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成绩很重要,尤其是各种入学考试,对人生道路影响重大。
很多研究生由于以前的成绩不太好,就认为自己做科研也做不过比自己成绩好的,与世界名校的学生比时,很快就表现出自卑情绪。
是不是成绩不太好,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科研潜力呢?
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成绩并不能准确预测一个人的科研潜力和成就。强大的动力、灵活的思维能力、高水平的指导、优秀的学术环境往往更能预测一个人的潜力和成就。
2012年诺奖获得者约翰·格登和山中伸弥,学生时期成绩都不好,并不妨碍他们取得重大成就。这儿不是鼓励成绩差,成绩好些往往成功机会更多,更容易跨过很多门槛。本文重点讨论因为成绩不够好,导致与他人比较时的不自信心态。这种心态会限制一个人潜能的发挥,不利于科学创新,需要尽快转变这种心态。
如果陷入不自信的泥潭,就容易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做事情畏首畏尾,有了好想法自己就消灭了。如果被其他人负面评价,更容易心理失衡,觉得自己一无所是。这样的恶性循环,易导致精神压力,也容易模范别人,做跟踪式科研,极大浪费研究生巨大的创新潜力、精力,埋没很多人才。因此,研究生需要正确认识这种不自信导致的危害。
那么,如何建立自信呢?
首先,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特的,遗传信息、外表、性格、人生经历都不相同。这决定了每个人都有可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其次,在实践中建立自信。通过辛勤的工作,取得一系列成就,取得科学界认同,自然建立自己的自信。
再次,提高逆商。逆商就是面对逆境时迎难而上的积极心态。科研过程中经常有一系列失败,成果也经常被怀疑,这时需要根据可靠、客观的实验数据做出判断。如果最终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也可以极大提高自己的自信,因为这种成功证明自己有能力战胜失败的反复打击,能够客观理性地应对质疑。
在此,希望有此种心态的研究生尽快调整心态、轻装上阵、勇于创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