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成为席卷中国的最大公共事件,全社会的目光都聚集了过来。作为参与疫情救助的重要力量——公益与慈善力量,在这次疫情的蔓延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和阻碍了疫情的恶性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公益与慈善也如往常一样,暴露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焦虑的从业者和观察者开始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度地反思。为此,热点观察栏目下设疫情与慈善专刊,邀请评论家围绕热点慈善事件展开评论,将观察变为知识,将事件变为经验。
一、背景
2019年12月1日,《柳叶刀》期刊披露发现首个新冠病例,2019年12月8日武汉卫健委通报了首例新冠病例,新冠疫情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截至2020年2月23日,全国疫情累计确诊人数已经达到77041人,现有确诊病例51689人,已经治愈22907人。
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通过央视新闻《新闻1+1》确认新冠病毒具有“人传人”风险,2020年1月23日,武汉上午10点起“封城”,同时,鄂州、仙桃、枝江、潜江、黄冈、赤壁宣布“封城”,全国各地同时开启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全社会陆续参与到此次抗疫活动中。公益慈善组织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及时发挥自身募款和志愿服务优势,充分展现出慈善救助、志愿精神、以及利他互惠主义精神,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此次抗疫活动当中。
但是,伴随募捐活动以及对捐赠物资分配工作的日益开展,各种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很多对公益慈善组织的“质疑”和“举报”声音。根据百度关键词指数搜索结果发现(见下图1和图2),近期对公益慈善组织的舆论热点,主要围绕对湖北省红十字会的“质疑”和对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的各种“举报”及“回应”展开。
图1 湖北省红十字会百度指数关键词搜索结果图
图2 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百度指数关键词搜索结果图
湖北红十字会和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的一系列的被“质疑”、被“举报”,引发了一次次的舆论爆点,这些舆论是否会让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态度产生不利影响?在此次抗疫期间,公众到底对公益慈善事业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是本次调查重点探究的问题。
二、调查分析
本调查以满意度理论为基础,围绕公众对捐赠和志愿服务的意愿及态度、公众对各类社会组织满意度评价、公众对热点话题的态度、公众对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及特征认知,设计了抗疫期间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态度的调查问卷。通过网络随机发放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本次调查时间为2020年2月21日至2月23日,本次调查共回收1221份有效问卷,现将问卷结果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受疫情影响,公众普遍选择在家工作。在接受本次调查的公众中,有33.33%的公众受疫情影响在家工作,占比最高,有24.49%的公众正常上班,在家学习和在家休息的占比分别为18.67%和19.82%。这表明,随着抗疫工作的逐步开展,有近六成的公众,无论是外出上班,还是在家工作,都已经逐步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具体见图3)。
图3 受访公众当前的工作状态
2.本次调查的性别分布比较均衡。在接受本次调查的公众中,男女比例比较均衡。其中,男性占比为49.39%,女性占比为50.61%,总体较为均衡(具体见图4)。
图4 受访公众的性别分布
3.本次调查的九成以上公众,都属于年龄段处于20-5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通过分析发现,接受本次调查的公众中,20岁以下的公众占比为8%,20-30岁的公众占比最高,占比为49%,30-40岁的公众占比为31%,40-50岁的公众占比为8%,50-60岁的公众占比为3%,60岁以上公众占比最少,为1%(具体见图5)。这表明,本调查的结果更多的反映了当前中青年人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态度。
图5 受访公众的年龄分布
(二)态度调查
1.多数公众均有参与抗疫志愿者的意愿,但是,实际参与抗疫志愿工作的却较少。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发现,超过九成(93.94%)的公众表示,愿意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工作当中。其中,比较愿意的占比为41.44%,占比最高,非常愿意的占比29.81%,一般愿意的占比22.69%。不愿意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抗疫工作中的公众比重较低。其中,比较不愿意的占比为4.1%,非常不愿意的仅占1.97%。但是,调查中发现,只有20.8%的公众实际参与抗疫志愿者工作,有79.2%(近八成)的公众并没有真正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抗疫工作中(具体见图6和图7)。
这表明,绝大部分公众的内心还是希望参与抗疫的志愿服务工作,绝大部分公众都具有志愿服务精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限制,只有两成的受访者实际参与了抗疫志愿服务,近八成的受访者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抗疫志愿服务中。
图6 公众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的意愿
图7 公众实际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情况
2.绝大多数公众都为抗疫进行了捐赠,但是,捐赠金额普遍较低。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接近七成(70.6%)的受访公众,已经为抗疫活动进行了公益性个人捐赠,表明普通民众的捐赠意愿较强。但是,对公众捐赠的金额分析发现,占比21.46%的公众捐赠金额在100-200元人民币,占比最高,其次是捐赠金额在20-100元人民币的公众数量,占比为20.39%。捐赠额在500元以上和0-20元的公众数量较少,分别占比为10.24%和8.27%(具体见图8和图9)。这表明公众普遍具有公益捐赠的意愿,绝大部分在抗疫期间进行了个人捐赠,尽管当前的公益性个人捐赠金额普遍偏低,但是相信未来应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8 公众是否为抗疫进行捐赠的情况
图9 公众为抗击疫情进行的捐赠额分布情况
3.公众的捐赠对象呈现多元化,公众主要是捐赠给红十字会系统、自己单位、医院及慈善基金会。通过分析发现,此次受访公众中,有29.7%的公众捐赠给了红十字会系统,占比最高,26.91%的公众捐赠给了自己单位,占比第二,其次分别为直接捐赠给需要帮助的医院、慈善基金会、政府、慈善总会系统、各类校友组织(包括武汉及其他地区高校、中职学校等各类校友会等组织)。分别占比为25.64%、25.06%、15.55%、15.08%、14.97%。最后是明星粉丝后援会,占比为5.8%,其他占比2.32%(具体见图10)。
这表明对于抗击疫情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还是偏向于首选具有人道主义救援宗旨的红十字会系统进行捐赠。
图10 公众选择的捐赠对象分布情况
4.公众在选择捐赠对象时,最看重受赠机构的透明度与可靠性。问卷分析发现,公众在捐赠对象的选择过程中,最看重受赠机构的透明度,其得分最高,为4.84分,其次是受赠机构的可靠性,得分为4.33分,之后依次排名为公信力、高效性、便捷性。分别得分为3.4分、3.2分、2.53分(具体见图11)。
这表明公益慈善是“透明的口袋”,“透明度”永远是公众选择捐赠对象,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图11 公众最看重接受捐赠组织的特征排序
5.公众对此次抗疫期间慈善基金会的表现比较满意。通过问卷分析发现,超过八成(82.63%)的公众,对此次抗击疫情的所有慈善基金会的表现满意。其中,一般满意占比为39.39%,所占比重最高,比较满意占比为36.36%,非常满意占比较低,为6.88%。不到两成公众对此次抗击疫情的慈善基金会的表现不满意,其中不满意的占比14%,非常不满意的占比3.36%(具体见图12)。这表明公众对此次抗击疫情的慈善基金会的整体表现,比较认可,但是,非常满意的仍然不多,且仍然有近两成的受访公众对慈善基金会的工作不满意。
6.公众对此次抗疫期间慈善会系统的表现比较满意。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接近八成(79.28%)的公众对此次抗击疫情的慈善会系统的表现满意。其中,一般满意占比为36.45%,所占比重最高,比较满意占比为35.05%,非常满意占比较低,为7.78%。约两成(20.72%)的公众对此次抗击疫情的慈善会系统的表现不满意,其中,不满意的占比16.22%,非常不满意的占比4.5%(具体见图13)。这表明公众对此次抗击疫情的慈善会系统的整体表现,比较认可,但是,非常满意的仍然不多,且仍然有两成的受访公众对慈善会系统的工作不满意。
7.公众对此次抗疫期间红十字会系统的表现不太满意。通过问卷分析发现,约有一半(50.69%)的公众对此次抗击疫情的红十字会系统的表现满意,其中一般满意占比为23.18%,比较满意占比为21.29%%,非常满意占比较低,为6.22%。另有接近一半(49.31%)的公众对此次抗击疫情的红十字会系统的表现不满意,其中,不满意的占比24.41%,非常不满意的占比24.9%,非常不满意的占比最高(具体见图14)。这表明,尽管公众首选捐赠对象是红十字会系统,但是,对红十字会系统在此次抗疫期间的满意度比较低,说明红十字会系统的公众信任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14 公众对红十字会系统的抗疫表现满意度评价
8.公众对此次抗疫期间社会服务机构(比如社工机构)很满意。通过问卷分析发现,超过九成(95.73%)的公众对此次参与抗击疫情的社会服务机构(比如社工机构)的表现满意。其中,一般满意占比为27.35%,比较满意占比为50.94%,比较满意占比最高,非常满意占比为17.44%。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4.26%)的公众对此次参与抗击疫情的社会服务机构(比如社工机构)的表现不满意,其中不满意占比为3.28%,非常不满意占比为0.98%(具体见图15)。这表明,社会服务机构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
图15 公众对社会服务机构的抗疫表现满意度评价
9.公众对此次抗疫期间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很满意。通过问卷分析发现,超过九成(97.96%)的公众对参与抗击疫情的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满意。其中,一般满意占比为12.94%,比较满意占比为36.86%,非常满意占比为48.16%,非常满意占比最高。仅有2.05%的受访公众对此次参与抗击疫情的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不满意(具体见图16)。
这与公众对红十字会系统的满意度评价,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表明绝大部分公众对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在此次抗击疫情中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表示认可。也表明当下的各种负面“举报”消息,并没有影响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在公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
10.公众认为,按照在抗疫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慈善基金会、慈善会系统、红十字会系统,应该是在抗疫中发挥最大作用的三大类社会组织。通过调查发现,公众认为最应该在抗疫中发挥作用的是慈善基金会,得分最高,为5.47分,其次是慈善会系统,得分4.98分。然后依次是红十字会系统、社工机构、国内其他类型社会组织、海外或国际非营利组织。分别得分为4.34分、4.29分、3.86分、2.42分(具体见图17)。
图17 公众认为社会组织应该在抗疫中发挥作用排序
三、结论与展望
本调查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调查公众的捐赠和志愿服务意愿,以及实际从事抗疫志愿服务和实际捐赠情况;第二,调查公众对当前参与抗疫的各类社会组织的满意度评价;第三,调查公众对当前公益热点舆论话题“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的满意度评价;第四,调查公众对社会组织在抗疫中的作用以及特征的理解。根据上述调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公众认为在抗击疫情期间最能发挥作用的社会组织,主要有慈善基金会、慈善会系统、红十字会系统,社会服务机构(比如社工机构),公众对这几类社会组织抱有非常大的预期。
(2)公众对社会服务机构(比如社工机构)的总体满意度最高,其次是慈善基金会、慈善会系统。这表明了此次抗击疫情期间,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充分的参与了抗击疫情的工作,充分发挥了社会服务机构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3)公众对于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非常认可,公众的判断并没有受到很多负面“举报”信息的影响,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件的判断能力,更加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公众的公益慈善素养日益提高。特别值得欣慰的是,在对当前处于“舆论”热点话题的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公众对其在抗疫期间所作的努力与贡献,给予了综合满意度最高的得分,且对该慈善基金会非常满意的受访者占到了近五成。
(4)公众对于红十字会系统在抗疫期间的表现,基本上是不满意的。这值得红十字会系统进行深度思考。对于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永远是人们最关心的焦点。
(5)公众参与志愿者的渠道,以及志愿者服务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绝大部分公众都有意愿参与抗疫的志愿服务,但是,实际上,真正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的公众却并不多。当前参与志愿者的渠道仍然不充分,公众往往并不知道在哪里有志愿者的需求,在哪里可以参加志愿者,在什么时间可以参与志愿服务,这些志愿服务体系的缺乏,造成了当前公众虽然有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却实现不了,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真正实现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尽管我国公众的公益慈善启蒙较晚,但是,截至目前,大多数公众都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公益慈善理念,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很多公众都进行了公益慈善捐赠,尽管捐赠金额普遍较低。很多公众都愿意从事抗疫志愿服务,尽管实际上当前从事抗疫志愿服务的并不多。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公众都怀有一颗公益慈善之心,相信未来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必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作者简介
谢晓霞,女,管理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西南财经大学“光华百人计划” ,入选2018年四川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被授予四川省特聘专家称号。研究兴趣: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慈善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透明度、捐赠模型;治理结构、管理效率与专业化等;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公益项目评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评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成本效益评估指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成本标准等。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