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数据统计: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自然村;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古村落;目前,仅有,238万个自然村,行政村有59万个左右!
当下城乡二元结构显著,农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流动。差序格局被打破,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自然村落消失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迁大背景下,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村落卷入国家和市场的开发之中。
究其原因,自然村落为什么会解体和消亡?
自然村落凋敝,90%濒临解体和死亡,原因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村里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另一种是在一些项目区里边,比如说建设了一个工业区、产业园,或者由于城市区域的扩张带来的很多自然村的消失,这种就属于被动消失;还有一种是自然灾害破坏,整体扶贫搬迁等。
边界的转变,自然村落向行政村过渡
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区的基础单位是村落,不管是三家村还是几千户的大村,村落是血缘、地缘关系结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圈子,是一个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庄共同体是一个村庄同时具有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边界。自然边界构成人们交往空间与基础。社会边界是对村民身份的社会确认或法律确认,具有村籍就具有村民的公共待遇,就可以承包村集体的土地,就可以从村集体收益中享受再分配的好处。文化边界即村民是否在心理上认可自己的村民身份,是否看中村庄生活的价值,是否面向村庄生活。
民国时期,村落内双重结构中行政共同体的权重在制度合法性层面上持续上升,原先的村落共同体在内涵边界上由此开始从自然村逐渐转向行政村。
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村落的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近几年,一些地方搞起了“合村并居”、“合村并镇”的政策,使得原村庄的组织结构和村庄内部的社会关系解构,村落生活空间和村落边界的重组。
传统的村落社区边界,即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村落共同体的边界,以土地所属为依据的村界、以行政关系制约下的村组织行政界限,都无法再限制村落经济的扩展疆域。
“大行政村”背景下,乡土社会由“互识社区”转向“匿名社区”,村庄转变为“半熟人”社会。村落在改革力量的整合下,由自然共同体变为行政共同体。村落边界的重构将如何影响村民的社区认同感,值得深思。
中国5000年的文明,在农村,随着时代变迁,正在经历“农业文明 - 工业文明 -数字文明”的迭代演变。
如何把握村落发展规律,以历史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去考量,去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发展对策,是当前我国乡村发展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
为此,国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促使城乡融合发展,打破二元结构,更大限度的让更多的自然村落或传统村落能够保留下来,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自然村落的资源需要重构,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着重保护和利用,烙上“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
村落资源本来是无意而为之,时至今日,虽有特色,但是散落而弱小,也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怎样才能把这些散落的资源重新组合在一起,按照现在生活的需求,植入现代的元素,变成一个真正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乡村。
扩大内需建立“内循环”,关键就指望乡村振兴了。需要复兴和振兴自然村落,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1.组织乡村
中国的自然村落,分布在山河大川的各个角落,过于分散,呈分布式的形态。不利于统一建设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把环境比较恶劣,资源匮乏,交通设施不好的村庄,整合搬迁,组织起来,将高度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在县域范围内进行集中。多个村子的资源集中放在一个地方重点发展,多个自然村,联合起来做中心村。最后,升级成为“智慧乡村”。
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对于中西部的一些农村;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抱团搞发展,优化区域环境,让村庄更强、更富、更美,在新基建的推动下,高质发展。
2.建设乡村
规划设计,是建设乡村的外力辅助。在“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理”的基础上,用跨界融合的策划、规划手法及科技元素,给村落注入:方案定制化、生产规模化、旅居生态化、管理智慧化。同时,又不失真。
自然村要想真的建设好,还是得靠原住民的充分参与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农民,才更懂生活过的故土。
3.经营乡村
经营乡村,没有人才是不行的。在“智慧乡村”里面,规划出一块科技产业园或创业园,来运营乡村。
这样,本村毕业外流的大学生、新告老还乡的,新乡贤归乡的,返乡创业者,农民工,新知青下乡,老知情下乡,艺术家下乡,国际回乡寻根者等,汇集在此,让村庄有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乡村,是村里人的乡村,以后也会变成,城里人的乡村。
经营乡村,就得搞得来真金白银,弄得来城里人来消费?如果不懂城里人,就无法将农村产业与城市需求建立联系,无法融入社会大分工,无法把握产业脉络。
首先,资金、资源、资产的整理和细分,明晰产权,确权上链。通过我们研发的“可信村落”平台,把农民组织起来、把资源资产资金集约经营起来、让死产权资本化并交易(抵押)、流通起来。成立(资金互助社、土地合作社、房宅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形成联合社,让农村集体经济能够自我造血,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生产合作、消费合作和治理合作的有效性会倍增,农民成为乡村经营的参与者。
其次,“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做足附加值,搞活产业链条,形成消费链。从全球的成功案例看,像台湾“新农人”那样用三产带动一产、用文化内涵提升农产品价值、用场景体验带动在地化销售、用文创复活传统产业的操作模式,或许才是我们乡村振兴中亟待学习的产业路径。
最后,农村住房制度改革,阻碍了住房作为一种产权带给农民财产性收入。把进城后闲置的房子集中起来,设计成田园社区,放在”可信村落“平台上,让农民和市民做交易,放活产权交易。
我们要把乡村经营成全社会、全人类共同喜欢的“乡村”,而不只是农村人的乡村。必须,走跨界融合的路子,做好顶层设计,来实践经营。
因此,只有读懂城市人,读懂未来村里,会住些什么人,读懂社会潮流趋势,才能共享全社会资源,才谈得上乡村振兴,算得上经营乡村,够得上农村希望,叫得上“智慧乡村”。
4.管理乡村
农村诚信体系薄弱、治理主体模糊、治理体系不完善,亟须重建乡村诚信体系。
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很长的路要走。
村情村务一涉及自家利益,村民就多不买账。村庄日常的治理和建设,实施时往往是基层村官剃头挑子一头热。
村规民约虽然倡导,却没有明确的奖惩规则,大多时候靠“人情”和“面子”;乡村,毕竟是一个熟人关系网。
除了以“村党委”领导治理、法治、德治、还得留给原住民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治管理,还权与村民,得有自治管理中心的协助。每个村落,都会有一个自治管理中心的存在。
自治管理中心,汇集一些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乡贤、走出去的大学生、企业家、土著专家等,是一个跟政府沟通的桥梁,达到“精英共治”。
充分形成了自治管理中心协助、村民参与、科技支撑的自治格局。
乡村振兴是村民的振兴,乡村振兴中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是怎么激发村民的参与意识。
通过平台上的通用积分系统,科学记录每一位村民对乡村治理的付出和贡献,可记录每一次参与行为,并依靠这些公开透明的数据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激励。
同时,进行实名制,让村民拥有自己的身份链(数字化身份),每一个人的诚信痕迹、诚信积分都和这个ID关联。赚取的通用积分,可以在商务板块里兑换旅游产品或在农务板块里面兑换优质农产品等。
从以前村庄事务“要我参与”到如今“我要参与”,从以前有时“老实人吃亏”到现在“德者有得”,从“任务命令”到“激励引导”……
激励不止于此,优先售卖各种农产品、村里项目优先用工、优先租赁民居、优先享受公共服务……
每个村民都是自适应的个性主体,通过日常行为数据的采集可给村民画像,村民通过贡献获取的积分记录,借助区块链技术可实现透明不可篡改。
而与传统的积分激励相比,区块链技术的助力也使贡献量的统计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
农村是熟人社会关系网,只要达成某种共识,信任的关系就会建立起来。以后,农村也要做到陌生人之间能够建立信任,通过价值互链网平台来实现。
智慧乡村,让未来的村里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不仅能够种庄稼,还能种厂子,还能种房子,更能种科技园区,让生活的品质有保障,生命的质量有延伸。
数字乡村,重塑乡土中国的新时代!
数字乡村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政务服务、乡村文化发展诸方面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进程和现实形态。
今年,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指出,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随后,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
于是,我们团队,在“数字乡村”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大脑”的理念,通过“可信村落---BaaS"平台来驱动,试点“智慧乡村”,建设三农大数据中心。
并且,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提及“智慧乡村”。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以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智慧乡村和善治乡村建设,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此,需通过补短板、调结构、抓改革、强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可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三农大数据中心,势必是新基建的重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数字乡村时代,“智慧乡村”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落地更多智慧乡村,遍地开花,为“十四五”规划的前置研究提供思路,吸引多方面的人才涌向乡村,促使乡村振兴的全面落地。也是,服务更多自然村落的轴心。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