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评审意见汇总(37)
武夷山
第一则
第一个假定:共引网络内节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测定主题内容的关系及创新度。
节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测定主题内容的关系,这没有问题,但怎么能测定创新度?完全没有交代。
如果作者想用引文结构来反映创新,不妨借鉴一下陈超美的思路:如果新增一条引文后明显改变了原来的引文网络结构的构型,则可以认为这条新增文献的创新性较强。
第二个假定:共词网络内节点之间的距离反映主题内容的关系,并可依此测定文献的创新度。
这也是成问题的。作者的深层假定是:新主题词的出现可能隐含着创新。但事实不是这样,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换汤不换药。例如,过去,有一篇论文的主题词是“分类”,现在,同样一篇论文可能被标引为“知识组织”,难道,“知识组织”概念的出现就一定意味着创新吗?在很多情况下,它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
第三个假定:社会网络内节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测定学科研究的关系及机构创新度。
这更成问题。至多只能说,社会网络(合著网络)内若出现了新的机构,由于不同机构的研究传统不一样,则合著者之间的交流可能会增加出现创新的机会。超出这一点,就属于夸大其词了。创新机会增加,与创新真的出现,完全是两回事。
总之,基于不严谨的假定来开展研究,结果就靠不住。
第二则(2014年)
选题有意义,希望作两点修改。
文章没有结论,可补充一下。
有些典型例证不妨补充一下,讨论得更深一些。例如,某部门搜集了很多宝贵资料,现在,若没有关系,你愿意花钱买其资料都买不到。这类问题如何解决?又如,虽然有了政务信息公开条例,但有些部门是消极应对的,只将相关信息的纸本放在图书馆,公众可以去查,但很不方便。若有人将不同部门的政务信息做成数据库,供大家查询(哪怕是收费查询),这才能真正达到政务公开的目的。但数据库开发商有权利做这样的数据库吗?能合法地利用这种数据库卖钱吗?这类问题需要好好讨论。
第三则
本文用以反映信息行为的三句陈述太一般,没有谁会反对,也就是说,这三句话所能获取的有用信息反而十分有限。建议作者修改标题,不要强调“信息行为视角”,因为这不是本文的亮点,反而是弱点。
主要缺点是,填写问卷者人数太少,且恐怕主要是硕博士研究生在填写,这样搜集来的信息肯定有偏。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只研究了正当的引用动机,这就使文章的价值大打折扣。其实,真要与信息行为挂钩的话,就必须研究种种不正当的引用行为:粘贴别人的参考文献,根本不读原文;引用综述文献,而不是引用综述文章所介绍的原始文献;为讨好主编或投稿期刊而刻意引用主编发表的文献和所投期刊的文献,等等。
尽管存在以上缺点,本文仍值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