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我国平均每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达到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全年举办展览2.86万个,教育活动33.46万场。
如何利用博物馆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有特色、适合学生参加、实践性强的研学活动,是研学机构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列举了博物馆研学中常见的三大误区,帮你避开雷区。
讲授课程并非越专业越好
中小学生研学活动课程中,在涉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时,考虑到受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应当在保证讲述内容正确的前提下,降低词汇的专业程度,最好尝试用学生的语言和他们对话。
例如在讲授雄黄和雌黄相关的课程时,常常会涉及信口雌黄这个成语的来源,下面来对比一下专业讲解和用孩子的语言讲解的区别。
专业讲解 VS 孩子的语言
古人在早期造纸技术不发达时,使用的纸颜色偏黄,因此会使用雌黄涂色修改写错的字,所以信口雌黄被用来形容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古代的纸是黄色的,雌黄常被古人当作“涂改液”使用,所以雌黄就有修改的意思,信口雌黄就被人用来形容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对于小朋友来讲,说雌黄是古人的“涂改液”这种贴合学生生活的词汇更能加深理解,所以研学带队老师的讲解内容并非越专业越好,建议更多地尝试使用孩子身边的事物去替换专业词汇,在确保相对专业的同时保证学习效果。
只讲不研或讲多研少
博物馆研学常常会陷入“只讲不研”的怪圈,大多展品不能直接与学生接触,只能通过老师讲解、展板资料介绍的方式将展品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缺乏参与感,课程活动缺乏实践性。解决办法是利用教学用的标本资源,设计游戏或比赛环节,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
例如动物博物馆可以利用教学用的牛骨,分组举办动物骨骼拼图大赛。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牛骨标本,细致观察骨骼细节,同时计时的比赛形式更能培养学生即时解决问题和分工协作的能力。比赛最后给学生按照拼图正确度和用时打分,考察学生学习成效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无主题,忽视课程评价
博物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展品资源,但有时过于丰富的内容也会导致学习过程十分仓促,真实学习没有发生的情况。主题游学是一个精简线路,确保学习真实发生的有效办法,有效学习的保证自然是评价。
以最著名的故宫博物院为例,其中可供的研学的内容包含建筑、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从展馆上看书画馆、陶瓷馆、玉器馆、金银器馆、青铜器馆、捐献馆、钟表馆等大量内容很难让学生在一次活动内了解,更不要说开展相应的活动了。研学机构应选取博物馆中的某一类展品开展主题特色活动,如故宫建筑特点主题研学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多次对学生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课题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收集好相关的照片、视频、活动报告资料,放入档案袋中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