.0、2.0、3.0分别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社区公共空间的1.0,我称之为“行政型空间”。根据政府下发文件排布空间功能,如邻里中心要有13项功能,文化中心要有12项功能,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有多少功能,都有标准化的规定。1.0的空间,你会看到很多行政化痕迹,能上墙的都会上墙,工作制度上墙,功能上墙,使用规定上墙,项目也会上墙,大量的墙面有大量的工作内容。

 

 

1.0的空间大家看到的机会最多,大家都已经有点讨厌了,老百姓讨厌,甚至领导都讨厌了。因为太刻板了,一个一个空间都是各类办公室,空间功能固定,并且没有人气。

 

 

很多政府模板的公共空间已经沦为参观展示空间,主要的作用是带大家转一圈,看看墙上的东西,并看不到什么实质性内容,然后就走了。

 

 

 

 

社区公共空间的2.0阶段,我称为叫服务型空间。此类空间开始更多考虑为周边居民服务,为老年人服务,还是为了读书人服务,还是为了体育活动服务等等,都有了明确的目标,而不再只是根据上头的要求,而有了社区居民的参与。

 

 

此类公共空间首先要满足的就是服务对象需求,在里面你可以看到活动排片表,本周有什么什么活动,活动基本上都挺好。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采购来的,或者运营机构和一些合作伙伴来提供。

 

 

总体上讲,老百姓享受到了服务,但是服务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参加,而非主动的参与。

 

 

 

 

3.0的公共空间,我称之为治理型空间。这个空间从打造到运营都有老百姓参与,前期要对居民需求进行调研,召开议事会让居民协商,运营过程也要有居民志愿骨干参,有的还成立了有社区居民、社区单位等参与的理事会。

 

 

再进一步还有4.0,我称之为“艺术型空间”。此类空间都是网红空间,有设计感,有影响力。比如本身就是由著名设计师设计的城市书房、社区艺术馆等等,由艺术家打造的,空间的功能、运营都由有思想的人坚持和创新,有鲜明的特色。像日本的大地艺术祭,改造了很多民房,打造成了艺术范的空间

 

 

这种艺术范的空间不仅仅体现在设计,体现在影响,是网红打卡点,还体现在运营,有艺术魅力,有空间影响力。2005年,有一个空间很热,就是在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国际滑沙中心北边的海边的号称“全世界最孤独的图书馆”,背后有著名的设计师、艺术家的推动。当然,像这样的空间可遇不可求。

 

 

说到可持续的社区公共空间,无论是政府型、服务型,还是治理型、艺术型的空间,从1.0到4.0,是一种升级,也是一种方向,方向就是三个字——可持续

 

 

 

 

如何让社区公共空间实现可持续?几个标准绕不过去:

 

 

第一个指标就是参与主体肯定不是一个,是一到多。仅仅一个主体,比如说仅仅是政府,层次都不会高。好的公共空间如果想可持续,一定要使参与主体越多越好,既包括政府、运营方,也包括设计者,社会组织,还包括居民骨干,当地的企业,参与主体越多,这个空间会更有活力。

 

 

 

 

 

第二个指标,从服务上看,要有特色服务,但也要一到多。我认为,太综合的社区公共空间,什么都有,养老、办事,当然包括文化、治理、体育等等等等,太综合了,太综合的其实很难体现出特色。当然,现在的发展方向是综合。

 

 

还有一个观点。再综合的空间也要有主打功能,靠主打功能形成辐射和影响。去年去过成都市成安区参访,有一个党群服务中心的思路不错,就是一楼引进“言几又”书店,这样的一个网红书店进来会对这个空间形成很好的示范影响和良好预期,大家会想,“言几又”所在的空间,肯定不会差,据说今年已经开业了。有一些空间可以打造一个24小时城市书房,很温暖,很漂亮。有的空间的主打可以是“亲子乐园”,靠这个主打来提升人气。

 

 

服务方面,“一”要成为主体性服务功能,在这个主体性服务的基础之上开枝散叶。

 

 

第三个指标就是要有可持续的项目,项目方面也一到多。空间里要有多元化的服务和多元化项目,更要有“一”,要有品牌性项目和品牌影响力,你要坚持,坚持,不断的坚持,一年、两年、三年,都在做邻里节、睦邻节,跳蚤大会,一定要把影响做出来。

 

 

有了这三个指标,就有了可持续的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基础。

 

 

 

 

当然,如果要真正的做到可持续,要营造可持续的社区公共空间,要做到四个方面:

 

 

一、要有一个可持续的资源支持体系。

 

 

各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创新机制、资源支持体系应该由运营方来打造,当然,首先要重视政府支持,政府的资金资源支持非常必要而且重要,但是政府支持不应该成为唯一,一个好的空间不能被政府绑架,被政府完全控制,很难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和创新空间,如果你难以影响政府决策的话,会更加崩溃。

 

 

现在,社区涌现出了不少社区基金会,公共空间要成为社区基金会筹款、活动、开展项目和活动的基地,带来资金的同时,资金支持的活动也可以放在公共空间中开展。

 

 

周边企业可以通过“爱心小屋”,通过公益日、爱心跑等等活动支持公共空间。当然,各方主体,骨干志愿者、骨干社会组织等都可以在里面提供支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定要把各方放在这里面形成空间运营的共治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体系。这个是极为重要的,这是顶层设计。

 

 

二、要有一个有思想和创意,有行动力, 有资金资源整合能力的运营主体。

 

 

运营主体非常之重要,如果运营主体选不好,空间会很烂,公共空间还做不到星巴克的标准化,这个空间和那个空间,体验会很不同。

 

 

一个可持续的公共空间,运营主体极为重要。他们有思想和创意,就会不断更新活动和项目,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有行动力,有资源和资金整合能力,都是更重要的能力。

 

 

大鱼营造在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做“城事设计节”,已经连续做了三届,做的风生水起。大鱼营造是设计师创立的机构,改造了一些微空间,运营“斜杠咖啡”等等项目,把一些社区微空间变成了有活力的居民睦邻家园。该项目还得到了上海万科的支持和共建,东风标致也给予了品牌共建。

 

 

这个机构就体现了我讲的三个能力,有思想和创意,有行动力,有资金资源整合能力。这样的运营主体肯定会把公共空间做的风生水起。

 

三、要有自己的可持续的业态

 

空间业态最好是有一个主业态,有主影响力的业态,有可持续能力的主业态。我认为,公共空间如果需要一个核心业态,首推二手商店。二手商店极具社区精神,有更强的社区连接属性,里面的东西大都是居民、社区单位捐的,也是居民买走,有资金和资源的开放度,充分体现了来自社区、再用到社区的良好公益链条。

 

 

二手商店的运营成本比较低,绝大多数都是由志愿者为主体在打理,在理货,在收银,所以可以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二手商店”是一个绝佳的公共空间的主业态,闵行有一个邻里中心“益梅小院”,里面就有一个特别好的二手商店,颜值还挺高,生意也不错。

 

 

像大鱼营造在新华路的街区更新项目,就把“斜杠咖啡”这样的咖啡馆作为主业态,可持续发展的主业态是很重要的。

 

四、要有可持续的项目。

 

持续项目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

 

第一个就是持续时间要长,今年做,明年做,一直做。比如,每个月都有亲子公益日、跳蚤节,时间上可持续

 

另一个角度就是资金上的可持续,这样的项目,企业愿意捐赠点,企业员工愿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愿意做志愿者,社会组织也愿意不断创意拓展影响,大家都愿意参与做这样的项目。

 

就像陆家嘴基金会有个“余香ROSE”项目,一直是它的核心项目,虽然项目不大。但项目可持续性挺好,白领愿意中午做志愿者插花,花店、婚庆公司愿意把活动后的花捐出来,企业也愿意捐点钱,这个项目一做就引起了大家注意,并且凝聚了很多素质很高的骨干志愿者参与其中。

 

有“余香ROSE”这样的可持续项目,再加上一个可持续业态,再加上一个好的运营主体,再加上各方的参与和支持。同时,公共空间的租金几乎为零,再加上志愿者参与,人力成本是低的,再加上政府有一定的支持,我相信很多的空间会变得越来越可持续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解疑  解疑词条  营造  营造词条  持续  持续词条  公共  公共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