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教近20年,亲身经历了传统的手写式备课演变成现在的电子式备课。这里所言的备课是指教师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实施计划以文字详细呈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要求,教师们不得不为此项工作耗费大量时间和心血。然而,备课却陷入了一些误区:
一是教师直接抄写或下载备课内容。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目的是为了应付检查,学校管理层也心知肚明,可一想到各级检查少不了教案评比这一指标,谁也不敢大意。
二是教案与教学完全脱节。当前,一些教师准备的教案多是搜索后下载的,稍加改头换面,就打印出来放在一边,上课时,根本没用这些材料,成了摆设。更有甚者,直接把一个学期的教案全部下载下来,等到检查前打印到位即可。平时教学,哪管教案上面写的是什么,这样的教案,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
三是在假教案上再度造假。基于电子备课的盛行,为了防止教师“偷懒”,有研究人员提出,教师必须在打印的电子教案上,用不同颜色笔进行“二次备课”,似乎这样教师就能做到备课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有些地方还明确规定教师要在教案集上定期书写“教学反思”,一些老师被“逼”得从网上直接抄袭,还有老师拿着别人的“反思”去“写”自己的反思。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从某种程度上说,要求教师备课是合理的,有一定必要性,因为没有认真备课,教师就无法上好课。可是,像上面这样的备课于实际教学有益吗?本人并不排斥教学检查,只是在想,教学检查能否不硬性要求所有教师按统一格式提供与教学脱节的教案本?扔掉教师们的虚假“备课本”可好?
扔掉无用的“备课本”,可以让教师好好研读教本,在上面细致地圈画批注,找出重难点,从而把教学设想备注在旁边。这样的教本也就成了有教学价值的“备课本”。
扔掉无用的“备课本”,还可以让教师精心搜罗各种教学资源,腾出时间整合更有用的电子课件,让教室里的电教设备发挥应有作用。
至于对教案的教学检查,建议将它变成对科学有效备课的引领。试想一下,学校各级教研组织定期开展备、教结合的有效教学实例研讨,不是更有教学实效?上级部门搞一些全员参与的电子备课(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评比活动不是更能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