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沟通科技期刊与大众传媒专题研讨会”(2006) 上发言的速录稿
武夷山
我发言的题目是“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科普功能”。有人看到这个题目就会说,学术期刊是学术期刊,科普期刊是科普期刊,是有分工的。我的发言就是想说:是有分工的,但是分工不分家。这个发言是我和我的同事共同完成的。
首先,科普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功能。在功利性方面,在中国,一说科普的功能,往往首先强调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我们把这个放在第一位,而在发达国家,他们谈到科普作用,会谈几个侧面,往往把非功利性侧面放在前面。我本人校译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他们认为科学教育有四个目标( 顺便说一下,他们认为科学教育包括科普,科普属于非正式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有四个目标,第一,因了解自然界而产生的充实感和兴奋感。第二,运用科学方法来做个人的决策,并非所有的个人决策都是功利性的决策。第三,通过科普,公众会有能力参与相关问题的对话与辩论,也就是公众参与的能力。第四,由于科学知识、认识和技能的提高,而导致本人的经济生产效率提高,这和中国人说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一样的。第四条是功利性的。我不说哪种认识更好或者更不好,因为我们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双方认识确实存在差异。而且,科普的非功利性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总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普的功利性侧面能够为物质文明做贡献,非功利性侧面能够为精神文明做贡献。
让公众参与,首先要让公众知晓信息,学术期刊是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的一个展示阵地,自然要参与到科普当中来。学术期刊的读者就是科技人员,不是公众,但是每一个科普人员离开了本身的专长,他们知道的也不多,他们也需要科普,也是科普的对象。所以,学术期刊的读者本身需要科普。这里说的是学术期刊开展科普的必要性。另外,有没有可能性呢?我们看一些例子,大家听说过著名的Nature 、Science,Science杂志有很多的栏目,有科技在线、本周科技、社论社评、编辑精选、网络观察、随机抽样、本周新闻、新闻聚焦、新闻人物、读者来信、图书评论、政策论坛、教育论坛等通俗的栏目。另外还有一个栏目就是“视点”,内容比较深,但是,没有论文那么深,比刚才说的那些栏目的内容要深。而这个栏目,编辑部是作为通俗栏目来看待的。加上“视点”,通俗栏目占总篇幅的三分之一。《自然》杂志有导读、作者介绍、社论社评、科研关注点、新闻、要闻、新闻特写、企业、图书与艺术等通俗栏目,占到整个杂志的四分之一,另外一个栏目和科学杂志的“视点”一样,比较深,但是没有论文那么深。《自然》杂志也将该栏目作为通俗栏目。通俗栏目也是将近三分之一。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只看这两本杂志的通俗类的栏目。
另外,科普需要大众传媒的积极参与。学术期刊的科普栏目往往能引导大众传媒的记者注意某些题材,发掘一些东西,在其媒体予以报道。大众媒体起到更有效的科普传播作用。打一个比方,学术期刊的通俗栏目,一方面起到自身的科普作用,另外起到和大众传媒的配合作用,是二传手的作用。大众媒体的科普更有影响力,像是扣杀。这方面我有亲自体验。英国有一个生命医学的杂志登一篇论文,说有几个案例,表明安眠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治疗植物人,大家看奇怪不奇怪?植物人本来不醒,却有人用安眠药治疗植物人。《卫报》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这个观点,《科技日报》驻伦敦记者看到《卫报》的报道,翻译后在科技日报发表了。我看了这两篇东西后,又写了科普的文章,《从安眠药治疗植物人说起》(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820.html)。按照中医药的观点,安眠药治疗植物人没有什么奇怪的。我这篇文章不长,但是取得了相当好的反响。这是个科普链条,是从英国的学术期刊,到《卫报》,到中国的一个报纸,再到我写的文章。
我刚才谈到学术期刊的潜在科普功能,这个潜在的科普功能的实现需要大众传媒的配合。中国的期刊怎么做呢?我们中国的学术期刊总体来说做得比较弱,应该适当地增加科普内容,以扩大影响力。有些人认识上有一个误区,将学术性和普及性对立起来,好像强调了普及性,学术性就下降了,其实不是这样的简单的对立关系。学术性和科普性不是对立的,比如说有一个杂志叫《微特电机》,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它的网络版有很多的链接,另外,它在清华同方光盘公司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下载量很大,是很受欢迎的。
我们每一个学术期刊都希望自己的影响力要非常强。影响力体现在哪?只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吗?应该说是不够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学术性的影响,某些期刊的读者面和作者面基本是吻合的,就是说,给这些刊物投稿的人才看这些杂志,就这么一个小圈子。他们读了,也引用了,刊物影响因子不低,但是在圈子之外影响比较小。像《科学》,专业人士读,一般的人也读,所以,下载率比较高,影响力比较大。怎么侧度影响因子之外的影响力?有各种指标,比如说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对期刊网络影响因子有一个定义,就是该刊近3年上网文献在当年的被下载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近3年上网的文献总数。
一个刊物影响因子高,在其他方面的影响是不是也高?我们选择了医药类的39种期刊,主要是选择刊物名称独特的,比如是什么“学报”。比如说有个《读者》杂志,但用“读者”两字搜索出来的不一定是刊物的名称。所以,我们选择名称独特的、不会被误解的医药期刊。我们看这39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有多大,网络影响因子有多大,相关系数为0.44;这些影响因子和网页数(打一下期刊的名称,看命中的记录数) 的相关系数是0.3682,可见基本不相关。
(见图)我们看粉色的点是39种期刊因子从高到低的排序,左边的期刊影响因子很高,但是网络影响因子并不高。这个位置的期刊,影响因子比较低,但是网络影响因子比较高。还有这张也是,期刊的影响因子与百度搜索引擎搜出的相关网页数无关,就是说反映学术性的影响因子和反映影响力的其他的指标基本不相关。如果想扩大自己期刊的影响力,单纯重视这个影响因子是不够的。我们也看了一下,凡是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科普相关栏目的期刊,比如说《中华护理杂志》、《中国药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它们的影响因子也是很高的。比如说《中华护理杂志》,有很多的通俗性的栏目,其篇幅占到总页码的五分之一以上。
第一,不要拘泥于新闻出版总署刊物分类的拘束。你申办的时候,要说自己是什么刊物,是技术类、科普类还是什么类。你是学术类的期刊,为什么不能有科普栏目呢。
第二,主动与大众传媒合作,推荐值得报道的新成果。刚才有美国女士介绍,他们有一个网站,是独立于《科学》杂志的,但是双方是密切合作的,通过这个网站使《科学》杂志的内容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方面缺乏,我们的期刊有没有主动地向大众媒体报道自己的成果?
第三,在期刊中适当地增设科普栏目(博主今注:与第一点重复了,我当时确实是分开说了)。
第四,加强期刊编辑人员的能力研究。对学术期刊,稿源都是投稿,你的任务是审稿;至于文章怎么写,是论文的投稿人决定的。但是对科普性、普及性的栏目,往往需要编辑部的人员亲自动手。所以,对编辑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你有没有深入浅出的采访写作的能力?尤其是对标题的处理能力,能不能做到画龙点睛?无论是自创标题还是修改标题,都需要做到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