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中医教育受难略史
来源:《中医教育》1982创刊号29页
有中医教育则中医兴,无中医教育则中医亡。愈至近代晚期,中医教育的重要性愈突出。然而,近代反动政府一代比一代歧视中医。最要害的反中医政策就是不承认、不支持,甚或强令解散中医教育事业。近代中医界为争得办教育的权力,从清末到解放,斗争了半个世纪,经历了艰难的历程。中医前辈边斗争、边认识、边实践,一面团结中医界,同反动政府的歧视政策,以及社会生的废止中医思想做斗争,一面努力吸取近代科学和教育学知识,以求与全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由于他们的努力,近代中医教育一度发展。但是,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极尽摧残之能事,中医教育濒临灭绝之境地。
(一)清政府漠视中医教育
清末的实权派——洋务派曾开办少数洋式学校。1871年,同文馆开设医科(1)中西医并授。但只收极少数贵族子弟,而且办办停停,20多年中既未培养出中医,也未培养出西医。1900年,同文馆医科归入京师大学堂。1907年又全部撤销,把学生送往日本留学。故洋务派是丝毫不重视中医教育的。端方等试办的“南洋中西医学堂”也迅速停办,毫无成就。这时,皇家太医院的教习厅也日趋衰落。1908年,太医院医官全部革职,贵族式的中医教育也一蹶不起。
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过“采中西理法,选聪慧之童,开一学堂。”(2)但在百日维新期间,他们仅奏准大学堂里设一个医学堂,结果是一纸空文。
辛丑后的“新政”是洋务派主持的。1903年,“奏定大学堂章程”中,规定医科设29门课程,中医仅居其一。药科设17门课程,中药仅居其一。这就是他们所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时只有民间少数有识之中医关心中医教育。1885年,福建曾出现过一个过渡状态的中医学校(3),因无政府支持,不久停办。1904年,何廉臣提出:“今日中医开智,莫若仿欧美治科学之法,先编订教科书”(4)。1906年周雪樵提出;“今之言改良医学者,莫不知注重学堂矣。然医学堂有元素焉,则教员、宗旨、课本是也。.……课本之编,殆非易事。”(5)他们的意见根本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笔者统计,辛丑之后民办的中医学校约10家,但没有一家续办到辛亥之后。
(二)北洋政府拒中医于教育门外
民国元年7月,北洋政府举行临时教育会议。随后,各种学校令陆续在一年内颁布,唯独不提中医。这就是近代史上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从此,中医教育的合法权力被正式否定,中医灭亡的危急已很明显。1914年,教育总长汪大燮更扬言要废止中医。于是,以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为首动员舆论,坚决反对。该会成员余德勋、包识生等人组织“全国医药救亡请愿团”晋京请愿,主要是要求将中医列入教育系统。但北洋教育部根本不理睬。北洋国务院则以:“岐行不至,疑事无功,先其所急,致难兼采”(6)等话强词夺理,坚持不承认中医教育的合法权。结果,北洋时代民间办的中医学校只有少数能在内务部备案。而且其课程设置必须接近当时的西医专科学校。
1925年,中医界再次争取社会舆论,力求加入学系。当年7至8月,中毕教育改进社开会于山西。9至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开会于长沙。两会都通过了中医界的提案。其中最重要者为“请教育部明定中医课程并列入医学规程案”。案中大呼:“教育部学校课程有西医而无中医,致令办此项学校者无矩矱可遵,往此项学校者无学位可望,是不啻以法律限制学术,为自灭文化之政策。故欲振兴中医非办学校不可,非明定课程不可。”(7)然而该年11月,由章士钊主持的教育部部务会议仅以“不合教育原理,未便照办”(8)数字将此案否定。这时,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余云岫等把中医界的正当要求说成是“本井蛙之见,挟门户之私”(9)与西医抗衡。他们的反中医宣传也是这次中医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南京政府变本加厉摧残中医教育
1928年5月,南京政府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支持中医教育的提案不能提交大会讨论。同时,主废中医的人物汪企张却在会上提出废止中医案。此案成为余云岫等人废止中医案的先声。
1929年2月,南京政府第一届全国卫生委员会一举通过了废止中医案。此案内容三条,第二条即为“禁止旧医学校”(10)。余云岫同时还向教育部提出:“请明令禁止旧医学校案”(11)。
废止中医案一出,中医界立即通电全国坚决反对。该年3月17日,中医界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于上海。会议结束后,立即派代表向南京政府,及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请愿。然而,代表们一散,南京教育部、卫生部迅速通令中医一律不得称学校。于是,1929年12月中医界又召集更大规模的“全国医药团体临时代表大会”。会后各省均推举代表组成请愿团向南京政府请愿。这时,身兼教育部长的蒋介石大耍两面派手段。他以文官处的名义答复代表们撤销教育部、卫生部的通令。但代表们一走,又转而支持教育部、卫生部的立场。中医界的这次大请愿又一事无成。
1931年中央国医馆的成立,是南京政府平息中医界反对浪潮的权宜之计。该馆仍然不准中医称学校,遭到中医界的坚决抵制。至1934年,各地的中医学校才在中央国医馆立案。但这种立案并无法律效力。因国医馆本身就不是行政机构。
1936年,南京政府被迫公布了“中医条例”。但是,仍然迟迟不承认中医学校的合法权力。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政府西窜。直至1938年,因中医界不懈的斗争,偏安于重庆的国民党逃亡政府才承认了一个“中医专科学校暂行通则”(12)。这个通则实际上是使中医教育西医化的通则,而且仍没有法律效力。况且,这时大片国土迅速沦丧,战前中医教育活跃的江浙、两湖、广东、北平等地已经陷落,大部分中医学校关闭,这种通则已毫无意义了。
抗战胜利后,中医界仍希望南京政府实现其战前的部分诺言。谁知这时国民党政府的反中医政策更超过战前。在中医教育方面尤其反动。他们首先从上海开刀,坚决消灭中医学校。当时上海三个中医学校:上海中医学校、中国医学院和新中国医学院均处于战后恢复状态。南京教育部于1946年底即命令上海中医学校和新中国医学院关闭。同时,又在三校间制造矛盾。最后,三校均在1948年被强迫解散。于是,近代中医教育的发源地和中心上海,在解放前夕竟成了中医教育的空白!
从1946年到1948年,著名中医激前家、钱令阳、丁仲英、张赞臣、蒋文芳、程迪仁、丁洛万、朱小南、朱鹤年、程门雪、严苍山、章次公等人,曾组织中医界竭尽全力,同国民党政府摧残中医教育的反动政策作斗争,终遭失败。1948年5月,中医界还组织了绝食请愿,亦无补于事。上述名人还有健在者,他们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消灭中医教育的政策应该是记亿犹新的。
近代中医毫无地位,笔者遍查近代各种年鉴及官方资料,完全没有关于中医教育的统计资料。故研究近代中医教育十分困难。解放前,历届政府都没有给中医教育出一分钱。解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符合人民利益的中医政策。从1956年开始,人民政府更大量投资创办中医教育。中医教育只有在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获得了新生。近年确立的“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中西医长期并存”的方针,给中医教育事业开劈了美好的前景。抚今思昔,笔者深信,从事中医教育的同志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实现中医教育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1)参见舒新城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梁启超:饮冰室文集1928年版卷四医学善会叙
(3)参见林乾良:我国近代早期的中医学校中华医史杂志1980年第二期
(4)越医何廉臣明经论中医急宜开民智,医学报第十六期1904年12月
(5)周雪樵:论宜编辑医书,医学报第五十四期1906年7月。
(6)陇西布衣:上海七个中医校的教程及兴亡,医界春秋第二十期1928年2月。
(7)请教育部明定中医课程并列入医学规程案,中华医学杂志1925年11月第六期。
(8)关于请求中医加入学校系统消息四则教育部部务会议,中华医学杂志1926年1月第一期。
(9)上海医师公会致中华医学会书,中华医学杂志1926年1月第一期。
(10)中央卫生委员会议议决《废止中医案》原文,医界春秋第三十四期1929年4月。
(11)同上